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做好新时期通联工作——谈帮助通讯员提高上稿率

2010-08-15韩玉江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通讯员版面报纸

滕 岩 韩玉江

(绥化日报社,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新闻媒体的通讯员都希望自己的稿件能够顺利地被采用,都希望多发稿,发大块,发重点稿,上要位。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怎样才能提高上稿率呢?笔者自负责《绥化日报》的通讯员培训工作以来,通过与广大通讯员的交流,总结出以下6点体会。

写稿要有政策意识

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由于获取信息的局限,对当前阶段的宣传动态了解得慢,常抓不住宣传重点,而不知如何下笔,也不知道报纸需要什么样的稿子。克服这种局限性的有效途径有两个办法:第一要有政策意识,国家出台了什么政策,省、市、县和某个行业有什么文件精神,要大概有个了解。有政策意识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知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二是知道该重点报道什么;第二多关注报纸,特别是党报各版头条和社论,它往往就是近期全国、全省、全市、全县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宣传重点。为了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合拍,最好将最近的相关报道联系起来看,盯住各版的专栏,对号入座,有针对性地写稿。

写稿要有编辑意识和版面意识

“编辑意识”是通讯员(包括记者)贯穿新闻采写全过程、以作者自觉的编辑感受为特征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通讯员要把自己当作编辑,在采访和写稿时反复地问自己:如果我是编辑,我会不会用这条新闻稿?若用,用在什么栏目?多大篇幅?若不用,为什么不用?怎么样才能让编辑看中这条新闻稿?

“版面意识”是通讯员(包括记者)按照报纸版面特点采写稿件的思维方式。版面,是整张报纸的门面,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舆论导向的体现,不仅关系到一张报纸的整体形象,而且直接反映出版面编辑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艺术风格。

各家报纸的定位不同,不同版面的编辑思想不同,对稿件的要求也不同,写稿者多而报纸版面有限。作为纸质媒体的通讯员要使自己稿件发表的快,占的版面大,并被处理得突出醒目,要提高稿件的采用率,不能只考虑我要写什么,而要考虑版面需要什么,一般来说,稿件适合版面风格的,被编辑采用的几率就大。因此,每个通讯员都应该牢固树立强烈的版面意识。第一,要多读报纸,熟悉报纸定位、版面要求、栏目设置及用稿要求、风格和主要读者群,看看这张报纸都刊登哪类内容的文章,消息大致在多少字,通讯大致在多少字,图片大多是什么内容;熟悉和掌握每个版面及其所开设的专栏,研究和分析这些版面、专栏发表过的有代表性的作品,并做到了然在胸。有些通讯员发表的稿件,之所以上头条的多,加花边的多,标大字号标题的多,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写的稿件与版面的宣传意图吻合得比较紧。第二,要弄清自己写的稿件适合什么版面、什么栏目,把这些弄清楚了,写新闻稿就有方向了,就会在具体的采写实践中,经过琢磨与比较,为自己的作品找到最佳的新闻题材与体裁,找到适合的版面或专栏,出手的稿件“适销对路”,是某个专栏的“特供品”,不仅会提高命中率,也会缩短采写与见报之间的时间距离,取得事半功倍之效。第三,经常研究版面需求,准确把握版面走势,经常到群众中去抓“活鱼”,抓一些能在版面上“赶气候”的新闻稿件。如果你写的稿件并不是版面上急需和紧缺的新闻,放在什么时候或什么位置发表都可以,那么只能在编辑那里“排队”,即使排上了也可能只是拾遗补缺,被安排在不突出、不显眼的地方。

树立编辑意识和版面意识的另一重要观念,就是要有成品意识。很多经验丰富的通讯员所写的稿件接近于“成品”,刚从事新闻写作的通讯员写的多是“半成品”,只有经过编辑煞费苦心地加工,才能作为成品出现在版面上。

熟悉编辑工作的通讯员可能知道,编辑工作是很辛苦的,每天要从大量的来稿中选择合适的稿件,而且版面一天连着一天,如果你的稿件接近“成品”,能减少编辑工作量,采用的几率就大。因此,通讯员绝不能有丝毫的依赖编辑和迁就自己的思想,应该每写一篇稿,都要树立这样一个标准:我写的这篇稿,至少在我的心目中,是完全可以拿得出手的成品。

我当编辑时从通讯员的来稿中发现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一些通讯员只重视写稿,忽视制作标题,往往是写时临时“凑个题”,或是写完随便“安个题”,或是参照别人的标题“焊个题”,再不就干脆推给编辑“加个题”。通讯员一定要明白,编辑在你的稿件上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标题,要让自己的稿件被媒体选用,首先要使自己的稿件标题和内容能打动编辑的心。纸质媒体是十分讲究标题制作的,如果你的稿件标题制作的醒目,被编辑采用的几率也大。

通讯员除了会写文字报道外,还要学会新闻摄影。有些新闻界专家说,现在,已进入读图时代,纸质媒体特别重视摄影报道。正因为如此,不少报纸提出“照片带版面”的版面设计理念,把照片作为版面的眼睛画大画靓,以此来增强报纸版面的视觉冲击力。通讯员也要适应版面这一变化与需求,能用照片表现的新闻尽可能用照片来表现。现在的数码相机价钱不高,好一点的手机拍出的照片也能用,用电脑传到编辑部的信箱就可以,快速、简单。通讯员要有抓拍照片新闻的意识,遇到好的新闻照片题材就拍下来,配上文字,你的作品就会更受编辑的欢迎,更能在版面上多占一席之地。

