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0-08-15金晓鸿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教学点生源异地

金晓鸿

(温州市人事局干部培训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关于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若干问题的思考

金晓鸿

(温州市人事局干部培训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近几年来, 在职硕士学位教育在全国各地纷纷出现在校外培养机构里,有私立学校代招硕士的,有高职院校成教学院的,也有政府部门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的,培训门类、专业也越来越多,有管理类的、有工程类的、也有技术类的。笔者分析了在职硕士异地培养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旨在为在职硕士培养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培训机构;教学质量

为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大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我国许多培训机构纷纷开展了与异地高校联合培养在职硕士工作,大有“百家争鸣”之势。笔者关注在职硕士培养已近八年,分类汇总,对比分析,现就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若干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在职硕士异地培养的优势

1. 使各地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增值。受地域、经济、文化等背景的限制,国家高等院校分布主要集中在大、中地市,二、三线城市由于政策、师资等方面原因,院校分布很少,现有学院力量与各地人才需求之间很难实现有效对接。利用好在职硕士异地培养这一模式,充分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实现跨省域、跨区域共享,是解决各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通过拓宽成教学院或高职院校等在职教育机构职能,与国家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与国家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共享,每年为地方输送大量高层次人才,起到了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每年报国务院学位办待批的在职硕士新专业(仅今年全国就有33个新专业)逐年递增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深受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实现增值,成为了各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个重要来源。

2. 满足在职人群需求实现互利双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各地经济相互交织,经济区域化、一体化、全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职人群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对自身学历、能力提升的需求更加旺盛,但在职人群群体特殊,不得不面对岗位、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同时受时间、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参加全日制在校学习显然不大可能,针对这些矛盾,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异地在职硕士培养,对缓解工学矛盾,降低学习成本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通过合作确保各地在职教育机构、国家高等院校生源,形成良性教学体制,实现互利双赢。从某市近五年的人才培训系统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该市报考在职研究生人数为1000名,2010年达到3000名,报考人数成倍数增加,增长近三倍,可以看出,在职人群对提升学历、提高能力的渴求度不断提高。通过对496名在职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95%在职人员反映,异地在职培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工学矛盾,降低学习成本。

3. 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实现服务功能。随着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低炭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流,全国各地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仅仅依赖高等院校培养很难满足各地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从某地区统计的数据看,2006年前该地区农业、林业系统风景园林专业硕士需求增加,卫生系统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稀缺,而在该地区办学点却没有一家,从2007年到2010年,通过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有效的实现了人才结构再改善、人才学历再提升,缓解了高层次人才紧缺的局面,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的人才支撑,为当地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存在的问题

1. 经济效益挂钩严重,重视效益培训质量难保证。在职硕士异地培养,培训机构与高等院校收入按一定比例进行分成基础上,在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之后,启动正式的招生、培训。有些培训机构以经济为中心,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求快速修完课程让学生到时候拿到证书即可。一般来说,教学点负责教学管理、学生组织等后勤工作;高等院校负责教学安排和派出老师。高等院校虽然招得了生源,但由于要派本校老师到异地上课,牵涉到校本部的人员安排和相关费用。为了节省培训费用,某些高等院校往往会压缩课程、降低授课级别、减少教员往返次数。一般情况下,本部由教授主讲的课程,校外教学点则由副教授或讲师主讲;培训课程往往比在本部少得多,本部要三个周末的,基本上校外教学点只上一两个周末;另外,由于教员行程上占据部分时间,本部周五晚上到周日晚上的六个半天课程,教学点周六才开始上课,周日下午就结束,只有三个半天课程。由于这些原因,无法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修完每门课程,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而学生之间也存在着着素质差异和学识差异,有真才实学真心想学习知识的,也有只求学历不求学习的,往往是把想方设法通过考试当成已任。

2. 同行业竞争激烈,不良方式造成层次难提升。

就读在职硕士的学员,绝大多数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培训之后,有迫切需求的人基本上都考取相应的学校参加培训,需要培训的人尽管还有,但多是一些底子较差或是近几年刚毕业没达到报考条件的人员,各地教育培训机构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生源很难得到有效保障。有很多地方多个培训机构同时招生,“僧多粥少”现象更加严重,为了增强竞争力,确保生源,不少培训机构挖空心思做广告宣传,甚至不惜冒险去钻空子、走“捷径”,与一些私立中介机构合作,推行所谓“保过”等服务;有的私立培训机构未经过校本部的授权,纯以利益为基础,替另一个校外点代招考试人员,如果考试上线人员达一定的人数,就想方设法在本地授课,如果达不到人数,就把上线考生转到委托招生的教学点上课,考生的合法权益根本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不良的竞争方式,造成干部群众对培训学历的质疑,增强了教育培训机构的压力,使得在职硕士培训在低层次徘徊。

