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的学习观

2010-08-15王晓青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

王晓青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这是新形势下党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或革命前辈那里学习和借鉴一些关于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等方面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正确领会和把握马克思的学习观,对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为什么学习——为人类服务,为革命斗争,为改变世界

学习,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同的人受年龄、职业及所面临的任务、肩负的职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习内容会有所不同,学习目的也不尽相同。马克思强调要把学习的目标与为人类服务、为革命斗争和为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有机统一起来。

1.学习是为了人类服务。青年时期的马克思立下了为人类工作的远大理想。他中学毕业考试时的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的考虑》一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在文章中写道:“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1]文章最后还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可以说,为人类工作的崇高理想成为马克思一生不断学习、不断奋斗的内在动力。他在博士毕业论文序言中盛赞希腊神话给人类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普罗米修斯是“哲学史书上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当马克思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认识到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时,他便毅然担当起“盗火者”的责任,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的晚年,虽然不停地与疾病和贫困作斗争,但是他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贡献自己的一切的精神丝毫不减。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嘲笑那些所谓‘实际的’人和他们的聪明。如果一个人愿意变成一头牛,那他当然可以不管人类的痛苦,而只顾自己身上的皮。”[3]他不屑于把自己变为资产阶级社会赚钱的机器。马克思本人具有渊博的学识和惊人的创作能力,只要他顺从统治者的意志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1843年当他主编的《莱茵报》被普鲁士反动政府查封后,当局曾企图收买他。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马克思选择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道:“我已经把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对于这一点,我丝毫不感到懊悔。非但如此,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4]在革命的道路上马克思历尽了艰辛和磨难,政治上他屡遭保守派和极端民主派的诬陷和诽谤,多次被反动政府驱逐,一生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经济上他一贫如洗,四个儿女先后死于贫疾,他自己也深受病痛的折磨。正是由于拥有胸怀人类的宽广胸襟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才使得马克思为人类工作的决心从未动摇过,他将自己的全部生命奉献给了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2.学习是为了解决革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1842年10月,年仅24岁的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在工作中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首先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森林盗伐问题的讨论。马克思虽然从法律的角度撰写文章,批判贵族的无耻行径,帮助农民伸张正义,但是他在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中感到仅靠已有的法律和哲学知识还不能完全解决实际问题,还有必要从物质生产和人类生活等生产关系出发,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其次是莱茵省议会关于地产析分问题的讨论。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辩论及现实难题的疑惑,也成为促使马克思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进行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最初动因。此后,马克思始终站在捍卫无产阶级利益的最前沿,认真倾听实践呼声,从实践中汲取营养,并在实践中寻求学习和超越。1857—1858年,席卷欧洲大陆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运动的全过程,使无产阶级清楚地理解支配这一矛盾运动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规律,马克思广泛研读和搜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和各种文献资料,专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与写作。1857年12月,马克思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目前的商业危机促使我认真着手研究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并且搞一些关于当前危机的东西。”[5]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为了迎接可能来临的新革命浪潮,马克思从1857年8月起夜以继日地撰写他的政治经济学著作。马克思甚至表示:“我现在发狂似的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6]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学习和研究,绝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革命斗争,为了解决革命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学习是为了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马克思在谈到自己创立的新哲学的根本特点时曾经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对于马克思来说,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形而上学的思辨,它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哲学生命力的内在源泉就在于它始终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并在实践中实现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马克思竭力要把哲学同实际生活、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他在博士论文的草稿上这样写道:哲学应当掌握整个世界,向现象世界开战。综观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探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当一个坐而论道的空谈家。他的理论探索过程清晰地表现为一条不断地由书房前进到社会舞台和再由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的否定之否定的曲线。其中每一次从社会舞台退回到书房,都是因为他所创立的理论在实践中遇到了新问题,而在书房中对以往理论进行审视、充实和完善,对这些新问题进行重新解答的同时又使他把理论和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莱茵报》作主编之际,对“物质利益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问题的学习和探索,使他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而且还孕育产生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庭》、《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等一大批思想巨著,宣告了唯物史观的诞生。在19世纪50至60年代,面对1848年欧洲大革命对新哲学的检视,马克思再次退回到书房进行反思,而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则孕育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法兰西阶级斗争》和煌煌巨著《资本论》及其三大手稿等,使唯物史观得到进一步的概括、深化和验证。从19世纪70年代到1883年,面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变化,马克思从巴黎硝烟弥漫的街垒战回到书房,把理论研究重心从经济学转向人类学,写下了大量的人类学笔记及其有关论著[8]。“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把理论、思想和人类社会向前推进一步”[9]。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不仅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地把学习实践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将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解决了人类历史社会赋予他的一个又一个问题。