写稿要有读者意识

通讯员写稿的读者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语言简练。新闻是大众化产品,要满足大众化需求,要让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也能看懂报纸、看懂新闻。因此,通讯员所写的新闻稿件,要思路清晰,脉路分明,让读者很快能明白这则新闻写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在表达清楚的基础上,还要用最简短的话来写新闻。能用300字写清楚的事情,就不要用301字,更不能写成500字。通讯员应该知道,编辑在编稿等后期制作时,多因为时间上的不允许,往往对冗长的稿件采用大块整段删改的办法来进行处理。这样,与其增加编辑的劳动量,不如在写稿时就写得短些精些,这样反倒会使自己的作品保留必要的完整性和独特的风格。

2.贴近读者。新闻是写给读者看的,而不是自己看的,只有读者看了才达到了宣传目的。编辑也是站在读者的角度来选稿的,如果你写出的稿件脱离实际、没有可读性,编辑就不可能选用。

因此,写新闻稿(包括编辑选编修改新闻稿件)要时时有读者意识,脑子里要装着读者,并不时问自己:“如果我是读者,这个新闻我能不能看得懂?这个新闻我有没有兴趣?”以换位思考来指导写作,本着有贴近性、可读性、时效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读者关心什么就选取什么角度(编辑选编新闻稿件也本着这个原则),谁写谁看、写谁谁看的稿件。

其实,通讯员工作、生活在基层,了解基层,具有写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新闻稿件的优势;具有写出既有实用性,又有指导性新闻稿件的优势,只要用心就能发挥好这个优势。

3.给人收获。新闻是客观真实的,而且应该是有信息、有意义、有价值、有趣味的。任何一条新闻离开这个判断标准,都是一条无意义的新闻。也就是说,一条新闻,应该让读者从中有所启发和启示。比如,时政新闻,应该让读者了解政策信息和高层领导人的工作活动;娱乐新闻,应该让读者读后一乐;经济新闻,应该让读者知道物价信息、市场信息、致富信息、大企业的经济走势等情况;教育新闻,则应在讲述教育事件的同时,让人从中获取教育信息,学到教育方法、手段等。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应问问自己,这条新闻是否有价值?能否给人一定的启示?这样,就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了。

与编辑进行沟通编采互动

版面要反映全局,只能通过反映局部的稿件组合来表现;版面要反映普遍,只能通过反映特殊的稿件组合来表现。写稿者站在局部,编辑则站在全局。写稿者看到是局部的、具体的东西,编辑看到是全局的、概念的东西。这就要求写稿者,从点看到面,提供能反映全局的稿件,反映比概念更深层次的、具体的东西。

编采互动很有必要也很重要,有经验的通讯员在决定采写某方面新闻报道时,往往先打电话征求编辑的写作方向和写作手法以及发表的可能性,探讨最近报纸需要哪些报道,在发来稿件几天后,打电话向编辑征询稿件的情况,问一问需不需要修改和补充,这样中稿率肯定高。

编辑作为一个版面的长期、总体的规划者,也需要与基层通讯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了解报道的影响,并及时就新的选题向通讯员约稿。

各家报纸各版的报眉上都有本版责任编辑姓名、编辑部电话、电子信箱,希望通讯员要利用好。

“吃透两头”增强新闻敏感

通讯员生活、工作在基层,好新闻往往就蕴藏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但是由于新闻敏感差,往往会陷入“身在宝山不识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分不清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漏掉摆在眼前的重要新闻,或者把重大新闻埋没在一般性新闻中。新闻敏感差的表现是:这个事我知道,但没有意识到要把它写出来,当有媒体报道后,才恍然大悟。

那么,通讯员如何较快地增强新闻敏感,长出“新闻眼”,成为发稿的“高产户”呢?简单地说,就是从一般中看出不一般来,从普通事件中看出有价值的新闻来。

增强新闻敏感的有效方法是“吃透两头”。 实际上,能够吃透“两头”,让党和群众都满意,是新闻媒体努力追求的方向,也是体现新闻媒体“功力”的地方。吃透“上头”是指关心时政,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上级党政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思路、工作部署,了解新闻媒体近期的报道重点;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中央和上级党委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在基层的落实情况,掌握基层实际情况。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只有吃透下头,才能更好地领会上头;只有吃透上头,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下头,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吃透两头”才能找到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与全国、全省、全市中心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只有“吃透两头”,才能找到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结合点,找到新闻宣传与工作亮点的切合点,找到新闻时效与工作动态的吻合点。只有“吃透两头”,让上下碰到一起,再加上勤于思考、仔细观察,才能产生新闻敏感,进而采写出有价值、有质量的新闻稿;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稿,把成就报道做足,把深度报道做透,把工作报道做亮,把人物报道做活,把日常报道做新,把社会报道做近。

打好理论功底,多读书,多实践

通讯员要使自己的新闻作品见报率高、质量高,必须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有人称记者(通讯员)为“杂家”,这里的“杂家”是与“专家”相对应的,也就是说新闻工作者要有很宽的知识面,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如果你对某个行业的术语和工作情况一点都不懂,到这个行业去采访尽说外行话,采访就不能成功,勉强写出稿件肯定发表不了。这就要求通讯员不但要有一定的新闻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多读书,虽然不一定博览群书,但是一些文学名著、科普读物是应该看的。

搞新闻写作的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新闻是一个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不是一门纯理论专业,即使你把一些新闻理论背下来,也未必写出有深度的稿件来。就像大学中文系的写作课一样,即使把写作要领背下来,也未必写出小说来。要提高上稿率只有把新闻理论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多写多练、笔耕不辍、努力实践,写的多了就能提高,就能写出精品。

猜你喜欢

通讯员版面报纸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通讯员专栏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版面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