3. 政策调控更加严格,招生限制培训规模难扩大。近几年来,为保证培养质量,国务院学位办对各校招生人数控制得越来越严,一些自主招生学校从原来的人数不受限制到了限制于300人以内。2009年开始,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自定招生上限为200人,教育硕士自定招生上限为400人,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录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除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外,其他类别专业禁止异地办学,不允许进行跨省院校之间的调剂录取,这一举措使一些高校在以后的几年里不得不撤销对外教学点,造成培训机构违背当初与学生达成的在本地上课承诺,加剧学生工学矛盾,这一培训模式将受到公众更 多地质疑。据某市人才培训中心统计,在限招200人的自主招生专业中,2009年该市上线最多的专业只有30多,其余专业多在20人左右,最少的高校教师管理与科学工程专业只有3人(该专业应国务院学位办要求今年已停招),如此少的人数,意味着本部、教学机构都要赔本,高校不得不做出清理校外点的措施,没有达到办班规模的,或是人数很少的招生点,就不得不面临着该专业的停招问题,形成了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恶性环境。

三、异地培养在职硕士质量保证对策思考

针对在职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对多家院校的调研,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破解:

1. 从确保质量提高异地培养社会认同出发,科学设置,实现异地教学点共同监管。针对教学成本居高不下,异地培训利益化倾向加剧,教学质量无保障等所引发的公众质疑,必须严格生源质量、改进培训方式、强化多方监管。在确保生源质量方面,各级要严把入口关,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推荐,并引入公众监督机制,通过媒体对报考者报考条件实行公示,考试过程严格按要求执行,专业课目考试不打人情分,不搞特殊照顾,提高起点,确保培训人员质量;在改进培训方式方面,针对政策调控措施越来越严格,生源越来越紧张的局面,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采取滚动上课的方式进行培养,通过两届两个班级合并上课,增加到课人数,在确保教师层次和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减少校本部老师往返次数和课酬支付,提高教学质量;在强化多方监管方面,首先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要加强自身监管,严格按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落实课程,其次要强化教育主管部门职能,定期组织学生对培训机构和主办院校培训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民主测评结果作为督导教育培训机构的重要依据,通过多种举措,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公众对异地培养社会认同,为在职硕士异地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 从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出发,统筹规划,提高异地教学点设置门槛。多年来,各地教育培训机构在培养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教育培训机构太多太滥,鱼目混珠现象严重,造成相互间竞争加剧,其中不良竞争、无序发展甚至危及产业生存发展,要确保培训机构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功能,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采取“撤、并、减”等手段,对一些资质偏低、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要撤消;对具备办学条件,但由于生源关系的,要确定专业进行分配,将生源按专业进行合并;对一些冷门专业,生源达不到要求的,要停止开班,通过这些举措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对所有培训机构,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准入审核”制度,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场地、资金、教学设施等软、硬件条件进行严格把关,提高准入门槛,加强对通过审核的单位管理,定期组织评审,对明显违反有关开办在职硕士异地教育要求的单位进行查封,不断提高教育培训机构培训人才层次和水平,真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3. 是从适应发展增强异地培养竞争能力出发,强化引导,确保异地教学点健康发展。针对近年来高校硕士自主招生人数减少这一情况,各地要以新的人才建设理念为指导,引导培训机构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形势变化,寻求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培训模式,更合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专业。可以在满足企(事)业等用人单位需求上做文章,深入研究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利用间隙,为企业培训一些高级技术工人,进行民营企业后备人才培训、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等等,同时,还可进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人员技能升级方面的培训,如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训、职称考前培训、公共外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各类技能培训等等。摆脱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生源“僧多粥少”的困境,增强复杂情况的应对能力。此外,还可应考生及形势发展的需要,培养既有学历,又有学位双证硕士;还可与各行业、各系统主导机构合作,开办行业硕士班,确保人才培养有的放矢。通过挖掘新资源,开辟新途径,摆脱政策、资金、生源、无序竞争给行业带来的冲击,开拓创新,以自主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确保异地培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邱开金)

The Reflection on Issues of Cultivating On-Job Postgraduates in Different Places

JIN Xiao-hong
(Leadership Training School of Wenzhou Municipal Personnel Bureau, Wenzhou 325000,China)

In recent years, on-job postgraduates education appears in non-school cultivating establishments, such as private school recruiting postgraduates, adult colleg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joint school of government and college. Meanwhile, the training categories and specialties are increasing, covering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technique.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on-job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improvement direction is proposed with the aim to make a probe into on-job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on-job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training establishments; teaching quality

G643.6

A

1672-0105(2010)03-0093-04

2010-06-25

金晓鸿(1970-),女,浙江温州人,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教学点生源异地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图解跨省异地就医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推进医保异地结算 稳字当先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破除异地结算的地方抵制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