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
2010-08-15甘肃卢守栋
甘肃 卢守栋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黄沙始到金
——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
甘肃 卢守栋
近年来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首选,前者因为拟题者在给定材料的基础上确定了话题的范围,考生在写作时只要做到认真审题,一般不会出现偏题、背题等现象。而材料作文由于受考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立意角度的选择、观点提炼等因素的影响,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那么考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写好材料作文呢?
一、全方位审视,吃透材料,明确主旨
材料作文中,所给定的材料一般都具有暗示性和象征性,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也就是说它至少有两层以上的含义。材料本身的字面义是第一层,属于浅层义,所揭示的内涵和实质及其比喻义和象征意义是第二层、第三层,属于深层义。一般深层义才是材料的核心所在,它是考生作文立意的着眼点。审视材料的过程如同从含金的沙石中提炼金子,只有对金沙石反复筛选、冲洗、过滤,去掉里面的泥沙和其他杂质,最后才能得到闪闪发光的金子。因此,考生拿到材料后首先要全方位审视,反复地阅读,认真分析,借助自己的语言感知力和对生活的体验、感悟,透过材料的字面义,挖掘出其深层含义,进而明确材料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如果只是简单地停留在材料的字面义上,不做全方位的审视,深入分析,透彻了解,就事论事,那就会误入歧途,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那么如何做到全方位的审视、吃透材料呢?一般考生可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审读材料:
材料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人物、事物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材料表达的主旨是什么;揭示、映射了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矛盾和现象;材料有无明显的感情倾向,等等。
这几个问题中,前两个是属于浅层次的,后几个则属于深层次的。以2006年全国语文高考Ⅰ卷作文为例说明: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习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通过认真审视材料,可以找到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乌鸦模仿老鹰抓羊,爪子却被羊毛缠住,结果反倒成了牧羊人的猎物;对乌鸦的举动,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持否定和讽刺的态度,而牧羊人的孩子却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对乌鸦的举动持肯定和赞赏的态度。文章正面赞美了乌鸦敢于学老鹰抓羊的尝试和创新精神(或从反面批判了乌鸦的自不量力和盲目自大),写了牧羊人和他的孩子对乌鸦学老鹰抓羊的不同态度。
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算是吃透了材料,挖掘出了文章的深层含义,这是写好材料作文至关重要的一步。
二、选准切入点,多层次多角度提炼观点
有这样一个故事:路旁有一颗毒树,第一个人看见了赶紧绕道而行,生怕不小心中毒。第二个人看见了,想着赶紧砍掉它以免有人受到伤害。第三个人看见它,想到这棵树虽然有毒,但它也是生命,不应该轻易毁掉,就在树旁围上了篱笆,并注明“此树有毒”。第四个人看见它时,非常欣喜,他研究了树的毒素,并加以提炼,制成了可救人的新药。
在这个故事中,不变的是那棵有毒的树,变化的是不同的人对树的态度。故事告诉我们针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因其社会阅历、知识储备、看问题的角度等的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也是这样,吃透了材料的内容,明确了材料的主旨,挖掘出其深层的内涵后,就要针对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就需要考生选择不同的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提炼观点。这一过程中,考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借助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围绕材料的中心内容,提炼出观点。然后从这些观点中选出最能反映材料主旨,最能揭示问题的实质,最能联系生活实际,最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的一个观点进行作文。
仍以“乌鸦抓羊”的材料为例来说明。
根据材料所揭示的问题,至少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1.乌鸦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异想天开学老鹰抓羊——批评那些盲目自大和自不量力的人。
2.乌鸦敢于向老鹰学习,并通过反复练习来抓羊,举动惊人——肯定和赞美敢为人先的尝试和创新精神。
3.牧羊人对乌鸦抓羊的举动予以否定和讽刺——不能轻易否定和抹杀新生事物。
4.牧羊人的儿子对乌鸦抓羊的举动给予认可和赞扬——要正确对待新生事物和创新精神。
以上几个观点中,考生如果能从第2点和第4点入手,不但切中了材料主旨,而且观点较新颖,容易赢得得分点。
再举一例说明:
一个初秋的傍晚,一只美丽的蝴蝶从窗户飞进屋里。它不停地在房间里一圈又一圈地飞舞,显得惊慌失措。原来它找不到出去的路,它不停地拍打翅膀,可任凭它左突右冲,也没能飞出房子。最后它耗尽全部力气,奄奄一息地落在桌子上。这只蝴蝶之所以无法从原路出去,是因为他总在房间顶部那点空间寻找出路,总不肯往低处飞——低一点的地方就是开着的窗户。
以上材料我们至少可以提取到以下几个观点:
1.学会变换角度思考问题。2.做事要善于变通。3.确定目标要从实际出发。4.要学会低头。5.退一步海阔天空。6.做事不能好高骛远。
三、联类引申,补充论据,印证观点
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了观点,实际上就完成了由材料作文到命题作文的转换。考生接下来就要紧紧围绕所提炼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说理,深入论述,充分证实观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此类作文的一般写法是紧扣论点,摆事实讲道理。
好多考生在这一论证过程中,往往只局限于用题目中的原材料做论据,论述中只是对原材料做简单的引用、扩展、诠释,甚至照搬原材料,结果造成了论据不充分,论证不深入,严重影响了文章的说服力,从而导致失分。正确的做法是,在论证中,紧扣论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联类引申,补充新论据,选取与原材料相关联或相类似的典型材料做论据,全面深入地分析论证。譬如可以由“蝴蝶无法飞出屋子”的例子联想到另一个不知变通的事例:一个特别擅长逃生的人被关进一间屋子,屋子只有一扇门,半墙上有一个装了很厚实的铁栅栏的小窗。这个人一进屋就开始用他特制的工具挖墙脚、掘地,墙壁和地面都是无比坚硬的石头垒砌的,他失败了。他又试着攀爬窗户,结果也失败了。当他绝望的靠在门板上的时候,门却开了,原来门居然没有上锁。由老鹰抓羊的故事联想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朝历代的变法革新者;新时代的弄潮儿……补充的论据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既可以是典型事例,也可以是与观点有关的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论证中如果能做到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比喻、对比、引用等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将会使文章的论证过程更加严密,逻辑性更强,说服力更强。
需要强调的是,论证中补充进来的新论据一定要充分典型,针对性强,说服力强,能有力地证明观点的准确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扩大阅读量,注意积累素材,学会能在作文中联类引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材料作文考查的是考生的读写、分析理解的综合能力,考生只有通过对材料阅读、分析理解、提炼,借助联想、想象等手段才能完成写作任务。和其他类型的作文相比,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归纳总结,找出其共同性和规律性,运用其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步骤,坚持多读多练,写好材料作文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五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