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0-08-15山东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爬墙壁虎爬山虎

山东

学生心理发展曲线显示,小学阶段正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他们总是对自己的内心体验感到好奇,并期待着能从各种自知自省活动中获益。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找准教学契机,不断地挖掘学生自我潜在的力量,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能力。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最好的方法就是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联系自身的实际,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个自我反省和深入思考的渐进过程,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我在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处入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生发,深化及至成为学生的自觉思维习惯。

一、围绕课题质疑 激起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多角度地品读好课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审读题目。

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上课初始,我就抓住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爬山虎的脚,读了这个题目,你想问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提出许多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的脚长在什么地方?3.它的脚是和壁虎的脚一样吗?(有生笑)“你为什么想到壁虎的脚?”看学生在笑,师相机发问。“因为爬山虎和壁虎都有个‘虎’字。”师顺势引入:“你能提出问题,说明你思考了。它们的‘脚’确有相似之处。刚才这位同学能提出这么有趣的问题,说明他在思考,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里,快去书中寻找答案吧!”交流时,那个提到壁虎的学生把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和壁虎的脚不完全一样。”师接着问:“刚才为什么会那样提问呢?”他开始简单地自我反省:“因为想到爬山虎和壁虎,它们都有一个‘虎’字,我便误以为爬山虎也是动物了。”(有生笑)师:“你能联系生活来推测理解课文,不错,虽然它们的脚不一样,但它们也有相同之处,你们发现了吗?”许多学生抢答道:“它们都会爬墙。”一名学生还说:“爬山虎爬墙很快。”“那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呢?”老师随机引入细读环节中。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在课题处,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读书热情,能够更好地促使孩子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

二、在关键处质疑 深化理解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依据文本语言特点,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享受乐趣。学生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提出语言问题、鉴赏性问题,进而赏析语言文学的魅力,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读书品文中去。

1.针对标点质疑。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平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句子中的标点符号,思考为什么这里要用到这些标点符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读书时就会注意到标点符号了。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玩出了名堂》一课时,读到“‘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这一句时,就有学生提问:“不是人物说的话怎么会用引号呢?”这样一问,让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标点的用法上,在讨论小人国、居民为什么加引号的过程中,达到准确理解句子含义的目的,同时掌握引号表示特殊意义的用法。在体会语感的同时,对学生更是一种语文运用能力、鉴赏能力的积累。

2.针对重点段质疑。在品读《爬山虎的脚》爬墙过程的段落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时,教师创设学生质疑的环节,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爬山虎在墙上,风怎么会吹不掉呢?甚至人不使劲就拉不下来?提出了问题,学习就有了主动性。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品读4、5自然段,找出“触、巴、拉、紧贴”等关键词弄懂爬墙过程后,再细细品读,把“碰”与“触”交换,删掉“紧”等方法体会文章的用字的准确与传神。从“原先、现在”词语的衔接应用展现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结果。在第五自然段中去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连续观察。当交流结束,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发出赞叹:我也要学习和叶爷爷一样仔细观察和连续观察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优美的句子,而且还学会了表达方法。

3.针对细微差别处质疑。学习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一文,陶罐与铁罐多次对话,其中铁罐的语气分别是“傲慢地问”,“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恼怒了”。教学时可以针对这几种语言环境进行提问,进而体会铁罐的骄傲自大、蛮横无理。

4.针对反复处质疑。学习四年级下册《难忘的一课》,文中三次出现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引导学生提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诸如此类的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学生通过思考再提出的问题,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思考,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通过自我反思,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三、回顾全文质疑 升华认识

课堂教学结束,所生之疑得到解决。这时,让学生按照自我提问的方式进行思考:如:“回想一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课文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对课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一次次的自我提问,正是学生阅读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提问这种方式,反思自己的阅读的过程,提高了课堂的阅读质量。教师这时要精心设计,恰当引疑,以文本为载体,将文字与现实生活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

在《爬山虎的脚》即将结束的短暂时间里,师说:“这篇课文咱们已经学完了,请你以自我提问的方式来看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1:我知道了壁虎的脚爬过之后不留痕迹,是一步一步往上爬,而且没触着墙的“脚”就消失了。“一脚一脚”用得真好。生2:我知道了叶爷爷观察的是学校操场北边墙上的爬山虎,我身边也有许多植物,也要学着叶爷爷那样描写。生3:我知道了观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我还学到了多方面的观察和连续长时间观察。 ……师说:“那我们也像叶爷爷那样,认真地去观察一下周围的事物,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一写你身边的植物或者小动物,好吗?”以此种方式升华质疑内容,使之内化为学生熟练掌握的语文技能。学生兴趣盎然,一周后学生按时交上了自己的作业,下面是我班孙国策同学的作业:

我回家,搬来一把椅子,站上去,仔细观察了书柜上的兰花。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去观察它,还真发现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这株兰花的根从它的根部伸了出来,横向向下地长出一小段后,斜斜地钻进泥土里。与纤细修长的叶子相比,每条根都显得粗壮许多。新生的根是皎白的颜色,嫩生生的很是可爱。顶端尖尖的,仔细看去,却是钝圆的,叫你怀疑它能不能钻到泥土里。可是其他的根早就深深地扎进土里了,看来我的担心全是多余的。在兰花的根部,我还看到其他一些小的凸起,妈妈告诉我,兰花的根就是从这些小凸起里长出来的。听了妈妈的话,我又仔细看了看,有的小凸起已经裂开了,一个小白点已经若隐若现地露出了脑袋。哦,原来兰花的根是从这个地方长出来的啊。

孙国策的家长还在作业后写道:老师,谢谢你,不知你用的什么灵丹妙药,我儿子一周一直盯着家里那盆兰花,一个劲地问这问那,精心照料。我还纳闷怎么回事,今天看了他的作文,我才茅塞顿开……看了家长的信,我更有信心了,课上的质疑、反思,已经在学生的生活中生根、发芽了。

文本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习得文字的运用能力,这也是学生自省思维的外显。当然,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为使学生的自省能力得到巩固、发展,也可以采取其他的形式,如:教师指定的课外阅读连接,进行一定的读书摘抄,写读书体会等等。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要学问,先‘问’;不学‘问’,非学问。”学生敢问,会问,爱问,是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自省能力。善学者必善思,善思者必善问,让我们的孩子都能学会独立思考,都有独特的见解。让我们为人师的为孩子的问题而凝眉沉思,即使陷于困窘中,这也该是我们的追求之一吧。

猜你喜欢

爬墙壁虎爬山虎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壁虎
壁虎的尾巴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不必再爬墙
为什么爬山虎能“爬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