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服务型高校
——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2010-08-15彭佳学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温州高职服务

彭佳学

(温州市常务副市长)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袁新文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高级记者、教育采访室主编)

陈立骧

(台湾高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博士)

周大平

(《 望新闻周刊》教育资深记者)

陈工孟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教授)

周德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企业联合会会长,教授)

教育服务型高校
——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编者按:2010年4月24日,“教育服务型高校——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论坛在浙江省温州市举办。本次论坛由温州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来自全国各地80余所高职院校的领导、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行业和企业代表、媒体各界人士等共计350人,围绕着教育服务型高校建设中教育、经济、文化三者互动,人才培养与增值服务有机融合的话题,共同探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问题。对本次会议及会议所取得的成果,人民日报电子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诸多的新闻媒体作了报道,本刊2010年第2期精编刊发了与会部分领导和专家的发言,“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理念由此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全面地介绍论坛中专家学者所提出的观点,本期特续编刊发,以飧读者。文章根据会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读,题目系编辑加写,特此说明。

生机勃发的温州与高等职业教育

彭佳学

(温州市常务副市长)

在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在温州,隆重举行“教育服务型高校——中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论坛。我为能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温州及谈谈个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而感欣慰。

温州地处中国黄金海岸线中部,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结点城市,是浙江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也是浙江省规划建设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全市辖三区两市六县,陆域面积和海域面积均为11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800万,外来人口约340多万。温州是活力之都,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温州模式、温州商人享誉海内外,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定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全市有民营企业14万家,“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35个,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200多个,品牌总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的前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527亿元,财政收入36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8万和1万元。

温州是开放的城市,目前全市有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兴办企业约3万家,建立商会组织182个,有63万温州人在世界各地经商办企业,形成了遍布国内和全球的温州人营销网络,也有力地带动了温州本土经济的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外温州人所创造的财富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市外温州。

温州是名胜之地,全市拥有三个国家级风景区,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景区的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温州城市依山傍水,临江面海,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是一个同时兼顾山、海、江特色的秀美的旅游城市。

温州有1700年的建城历史,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源远流长,是中国崇商经济学派的发源地,中国山水诗发祥地,中国南戏故乡,同时也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近百年来,数学方面的温州籍的教授有200多位,其中苏步青、谷超豪等一大批数学家享誉中外。

温州是浙江的教育大市,全市现有各类教育学校2987所,在校生146万人,教职工10万多人,教育人口占了全省近五分之一。

近几年来,我市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职教育,积极立足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群互补的优势,从社会需求的关注点出发,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努力破解职教校热企冷的难题,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的核心业务与增值服务有机地结合,以高教社会化服务、政府咨询服务、技术研发推广服务、文化创意引领、科技产业园区等构成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社会服务作为服务链,使高校成为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基本形成了政、产、学、研、市五位一体的教育服务型高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实践体系,为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和借鉴。

当前,我们正处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人才、科研、文化优势,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服务型高职教育体系,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次论坛共同探讨加强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文化互动,促进人才培养核心任务与人才培养增值服务的有机融合,建设教育服务型高校的命题,对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座的各位都是有着很深造诣的专家、学者,对温州的发展非常关注,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很深。我们期待着大家畅所欲言、各述己见、指点迷津。你们的真知灼见必将有助于深化我市对建设教育服务型高校的认识,我们期待着这一成果。

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从经验角度来讲,我觉得高职教育的责任、历史任务不只是服务。我们应该看到在我们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它承担了非常大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个是教育的转型。我们国家要提高竞争力,发展现代化,教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和抓手。我记得克林顿当总统的时候提出21世纪不是其他什么军事竞争,而是教育竞争,教育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体现。可以看到,恢复高考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还是没能充分满足社会的期望和现代化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我国教育的多样化,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这个非常重要,对于高职也是一种重任。

第二个重任是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韩国在30年的现代化过程中创造了多少企业品牌,而我们30年改革又走出了几个品牌?我们现在跟韩国不能比,韩国才多少人口,可我们是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30年改革当中,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品牌,很大的原因是我们缺少大量的高技术人才,特别是技工,当然还有其他体制原因。我有一次在珠三角调查的时候,一个老板告诉我,他说我要了本科毕业的学生,要了一些民工。本科毕业的学生跟民工干一样的活,干得不如民工好,但是本科生又认为我经过高等教育,我为什么工资和他一样,干跟他一样的活;民工说他还不如我,为什么他跟我工资一样,老板说他干脆不要本科生了,只要民工。但是民工各方面的技能确实还是比较低一点,所以企业对我们高职教育有很大的期待。我们的工人当中,技术工人太少了,比例非常低,在20%左右,这对我们整个经济竞争、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我觉得高职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非常大。

