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志求是转变——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2010-08-15唐露萍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立志幼儿教师幼儿园

唐露萍

(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遵义563002)

张雪门(1891—1973),浙江宁波鄞县人,我国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他倾其一生致力于学前教育的研究,写出了近200万字的著作,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思想宝库。张雪门被台湾教育界尊为“幼教泰斗,万世名师”[1]。其学前教育思想是我国学前教育者学习、借鉴和研究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学前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立志、求是、转变”既是张雪门学前教育事业的概括书写,也是当代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彰显了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立志

一、为兴中国学前教育而立志

张雪门先生立志于学前教育事业,缘于他“目睹当时一些日本式的蒙养园或教会办的幼稚园对幼儿的不良影响,深感痛心,遂立志投身幼教”[2]。这份立志之情,缘于爱国。

新时期下,为了创设一个适宜学前儿童成长的环境,为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地基,学前教育者理应学习张雪门之爱国精神,为祖国的学前教育而立志。学前教育是树人之基,是教育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者)立志之根本。然而,当前一线教师师资薄弱、骨干教师严重流失,男性教师欠缺等问题相对凸现,严重窒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与行业歧视或行业误识有关。当下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误识仍然停留在“带孩子的”、“阿姨”等错误观点上,认为不优秀的人才会去当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这些误识致使幼儿园的师资恶性循环,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受到冷遇,教师队伍军心动摇。当下诸多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放弃了自己的所学,“逃离”了学前教育这个对于民族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教育阵地,致使骨干教师流失。而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男同学,直接选择了逃避本行。在我国,立志于学前教育的一线男教师少之又少。“全国大约有90万幼儿教师,其中男教师只有3000人左右……在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例约占7%,美国这一比例约为10%,而我国尚不足1%”[3],这是一个不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可见,错误的认识观影响了人们对学前教育教师行业的评价,同样也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性。这种误识不仅导致男性教师不言立志幼教,女性教师也不敢立志幼教了。在这样的情形下,重提张雪门先生的立志宏愿,对我国学前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为强我国当代学前教育而立志

二十世纪初期,张雪门的立志是为了振兴学前教育事业,是为了救国。当下,学前教育者的立志是为了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立志。

1.立志于改善学前教育一线教师师资薄弱现象

当下有一个怪圈现象:幼儿园的非专业教师往往不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本、专科生,而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或未受过任何职前培训的社会人员。我国的很多偏远城市、偏远山区正在用这一怪圈理念误导着各自辖域里的学前教育。很多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不高。主管领导认为:学生的年龄越小,教师所需的知识就越少,但凡认识几个字或能唱几首歌的,都可以做幼儿教师。这种误识不仅仅存在于幼儿园领导眼中,很多家长、社会人士也或多或少存在着相同的误识:幼儿教师就是“带娃儿的”。这种误识还存在于教育管理层中,轻视学前儿童的教育,认为学前儿童的教育仅仅是满足吃、喝、拉、撒就足够。这种误识窒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也是对学前教育者的不尊重。殊不知,一般的女性都可以做母亲,却未必都能成为学前儿童的老师。要想加强师资力量,首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尊重幼儿教师,尊重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幼儿园或教育管理部门在招聘教师的环节上,应当从专业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认真考察,这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重要事业,不可忽视。

2.立志于到偏远山村推广学前教育的普及

学前教育是树人之根本。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为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的六十条建议中,提到“以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4]。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是滞后的,极度欠缺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由于乡镇、教辅站根本不设置学前教育专业岗位,认为乡下的幼儿教师不需要高学历,致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就业而放弃本专业(学生学成而归、意气风发希望报效家乡,结果竟无用武之地)。某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8年,已毕业5届,其中4届专科、1届本科,近400名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的人数不足10%。这个数据让我们为之一惊!长期以来,农村的学前教育处于一种原生态现象,幼儿的成长是纯粹的放养型,智力的开发受到限制。这也是乡村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由。无论从政策上、还是从观念上来看,普及农村学前教育都势在必行。要普及农村学前教育,首先应从政策上救急,根据各地(市)、乡镇低幼儿童人数设置一定数量的幼儿园,并纳入教育系统统一管理,投入充足的财政经费;其次,要提升学前教育教师的学历起点,使幼儿教师专业化;最后,实现义务学前教育。

3.立志于学前教育理念与范式的研究与实践

要立志,必要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要发展学前教育,就必须要改变传统观念。学前教育者有责任和义务科学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提供科学化、人文化的空间,为基础教育作好充分准备和奠基。立志于学前教育理念与范式的研究与实践,是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研究者。张雪门在学前教育一线的同时,又在进行理论的研究,使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得益彰。当下,在学前教育新理念的影响下,从事学前教育的老师们开始进行教科研,这是可喜的现象。一线教师的研究,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如同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实践的研究,是教师运用实践对学前教育观、学前教师观、学前教育技术等观念和范式的诠释与创新,其研究成果更具有切合实际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

