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报道要做到『三化』

2010-08-15孙玮怿

中国地市报人 2010年2期
关键词:典型个性化农民

孙玮怿

(常德日报社,湖南 常德 415000)

在过去三、四年中,笔者主要是担负《常德日报》“三农”工作报道,对如何做好农村报道有了一些粗浅体会。2009年本报为庆祝建国60周年,组织了“沅澧流域行”大型采访活动,在领导和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先后到石门、安乡农村采访,从中又学到了不少经验和知识。我认为,要把农村报道写得出彩,让农民喜欢读我们的报纸,在报道中应该要做到“三化”:即典型本土化,新闻故事化,语言个性化。

典型本土化

在新闻宣传中,把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农民,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自身作用,加快致富步伐,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搞农村报道的记者始终要把握的主线。根据新闻贴近性的属性和农民务实的特性,新闻报道就要变远为近、变虚为实,要大力宣传一些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本乡本土典型,让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写典型要多写平常百姓中的小典型。小典型在某些方面对农村、农民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前几年宣传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时,我就采写了一批种粮大户的典型,为农业大市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这些年,为了适应不同时期的需要,我先后写下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的农村农民典型近百个。此次“沅澧流域行”系列报道中,我写了《北雁南飞》、《百万富翁当村官》、《恒园果业的甜蜜事业》、《白云深处好人家》、《流金淌银出口洲》、《专业合作社:牵手罗洲走上致富桥》等一批个人和集体典型。小典型也可以成大气候。如我采写的《222级台阶》,描写的是一个扎根农村、从事基层水文勘测的普通女职工,全文2000多字,体现了她不怕吃苦、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精神,她的身份虽然普通,但却反映了这个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

写典型不要面面俱到,要注意“小切口”。“小切口”往往能体现大主题、触摸到大时代,“小切口”可以切入某一特性、特点、特色来写,这样文章短小,个性突出,更具有典型意义。如“沅澧流域行”采写的《北雁南飞》,采访时是想反映石门南北镇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但在写作时并没有从面上着手,而是写了一位从湖北省到湖南石门安家落户的茶商,报道口子小,写来生动活泼,可读性强,但又通过写这位茶商,反映了南北镇发展茶叶的决心、措施、环境等方方面面。

新闻故事化

我常问农民喜欢看什么样的文章,他们说爱看有故事情节的文章。这也是包括农民在内一般读者的共同追求。新闻故事化,以这种方式向人们提供信息,容易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有味,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和影响读者。

新闻故事化,即记者在新闻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我认为,新闻故事化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突出细节描写,通过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细节描写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最主要的是把新闻人物写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节,我所写的一些本乡本土的典型,都是用一串串生动活泼的故事写成的。既充分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又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在“沅澧流域行”的系列报道中,不少反映农村新人新事的新闻,都采取了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手法,令人津津乐道,如临其境。如《“跑老倌”侃养殖》一文中,就由“提心吊胆躲‘鬼子’”、“东奔西走学养猪”、“走村串户传授养殖经”、“老年乐学养孔雀”等一系列小故事组成,由一个“跑”字串起,读来生动有趣,从这位老人的身上反映了农村农民生活的变化。

不仅人物新闻可以故事化,就是工作新闻也可以像讲故事那样报道,通过细节描写再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场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阅读效果,如《官镇农民安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福》,文章开头写到:“洁净的病房里,空调输送着阵阵清凉 ,6岁的小佳雅正斜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看电视,精彩的动画片让小姑娘暂时忘记了病痛;另一张病床上的罗安荣刚从长沙转院回来,正把脚翘在高高叠起的被子上在闭目养神。窗外明晃晃的阳光和三十七八度的酷暑高温与窗内的凉爽安逸形成了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世界。”这样的描写,把读者带进了当时的情境,令文章后面所写的数据和工作更有说服性,读来也不枯燥乏味。

语言个性化

新闻语言要有个性化,农民不爱看“官腔”、“学生腔”、“街巴佬腔”的文章,爱看有泥土气息、生活气息的文章。语言的个性化,就是要注重强调运用文字的魅力来叙述好故事这个问题,充分运用文字的魅力,把故事叙述得活灵活现。

语言个性化,首先要有“土”味。常德话虽广称“德语”,但不同区域还是有细微差别,尤其在农村,十里不同音,农民中有不少比喻、歇后语生动形象、土味十足。采访时我都记在本子上,能用尽量用。如在《百万富翁当村官》中,村民说村支书“最带劲,一心一意帮我们搞发展。”“最带劲”就是石门方言,意指最好。原话的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又显得亲切自然,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语言个性化还要注意“洋味”。现在农民的文化程度都有较大提高,随着电视、广播、电脑等传播工具在农村的普及,以及不少打工返乡的农民,都能接触到不少外来的新鲜语言和词语,在采访中,他们也能说出几句“时髦”话,这些话,有时能突出人物性格,拉近读者与被采访者的情感距离。2004年我在采访鼎城的花木大户时,他对记者说:“以前联系业务打电话,现在联系客户QQ、‘伊妹儿’”。在当时电脑和互联网在农村还不是很普及的时候,“QQ、伊妹儿”都是非常时尚的词。

猜你喜欢

典型个性化农民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饸饹面“贷”富农民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典型催开百花香
同桌宝贝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