第三个是社会转型。高职教育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谓社会转型就是由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由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一个什么问题?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一个是制度上的问题,我们长期的二元分割,没有给农民市民待遇;二是农民工本身也存在城市化能力的问题,他们的工作、职业比较差,收入比较低,他们如果要在大城市生活,能够买得起房子?他的生活水平成本受得了?在以后的城市化过程当中,年轻人要经过高职教育,进入市场,进入城市,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有竞争性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承担了很大的作用。

高职教育在我们国家转型时期应该承担这么三个重任,我们不仅是看它为市场找就业,我们应该有这种远大的国家使命在里面。

另外,我提两个建议:第一,我们高职教育当中,我看到只是为企业服务,实际上我们农村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农村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我们的高职教育有没有可能向农村延伸?要建设好新农村,实现社会主义农村的现代化,离不开大量的技术人才。第二,我觉得我们对高职教育的毕业生,应该有一个评估,一个调查,长期的持续的评估,反过来看我们的高职教育的社会效益。

总之,大学要服务社会,应该要主动服务社会。主动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我仅仅是根据社会秩序,社会现有的情况来服务,而是要主动引领社会。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的高等教育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固化现有的社会秩序。我们有个博士研究北大的招生人数来源,比如职业来源、他的家庭职业、城乡来源,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北大的生源来自农村的人数越来越少,来自工人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一个问题。如果大学成为现有秩序的维护者、固化现有秩序的话,那么我们大学会不利于社会进步。所以我们大学应该给所有社会成员创造一个公平的机会,创造一个每个人能向上流动、实现自己社会价值的一个途径,而不仅仅是保守地固化既有的社会秩序。我觉得高校的社会服务应该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改变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变得更合理,而不是使社会变得更不合理。

高校的服务功能与高职服务社会的能力

袁新文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高级记者、教育采访室主编)

作为媒体的代表,我提一点比较通俗的、比较家常的话题。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好在它对高等教育和高校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定位。

高职发展比较快,规模做得比较大,怎么做强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社会对高职的认识到认可有一个过程。我个人感觉,社会对我们高职的认可度客观地讲还不是很高,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事实。高职怎样让社会认可、肯定?我觉得要依靠教学培养人才,要通过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来服务社会。

我还认为要强调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天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会、家长都在关注高等教育,是因为高等教育花了纳税人很多钱,效益怎么样值得画问号。所以社会关注高等教育是有道理的。同时,高等教育还拿了家长很多钱,有人说西部农民得用35年的收入来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是不是准确不敢说,但是家长拿很多钱供孩子上大学是基本事实,所以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服务社会这一点没问题。

我想提的问题是高职院校怎样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有这个想法,有没有这个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怎么培养,怎么强化,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高职院校应该给社会作出的一个回答。所以,我觉得我们的高职院校在做强,做成名牌,做成特别响当当的名牌这样一种战略意识,我觉得还是应该强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转变社会对高职的观念,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教与技职教育

陈立骧

(台湾高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博士)

就高教与技职教育问题,我有两个建议。

一是大陆以后不管是高教还是技职体系的发展不要重蹈台湾的覆辙。因为台湾过去10多年来,“经济部”的产业政策、“内政部”的人口政策,以及“教育部”的教育政策,三者各行其是,而没有做一个整体的考量。所以台湾的大学现在有将近170所,但现在台湾每一年出生大概不到20万人。由于台湾“经济部”的产业政策跟“教育部”的教育政策基本上没有配合,所以大学院校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这些人才,基本上跟整个产业的人才需求不是很接近。所以教育问题国家一定要作好统筹规划,政府部门间要做好配合。

二是高教和技职体系在终极目标和终极理想这部分是一样的,就是培养全人。西方的大学是培养哲人,中国是培养圣人。可是在大学的现实目标这一部分,高教体系和技职体系的大学不一样,高教体系的大学基本上还是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可是技职体系的大学现在最主要是希望培养一出校园、一进入社会,马上就有就业的有相关能力的学生。我们应重视两者的差异。

“倒推式”的教育评估与反思

周大平

(《 望新闻周刊》教育资深记者)

从媒体角度讲,我觉得像职业教育这个事情是属于倒推式,什么意思呢?评价一个学校怎么样,先听你就业怎么样,然后再说你怎么培养。倒推论有一种思维定式,有点黑猫白猫的意思。如果你就业率好,就是你培养的人适合企业的需要,这样就是好的。先举个例子说明。

在一次全国表彰模范教师的时候,有长江师范学院的一位教师,我一看事迹,这个人在农村教了20多年书,后来追溯到长江师范学院,它也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一个培养人才的奖。这个学校,它多年来一直为“三区”(三峡库区、少数民族地区,渝东南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农村教师。在整个地区的农村教师中,长江师范学院培养的教师大概占了50%多,它就培养了又下得去,又扎根在那的教师,我觉得这个真不得了。在好多师范院校培养的好多学生下不去了的情况下,它们就定向培养“三区”的农村教师,这个确实了不起。

