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及模式

2010-08-15季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企事业政府服务

季志

(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高校三项主要职能。高校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为地方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是高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而作为全国高校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高校,服务社会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使地方高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优势而避免不足,不断挖掘服务地方的潜力等,已成为当今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点所在。

一、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优势分析

(一)政府的有力扶持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地方高校是地方的文化名片,是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奠基石和瞭望塔,由此政府对本地方的高校尤为重视,并在发展远景、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扶持。政府一方面加强对高校发展的引导,从高校的发展定位到专业学科建设,从高校的远景规划到招生就业等等,给予充分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在经费、科研项目等方面,给地方高校以更多的政策倾斜。从主要领导到一般干事,从市政领导班子到各部门办公室,都能够充分认识到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各方面给予高校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政府的扶持,势必对加快本地方高校的发展,提高地方高校科研水平,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层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明显的区位优势

地方高校一般是以地级市为依存,处于高等教育的基层和末端。地方高校在地域上虽然存在远离大城市的不足,但具有距离基层、农村和企业近的优势。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位优势:一方面,距离上的优势为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对接服务节约大量成本;另一方面,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频繁且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总之,区位优势为高校服务地方从成本、时间及信息沟通等方面提供了更好的合作环境。

(三)良好的人缘关系

由地方高校培养、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输送的人才,以及地方领导与高校高层交叉任职等等,为高校服务于地方营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在人缘关系脉络上存在着天然的优势。地方高校向地方输送了大批量的政府官员、各类工作人员,这些官员和工作人员与母校有着特殊感情,与母校来往甚多,关系密切。另外在周边的企业中,也有大批的高校毕业学生,在信息提供、校企合作等方面,能够提供足够的协助。再者,地方领导与高校高层交叉任职进一步推进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关系发展。

二、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局限性分析

(一)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观念相对落后,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不强

与地处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不仅在教育教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教育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在服务社会的观念及实力上也存在差距。部分地方高校对开展社会服务的认识不够,或是开展社会服务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再加上办学观念、指导思想、思想境界、开拓精神以及实际措施等方面还存在着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1]。

(二)地方高校信息不畅,服务地方的“对接”机制尚未形成

地方高校教师与信息前沿地带的联系相对较少,信息交流渠道并不十分顺畅,以致在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学科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向等方面的把握,缺少针对性、准确性、敏锐性和及时性。信息不畅,对高校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服务社会能力起到很大制约作用;不能有效掌握宝贵的信息资源也成为高校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接轨的掣肘。高校与地方之间缺乏一个“对接”的机制和“对接”的平台,致使高校与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分离状态,制约着高校与地方的互动发展[2]P85-87。

(三)社会对地方高校的认可程度偏低

尽管地方高校在本地方社会服务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人们对其服务能力、水平的信赖感还不够,认可度还不高。本地方的政府、企业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外地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而很少考虑本地高校。有些地方高校完全可以胜任的社会服务项目,由于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缺乏沟通等原因,致使许多企业舍近求远,寻求合作伙伴到省内其他地区乃至外省,把有关社会服务项目委托给其他各类高校。

三、地方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路径

(一)搭建平台,协调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关系

第一,政府搭台,协调高校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管理和服务的窗口,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积极采取政策倾斜、项目支持、经费扶持等形式,引导、鼓励地方高校积极服务于社会。一是要协调好高校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地方高校在人才、知识和技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直接为政府管理提供诸如人才培养、决策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提供、技术支撑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以促进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科学化与高效化。[3]P329-330二是协调好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促使企事业单位积极依靠地方高校,为地方高校和当地社会互动“牵线搭桥”,通过行政指导、政策诱导、服务引导等方式积极促成高校服务社会格局的形成,当好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助推器”。地方政府合理、适度地调节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开展的广度、深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初始阶段,政府调节可发挥较大作用。[3]P329-330