4.立志于终身从事学前教育事业并为此而奋斗

要立志于为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奋斗终身,就必须热爱学前教育,并以此为豪。“良好的敬业精神教育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产生对本职业的崇尚,从而坚定对本职业的选择。”[5]坚守信念,才会执着于坚守事业。在张雪门的思想精髓里有着一种积极态度始终在激励着我们。“1960年他突患脑病,半身不遂,在眼睛几乎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的情况下,仍然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种种困难,陆续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本专著,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病中的张雪门尚能坚守着对事业的笃诚、执着和坚韧,在有着更好的实践环境和研究条件的二十一世纪,作为当代的学前教育者,立志更是责无旁贷。

求是

一、探求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真谛

张雪门对西方的进步思潮以及先进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研究,坚持着求是的精神。他在19世纪初期,受到蒙台梭利“爱的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福禄贝尔的“人性教育”等思想的影响,在研究时,他将“扬弃”做到了极致,不仅吸取了国外教育思想的精华,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国情,提出一套完整的学前教育教学模式。20世纪初期,他开创了中国第一所幼稚园,为我国的幼儿教育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立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他以身试教,用长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诠释了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在张先生千古37年后的今天,我们将他尘封已久的思想挖掘出来,发现它依然熠熠闪光。

20世纪30年代,张雪门指出幼稚园的课程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欢喜做的经验的预备”[6],充分考虑到儿童的需要和个性化发展。而在21世纪,幼儿教师和父母则给了三岁到六岁的孩子膨胀的学习内容(各种特长培训、学习),却未必是孩子所喜欢的。当下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能将学前教育新理念融于教育教学中的教师较少,“传统”教学仍有直逼之势,这使得我们的理论形而上。原因在于教师关心的是教学效果,它决定着教师被尊重的几率。而教学效果的认定与家长密切相关,家长在意孩子学习的结果胜过在意孩子是否快乐,他们会习惯性地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于是,教师失去自己的重心,扭曲学前教育的导向。为了让家长满意,在教学中,教师了无生趣地让幼儿重复知识、巩固记忆(便于家长查证),不考虑幼儿的接受性,这种做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逐渐单一,教学形式更加呆板。更有甚者打着“探究学习”、“个性发展”的旗号,却将一味强调认知目标的教学模式风行到底,这实在是让人心寒。不实事求是、阳奉阴违,绝不可能获得学前教育的真谛。

二、坚持求是精神掌握学前教育规律

首先,学前教育研究要秉持求是精神。学前教育的研究从宏观上讲,要关注国外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国内学前教育研究的先进经验、其它领域的研究成果对学前教育的启迪、当代学前教育自身的理论与实践,在博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学前教育。一味“拿来”、闭门造车都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既要吸收先进理论,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现状,结合实际提取适宜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指导理论。从微观上讲,学前教育研究的关注点有主体性教育、创新性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等,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前教育的研究不再是理论者的独角戏,而是与一线教师共同上演的精彩剧目。一线教师的研究更有利于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求是精神,在实践中探寻真理,在真实感受中反思理论,在体验教学中检验研究成果,在关注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用笃实、求真的信念支撑自己的实践性研究,使自己真正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其次,学前教育实践要奉行求是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实践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不能照搬照套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理论指导要科学,要考虑到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近些年,我国各地涌现“蒙氏”幼儿园,但对于“蒙氏”的理解水平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产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有这样一个实例:在某“蒙氏”幼儿园里,两名三岁的幼儿在室外玩滑滑梯游戏,男孩让女孩从他的胯下滑滑梯,女孩照做,教师目睹未加阻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这个游戏的规则不公平。提出游戏方案的是男孩,实施者只有女孩(男孩并没有从女孩胯下滑滑梯)。其次,这个游戏不排除含有隐性侮辱。幼儿两三岁时模仿能力最强,我们不能排除男孩是在模仿电视、电影或现实生活中成人侮辱别人的镜像。因此,“让女孩从他的胯下滑滑梯”既有可能是男孩的无心之为,也有可能是他在模仿中形成的欺侮弱者的心理行为。第三,作为老师,目睹而不管,意即肯定其行为,对幼儿的成长不利。事后,女孩家长从孩子的描述中获知,找园长理论,园长责怪家长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用成人的想法去思考幼儿的行为。这样的处理显然有失偏颇。用成人的想法去思考幼儿的行为固然不利于幼儿的自由生长,但在此事例中的低幼儿童尚不能辨别是非好坏,教师应当合理引导他们积极健康地成长,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维护自尊。正如张雪门指出的,“要根据自然生长的原则,时时注意儿童自发的活动和经验的改造”[7],绝对的“儿童本位”是不科学的。因此,在实践中,要实事求是、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教育,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区域的实际、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学,要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奉行求是精神,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科学运用学前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转变

