传统文化因素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0-08-15李颖
李颖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以下本人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入手,分别从汉字、熟语及古典诗词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三个方面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因子,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一、以汉字为本位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是惟一没有消亡的从象形字到形声字、会意字交融相合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文字。汉字所包含的东方思维方式——具象、隐喻(象征)和会意 (指事),是中国文化及其传承的核心。众所周知,作为最基本、最深厚的一种文化传播载体,汉语除了其最基本的表达功用外,另一不可忽视的功用是神圣的记录工具,而汉字正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然而,对于那些习惯了拼音文字的外国人来说,汉语之难,难在汉字。“听说读写”中的“写”,最是令人发怵,甚至有初学者谈“字”色变。多数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不易辨认、不易记忆、不易书写。久而久之,汉字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最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交际能力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受文化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思考问题无论在视角上,还是在基本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注重向留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要求他们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其汉语交际能力。但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使其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成为沟通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使者和桥梁,从而加强国际交流,增进我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仅限于向留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正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交往的能力。海外学生在进行汉语交际时,由于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误会或交际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中国语言的丰厚文化内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能合理地分析其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自觉地、主动地教导学生,使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正确地运用语言,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瓶颈。
曾任北京语言大学校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的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必松认为,长期以来,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循着印欧语言教学的路子,其特点是不严格区分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按照“语文一体、语文同步”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进行技能训练,把汉字排除在了语言要素之外。这样的教学方式,由于没有向学生系统介绍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致使学生语体转换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更由于没有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利用汉字有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
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与吕必松教授持相同观点,他认为,无论在教学理论还是在教材的编写原则方面,或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特有的关系,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根源。他强烈地主张汉语教学再也不能走“以词为本位”的拼音文字的老路了。
实际上,“以汉字为本位”、“先识字后读书”历来是中国传统汉语教学的基本法则。我国历史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成为互相配套的识字教材。我们既能从中学到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学到许多中华文化知识,因而被视作代代相传的语言兼文字教学的经典。“三百千”的总字数为 2720个,相当于现在所提倡的 2500个常用字。可见,初学汉语者只要记住“三百千”中的汉字,基本上就能读懂很多初级读物。
汉语是当今世界仍在广泛应用的最古老的语言,而基于汉字书写形成的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独一无二。在海外学汉语的热潮中,全面领悟和介绍中国文字的字意美、音韵美和形态美,有利于中华汉字全面、丰富、完整地走向世界。走出对外汉语教育的误区,加快汉语汉字走向世界的步伐,让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科研课题与实践课题,更是国家对外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二、汉语熟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熟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汉语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张冠李戴、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十一、炒鱿鱼等。熟语是习用的词的固定组合,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认为,熟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它们是定型的语言表达形式。由于历史的积淀、社会的习用,使得这些语言符号在形式上、意义上、功能上和使用环境上具有区别于它类语言符号的特点,它们在形式上是凝固的。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它们所负载的文化内容最丰富,所折射的人文世界最精彩,所表达的处世道理最深刻,所反映的世态人心最直接,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对熟语的理解和使用上,不能随意拆散分解,不能只看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这些成语、惯用语等深刻体现了汉语言的特点,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折射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
汉语熟语体现了汉语整体、含蓄的表达特点,多为引申义或比喻义,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比如,要理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涵义,就要了解“八仙”的来历;“马后炮”的意思跟“马”这种动物没什么关系,而是跟中国象棋有关;“青梅竹马”来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的情景。
汉语熟语凝结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存在着大量与汉民族生活密切相关的的固定格式,与吃穿有关的如“吃闭门羹”、“吃白食 ”、“吃豆腐 ”、“吃不了兜着走 ”、“穿小鞋 ”、“戴高帽 ”等;与数字、颜色、动物等有关的如“八九不离十”、“十拿九稳”、“不分青红皂白”、“过街老鼠”、“鲤鱼跳龙门”等等。
汉语熟语还折射着中国的历史文化生活。从其形成和来源上看,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高山流水”、“掩耳盗铃”;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女娲补天”;有的来源于民间文艺,如“敲边鼓”、“唱高调”;有的来源于百姓生活,如“赶鸭子上架”、“挂羊头,卖狗肉”等等。
那么,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熟语教学呢?一是要有选择地教授。汉语中的熟语数量很多,我们不能全部教给学生,而应选择那些应用范围较广的、生命力较强的、常用的,舍弃那些古语或方言色彩较浓的、甚至庸俗低级的。二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熟语的意义和用法。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熟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是整体把握。如: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地给他们介绍熟语的特点,并且多举一些典型的例子,引导他们从整体上领会术语的意义和用法。三要让学生多了解中国的文化习俗和语言生活,有助于他们更准确地理解汉语熟语的意义和内涵。
三、古典诗词、楹联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化语言,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精神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正是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向我们描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到来;孟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和报答;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出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之情;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祝愿等等。这些经典名句凝练深刻,表意丰富,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为我们的语言生活增添了光彩。
在语言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涉及一些诗文名句。那么我们怎样向学生介绍这些诗句,怎样让他们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呢?
首先,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作者用了“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四个有代表性的意象,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荒凉、孤寂,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就是精练。人们形容语言很美,一般是说像诗一样。第三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
楹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行为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所以又叫“对联”。中国人过春节时喜欢把它贴在门的两边,渲染喜庆气氛,因此又叫“春联”。楹联不仅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而且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了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韵味无穷,对联则字句凝练,整齐严谨,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而掌握一种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还要了解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上述种种表明,文化特性是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要时时通过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来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言语技能的训练。我们必须遵循对外汉语教学的内部规律,理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把文化教学融会贯通到语言教学中去。“汉语国际推广决不只是推广和传播语言的问题,更重要的应当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教学为媒介,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把汉语与中国文化一起推向世界。”(亓华,2007)
[1]王治理.传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白乐桑.汉语教材中的文、语领导之争:是合并,还是自主,抑是分离?[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