第二,高校主动,积极寻求政府的支持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从高校的角度来看,政府的支持和企事业单位的认可是高校服务地方的前提和保障。高校要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和协调,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争取地方高校在地方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高层要与政府在高校内聘请的政策咨询专家保持经常的联系,专家在向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时要积极争取有利于高校发展的政策。高校在向政府部门提供大量人力资源支持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高校有必要定期组织座谈会,召集这些优秀的人才,一方面增加他们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能够让他们为高校服务地方积极提供有益的信息,以利于在各部门制定各类政策时考虑到高校的因素。高校还要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的认可。一方面要不断“苦练内功”,形成优势项目和品牌特色,在一些领域打开局面,逐渐形成以点带面的局势。另一方面,争取到的项目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做好,形成良好的口碑,保护好自己的牌子,否则,砸了牌子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后果可想而知。

第三,企业扶持,为高校服务社会提供机会与支持。企业以效益的最大化作为根本的目标,一般以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高的利益,企业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充分重视社会效益,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与合作。高校不仅能够在项目研发、发展规划、企业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也能够在员工培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企业做出贡献,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协作也能够实现“双赢”。尤其是中小企业加强与地方高校的联系,对企业整体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二)优化结构,提高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一,以人才培养为先导,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高校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基地,而地方高校是向所在地区输送大批量优秀人才的源泉。地方高校要以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为已任,在学科专业的规划、培养模式的建构、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基本技能的锻炼等方面要不断加以完善和强化。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的覆盖面、结构体系、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水平和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培养模式的建构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地方高校长期面对的课题。高校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人才,从制定招生计划到推进就业工作,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到教学环节的实施,都要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在要求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还要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重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发挥实习和实践基地的作用,作好考级考证工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优势,与地方开展多层次的人才交流和人才培训工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P85-87

第二,以科研协作为方式,为地方企事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科研能力和水平是影响高校综合竞争力乃至于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高校应该以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为基础,构建全面的科研协作关系,积极参与地方科技攻关、项目研发、社会发展、国际合作、软科学等各类科研项目。地方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是很好的科研协作方式,一方面能够加深地方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能够在问题切入、信息采集、研究思路的确立、解决方案的出台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对完成科技攻关项目、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以智库服务为依托,为地方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咨询。理论研究源于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研究与政府决策在前瞻性上不谋而合。高校囤积着大量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具有深厚且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应用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若能够进一步发挥这些人的才智,让他们积极参与地方政府战略决策的制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的破解、重大经济社会建设规划、各种法规和政策措施的制定等活动,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针对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课题和难题,做全面、深入的战略研究,提供系统、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战略决策的知识库和智囊团[2]P85-87。

(三)发挥资源优势,为地方科教文体建设提供服务

第一,以场馆开放为重点,深化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机能。高校的各类场馆是优质且宝贵的资源,若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势必会大大推进地方社会的发展。如运动类场馆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中就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网络教育中心、成人教育学院等在促进市民再学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会展、展览、陈列馆、艺术馆等开放,以及对外开放音乐会、文艺晚会、各种演出等,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可起到促进作用;实验室和科技作品展示厅的开放,对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对科技的兴趣等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要充分发掘资源并有效加以利用,对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推动文化大市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以学生社会实践为契机,拓展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领域。学生社会实践是拓展高校服务社会领域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重视并有效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活动,教学实践、就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走访英模、追访校友和“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已经成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有企事业资金扶持的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校和地方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高校服务社会的领域。[4]P94-97

第三,以干部挂职为突破,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层次。一般来说,干部挂职分两个方面,一是“走出去”,就是高校教师到地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练;二是“引进来”,高校欢迎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到高校挂职,可以参与高校的日常管理,也可以兼任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走出去”能够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拓宽研究视野,也是加强对学生实习指导的重要路径,在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高校自身改革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引进来”能够为学生实践提供最具实效的指导,更能有效地向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推广各类研究成果,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同时也能够更充分地向社会推荐地方高校。

四、结语

在高校新一轮创业的大好形势下,如何发现和把握机遇,引领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发展,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紧迫而必须解决的战略问题。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优势,克服存在的不足,争取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更多更大的支持,内练硬功,外树形象,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机制,探索服务社会的模式,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推波助澜。

[1] 鹿红娟.对地方普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 白旭东,李滨.高校服务地方的思路及对策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8,(02).

[3] 李新荣.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特点及其实现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07,(03).

[4] 李国荣.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现状及发展态势[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01).

猜你喜欢

企事业政府服务
企事业单位经济管理责任要素及功能分析
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研究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浅谈企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做优做强工会企事业的几点思考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