我从就业率追溯这个学校怎么培养人?它们的教育叫做“恋乡教育”,这些人可能就是这些地区来的,但是通过学校几年的培养,大家非常愿意回家乡为教育事业服务。这个给我感触挺深的,就是从它的就业率,整个地区的有那么多的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在那踏踏实实地干着农村教师的职位,我对这个学校就肃然起敬。

看就业率,还要看就业质量。所谓就业质量,一个是薪资,一个是就业流向。如果就业率再高,但是跟所学专业完全不搭界,这也不叫就业质量好。

从媒体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校长你先跟我说就业情况,然后我再了解你怎么培养人。我想如果一个校长特别硬气的话,比如说我校是制造业比较强的高职,全国一些国企或者民企,只要需要这方面的人我的学生肯定有竞争力。比如海尔集团,我是制造、装配、维修,你什么时候需要人,我可以马上把毕业生或者差一年两年的学生推上去,肯定有竞争力,那我觉得这个就确实让人感觉很有说服力,很有底气。

所以这样,我觉得从媒体来说看企业现象,如果有一天企业需要一个什么人,它就知道到哪个学校找,这个学校能提供这类人,这才是了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再探讨培养怎么样的人,怎么按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会感觉有底气。

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陈工孟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院长,教授)

如果把大学比作是一个企业的话,那么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就是我们的产品。众所周知,这20年我们生产的产品不合格,不受市场所欢迎。但是作为中国的企业,也就是说大学的市场或者客户来讲,它没有办法,没有替代品,不管这个产品合格还是不合格,它很无奈地接受。一方面,企业或者机构需要人才,需要这些产品,却拿不到合格的产品;但是另外一方面,大量的产品在积压。我们每年毕业生1000多万,差不多有一半的毕业生产品“卖”不出去,没人要,这是我们整个教育界的一种耻辱,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产品没人要。因为现在中国没有其他替代产品,只有一体化的,基本上是国有性质的,在生产上是垄断的,没有竞争。即使所谓的民办大学,也受教育部控制得非常严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论坛要探讨的问题,也就是说摆在我们面前的,在未来5年、10年、20年,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怎样使大学生产的“产品”对路,受市场的欢迎。这就要了解我们的“产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样的内容,才受市场所欢迎。

今天集中讨论的是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这个产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功能,或者是内容,才能被社会所需要。

大学毕业生需要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技能,因为毕业后要做事情,但是这点我们现在都达不到。高职院校要推动学生的动手和实际操作等专业能力。另外一方面,是非专业技能的素质的需要,这非常重要,它关系着人才培养核心与人才增值服务。如果你把人才变成产品的话,也就是我们产品研发出来,生产出来,它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的功能,具备哪些产品的增值服务。这些就是非专业技能的内容,这些内容我认为包括学生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因为他进入社会需要沟通,怎样融入社会的能力,包括他的人文素养、心理心态的健康。现在很多年轻人进入社会后,不知道怎么融入社会,所以现在有所谓80后,很难管,90后可能更是一个挑战。人是一个隐性的动物,你进入社会不仅需要技能,还需要非技能方面的因素。

第二个观念,如何能够培养合格的产品。要了解作为一个职业高校,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企业的话,如果你要生产大量的合格的产品,你需要哪些要素才能够培养出来,我认为有四大要素构成职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1、你对专业与课程的设置能力与创新。我们现在的职业高校很多的专业和课程是不适合的,那么你培养出来的产品肯定是不行的,你这个专业本身就不对路,培养出的人才肯定有问题。所以第一大要素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能力与创新怎么样。

2、教材开发能力创新。现在职业高职院校很多的教材是旧的,不能适应现代的新的需要,教材要不断地创新,因为社会变革非常之快。

3、教学手段的创新。尤其是要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包括各种实际的操作平台。陈继权董事长是我的好朋友,他们就是为高校生产各种模拟的平台等等,教学手段平台的创新要适应实际的需要。

4、关键因素就是对教师团队的培养和服务理念。实际上我可以这么讲,现在我们的教师队伍大部分是不合格的,教师队伍不合格,你培养出的产品肯定不合格,你工程师有问题,你的工人生产有问题,你培养出来的肯定有问题,教师有问题不是我们的素质差,是因为我们教师的服务理念意识没有树立起来,包括他的教学的这方面的技能等等。

我认为一个企业,一个职业高校要包括四大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其他包括品牌与管理。那如何塑造打造职业高校核心竞争力,我的观点是要市场化和产业。

