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弁髦”释析——略谈医学典籍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2010-08-15河南中医学院450008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年21期
关键词:内经男子

周 利 河南中医学院(450008)

明代医家张介宾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述和学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代表作《类经》是张氏历时三十年整理编著而成,全书共三十二卷。作者将《素问》与《灵枢》的原文,根据内容依类编排,并详加注释、阐述,突出了两书的精华,为后人学习研究和检索两书提供了方便。该书的序文写得颇为精彩。作者首先高度赞扬了《内经》的巨大价值,接着又严肃批评了社会上不重视《内经》的一些人,他说: “……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其意思是:有些人把医学看成方术小道,连同《内经》这部经典著作也当作无用之物丢弃在一边……。其中“弁髦”一词用来比喻无用之物,这是因“弁髦”于男子成年行冠礼后皆弃去不要,故以此作喻。那么“弁”、“髦”究竟为何物,为什么于行冠礼后不再用了?

查阅《小尔雅•广服》:“弁髦。太古布帽,冠而弊之者也。”又阅旧《词源》:“弁髦,谓无用之物也。弁,缁布冠也。髦,童子垂髦也。古之冠礼,先加缁布冠,而敛括其垂髦。更加皮弁,而弃其缁布冠。盖既冠则弁髦皆无用也。”这里说到的古之冠礼,追其根源它是由氏族社会的“成丁礼”变化而来。据近代学者研究,氏族社会的男女青年成人后必须参加“成丁礼”,才能成为氏族公社的正式成员,才能享受应有的权利和履行应尽的义务。这种习俗到了周代就演变成较为严格的冠礼制度。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其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行礼时要加冠三次:先加缁布冠,缁布冠是用黑麻布做的冠,这表示从此有了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皮弁是用白鹿皮缝制的,皮弁为武官所服,这就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保卫国家;最后加爵弁,爵弁是赤黑色的平顶帽子,是祭祀时戴的,表示从此可有权参加祭祀活动。加冠后,还要去拜见自己的母亲,然后再由来宾给他取“字”,此时礼仪完成。举行冠礼标志贵族男子已经成人,从此可以正式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可以娶妻生子成为家庭的主人。“弁髦”一词用来喻指行冠礼后的无用之物。“弁”,指行冠礼时先加的缁布帽,冠礼后即弃置不用; “髦”,是幼童垂于前额眉际之头发。古代男子幼时垂发为饰,行冠礼后就剔去垂髦,理发为髻。了解了这些内容,古人以“弁髦”喻无用之物就不难理解了。其实,古人以“弁髦”喻无用之物也是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如 《左传•昭公九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废坠是为,岂如弁髦,而因以敝之。”意思是: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建立同母兄弟的国家,用来护卫周室,也是为了防止周室的废毁坠落,难道只是像缁布冠和垂髦,事情过后就丢弃了吗?由此亦可知,古人用“弁髦”喻指无用之物早已有之。

张介宾的医学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这和他自幼开始学习,才思敏捷,凡天文、音律、兵法、象数等无不通晓,有比较扎实的文学、史学、哲学基础密不可分。因此,了解这些古代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学识,同时对阅读古书,正确理解文义大有裨益。

[1]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42.

[2]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423.

[3]陆尔奎.辞源(旧)[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222.

猜你喜欢

内经男子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俞曲园辩《内经》又论“废医”
年轻男子
男子力爆表的女生长什么样子
满脸通红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