一、借鉴创新学前教育理论

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所彰显的转变意义在于借鉴与创新。他不仅借鉴了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学前教育思想,还借鉴了当时具有积极性的西方教育思想。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一部分教育者将西方先进教育理论一味拿来便用,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状况。张雪门认为“那时的中国,一方面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另一方面又受封建专制的牵制,而演变成了畸形的病态”[7],不对症下药,以为西方的药都是好药,错乱下药,只会延误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930年,张雪门在河北教育厅作了题为“我国现时最需要的是何种幼稚园教育”的演讲。演讲着眼于批判当时的学前教育效法、模仿西洋幼稚教育之流弊。1933年,张雪门在《新幼稚教育》中再次对中国30年来学前教育中存在的“洋化”、“小学化”的现象提出批评。[8]1936年,张雪门在《幼稚教育新论》中将我国近代的幼稚教育分为“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宗教本位的幼稚教育”、“儿童本位的幼稚教育”、“以改革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等四派,对每一派别幼稚教育产生的历史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幼稚教育须得与时俱进,幼稚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符合时代需要、造就中华民族新一代的要求。[9]他在借鉴西方国家教育经验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国情,不断用实践检验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学前教育教学模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创新方面,张雪门同样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从幼儿教育到幼儿师范教育,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与理论研究中,张雪门为我们诠释了属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思想。他针对当时幼稚园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提出幼儿教育生活化、幼儿生活教育化的教育观,事实证明了他的“拿来”不是彻底地拿来,而是结合当时国情进行了思想、方法的转变。“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是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的精髓。张雪门认为,通过活动,可以使幼儿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以及成长快乐的心境,为幼儿在认知环境中摆脱灌输氛围。“行为课程”是张雪门博取众家之长,结合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取得的战果性胜利。张雪门强调的“在做中学”,用幼儿的眼睛来看,那是一种与自然共同存在的发展,是最能适合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方式。这些绽放着理论之光的学前教育思想,印证着由借鉴到创新的精神转变,我国的学前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得以发展。

二、更新理念科学发展学前教育

更新理念,就是更新一切不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观念和做法(学前教育之误识、一味“拿来”等),要创造一切有利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可行性因素,科学地发展学前教育。当下,我国学前教育是家长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并行式,很多观念需要转变。除了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对幼儿教师的行业歧视和误识外,还有对学前教育本体的误识。比如,某些家长的观点是,学前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入学前学习各种本领,参加书法班、钢琴班、舞蹈班、绘画班等各类特长班。而盲目顺应这一现象的部分幼儿园,将幼儿活动打造成为课堂式的教学,美其名曰“入学前的准备状态”。学本领固然好,但忽视学前儿童的兴趣点和承受力,一味按照家长的思维方式打造“学前教育”,显然有失偏颇。望子成龙的家长忽视了孩子自己的意愿,将其生长的乐趣变成了繁重的压力,致使厌学从学前教育时期便已产生。当我们看见一个个天真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再用好奇的眼神来问我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时;当我们看见孩子原本童真的笑脸逐渐脱离实际年龄、变得早熟时,我们是不是会扪心自问,孩子眼中的好奇到底是被谁扼杀了?

显然,过早涉入的学校式教育蒙蔽了孩子好奇的眼睛,捆绑了孩子自由的心灵。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要统一认识,转变观念。要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转变教学理念。首先,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应当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成长为真正具备怀疑精神与探究精神的主动学习者”[10],通过其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一名新型幼儿教师之时,能自觉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习惯、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其次要广泛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宣传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传统守旧思想,还给学前儿童探究、探索的精神,让他们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重新获得自己的天性。这些都是学前教育者迫切需要转变的。这份转变,还须所有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共同努力,在张雪门精神的鼓舞下,转变观念、转变意识、转变行为,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做一个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者,在实践中坚持总结经验,提取有价值的学前教育理论,形成有创建的思想性著作,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实现我国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

[1] 胡审严.张雪门与近代中国的幼儿教育[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3):94.

[2] 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24,227.

[3] 万润龙,舒秀珍.男教师幼儿园不该缺位的角色[J].文汇报,2009-05-06(10).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调研组.学有所教[J].教育研究,2009,(3):5.

[5] 宋妍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7):10.

[6] 张雪门.幼稚园的研究[M].北京:北新书局,1929.46.

[7] 李定开.中国学前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56,354.

[8] 朱宗顺.百年中国学前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47.

[9] 戴自俺.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上下卷)[J].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444-466.

[10] 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8):26.

猜你喜欢

立志幼儿教师幼儿园
立志乡村振兴的筑梦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我爱幼儿园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苏梦飞
欢乐的幼儿园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爱“上”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