要市场化。引进市场化机制,这个市场化包括对职业高校的领导班子的市场化,也就是说董事会觉得这个职业高校领导不行,可以解聘你,在市场上进行竞争;对教师队伍的市场化,可以解雇你,像企业员工不合格,可以把你解雇。另外市场化引进的竞争机制,对管理层,对员工,都会有一个压力。那么面向社会,真正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客户,职业高校的客户是谁?就是企业,就是机构。它需要什么产品,就要生产什么产品,符和他们的需要。只有市场化,才能达到这样的理念。

要产业化。如果不产业化,就不能形成一种规模,就很难形成四大要素。通过产业化,能够引进资本运作,比如说股票投资、风险投资、资本运作,真正能够实现产业的做强做大。对这个概念当前还存在争议。我认为像清华、北大这种培养所谓的研究型人才的高校不能市场化,但是职业教育完全可以市场化。实际上德国、美国、日本职业教育是一个产业,它已经市场化,我国完全可以引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机制,跟政府补贴相结合,引进这个机制。

区域经济建设需要教育服务型的高校

周德文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温州企业联合会会长,教授)

温州高校并不多,但是有所高校非常引人注目。这所高校就是今天的承办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什么它引入注目?因为,这几年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一种创新的思维积极地融入社会,积极地服务社会。为什么论坛选这个主题?当然肯定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这个主题,因为它这几年在服务社会、服务温州经济建设、服务温州企业方面确实做了许多的探索,积极涌入社会,所以备受社会的关注。本论坛的主题很有意义,主要有两点看法。

一、温州的经济建设需要教育服务型的高校

本人是研究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的。温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城市,温州的民营企业高度发展,改革开放30年,已经形成了约36万家中小规模的企业,温州的中小企业很需要高校为他们服务主要表现在:

第一,产业发展的需求。温州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36个国家级制造业基地,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温州民营企业是从家庭工厂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基础都很差,企业的素质相对较低。那么企业要很好地发展,需要高校给它提供人才,给它进行引领和一些指导,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到今天,在走向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更需要高校提供大量的实用型人才。所以温州产业发展需要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能够提供服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尝试,它根据温州的特点,设定了温州轻工业研究所等相应的直接服务民营企业的机构,为地方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也做得很好。

第二,现在非常强调产业转型,产业转型同样需要服务型的高校为它提供服务。因为温州大都是劳工密集型的轻工产业,要转型非常困难,只有少量的像正泰、德力西这样的企业才能走转型的道路,培育新型的企业,像正泰转向太阳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我主张他们的走向是升级。根据温州的特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主要是打造“高、精、特、优”这样小型的企业。如何打造?靠中小企业自身是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的,需要我们高校主动跟它对接,为它提供服务,帮助它去打造,使它比别人新、比别人做得更加精、比别人做得更加特别、比别人做得更加优。在这方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做了不少尝试和探索,比如设立了浙江创意园等“三大园区”,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有效帮助。

第三,还有温州现在面临资本的转型。2000年以来温州资本到处炒房、炒煤、炒油等等,只要哪个地方有利益钱就往哪个地方钻,虽然给温州人带来了财富,但也给温州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现在温州的资本也面临着转移,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们的对外投资受到重创,山西煤改以及俄罗斯和罗马尼亚等一些国家对温州的对外投资造成重创。温州的资本何去何从?温州的财富投向哪里?怎么投?这些实际上也是温州现在很着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银行的余额,老百姓存的钱已经超过5000亿,这么多钱存在银行干什么?利息都没有的。怎么引导它投资,引导它对外发展,也需要我们高校给它提供服务。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创办了温州风险投资研究院,来积极引导温州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的道路,走向创投领域。这些都为温州进行了很好的引领。因此,我认为温州的经济发展需要服务型的高校。

二、高校需要改革,需要创新

温家宝总理最近对高校提出了两点严厉批评。一是说高校的功利性太强,什么都跟经济挂钩;二是高校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独特的内容,没有独立办学的风格。

第一,我认为高校特别需要进行改革,要学习国外好的经验,它们高校的办学,它们高校是怎么为社会服务的。我的理念就是高校一定要开放式办学。我在讲授企业管理课程时,就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厂调研,了解民营企业的状况,要求学生结合企业写调查报告,写论文。职业教育更应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我们专业设置一定要根据当地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来设置,而不是照抄其他学校的专业。

第二,职业院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认为要培养除了专业的技工以外,我们更要灌输理念,培养创业创新型的人才。温州人为什么有那么强烈的创业意识?他们没有文化,都是农民,但是他们有非常强的创业意识。因为有这样的创业意识,人人想当老板,结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温州成了中国最富有的地方。高校要培养创业型、创新型的人才,让大学生在学校有强烈的创业意识,我认为他走向社会以后就算是就业解决不了,也会走上创业的道路。

G511

D

1672-0105(2010)03-0001-08

猜你喜欢

温州高职服务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难忘九二温州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