二、学习什么——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

马克思的一生,可以说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无论在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战斗年代,还是在革命低潮的岁月,他都利用一切时间孜孜不倦地看书学习。他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和向他人学习。

1.向书本学习。马克思的学习兴趣十分广泛,他博览群书,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只要有用,他都学习。他不仅系统地研究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而且对其他领域的书籍也广泛地涉猎。马克思认为数学是科学中的科学,是研究哲学的基础。于是他读了大量的数学书并且认真地进行分析和演算,直到晚年,对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仍然有着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他还学习和研究了物理学、化学、生理学、解剖学、农学、农业化学、实用工艺学、实用经济学等。他对文艺作品也有浓厚的兴趣,儿童时代就开始阅读歌德、但丁、塞万提斯和巴尔扎克的作品,尤其喜欢海涅和歌德的作品,许多精彩诗句都能熟练背诵并在谈话中自如引用。马克思曾经说过:“书籍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旨。”[10]他的学习是根据斗争需要,怀着确定的目标,有选择地、有目的地学,学以致用。在写作《资本论》第一卷“机器和大工业”一章时,为了弄清实用工艺学中的一些问题,他还特意到学会里去听别人的课。写作《资本论》第二卷“生产时间”一章时,尽管只有十多页,马克思就运用了五个国家的炼钢、纺织、制陶、造酒、制革、漂白、造林、畜牧、谷物栽培、饲料种植以及轮作制等较详细的技术资料。为了写作第三卷中的地租问题,他研究了上古文、农业史、俄国和美国的农业状况以及农业化学、地质学等等。

2.向社会实践学习。马克思不仅善于向书本学习,而且善于向社会实践学习。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如果不愿意自己堕落,就应该积极深入到社会活动中去,不应该整年累月地把自己关在书斋或实验室里,像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一样避开生活、避开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和政治斗争。他注重从实际中进行理论研究,也注重把自己的理论研究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战斗纲领,巴黎公社失败后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重新检查了自己的理论,根据实际补充和纠正了这篇著作中的不足。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和思格斯就把“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重要思想补充进去,使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说到学习与实践、理论与行动打成一片,拉法格说:他把科学和社会改造结合得如此密切,除非我们同时把他当做科学家又当做社会主义的战士,那我们就永远不能了解他。

3.向他人学习。马克思一生选择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事业,他利用一切机会走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里去观察、学习、研究。他经常同各行各业的人士在一起讨论问题,直到弄明白为止。他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但也不固执己见。一旦发现别人的意见是正确的时候,就立即纠正自己的错误。恩格斯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马克思一生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都很重视恩格斯的意见。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付印完成后,马克思马上写信向恩格斯征求意见。对于马克思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恩格斯在认真思考总结后都会予以答复。恩格斯早年曾经从事实际的商业活动,在撰写《资本论》期间,马克思经常写信向他询问有关情况,就工厂的规模、工种、人员比例、流动资金的周转、工厂主的经营运行策略等问题与之一同商讨。深入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同工人面对面地交谈,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一贯的思想和主张。在学习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能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他总是特别喜欢同手艺工人接触,喜欢找机会跟他们谈话。“马克思认为同工人晤谈具有莫大的意义,他找的是那些并非奉承他的而是真诚地对待他的人。他认为倾听工人们对于运动的意见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愿意同工人们讨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11]。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来源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群众和实践,其思想才具有广泛的指导性和科学性。

三、怎样学习——严谨勤奋是基石,质疑批判是工具,科学方法是保证

革命导师马克思既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又是杰出的学者、科学家。他不仅毕生投身于世界工人运动,而且撰写了恢弘的天才论著,创立了完整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克思的杰出成就与他的严谨勤奋态度、善于反思批判、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学习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1.严谨勤奋是学习的基石。马克思在学习研究上一向是严谨求实的。在写作中,他所引用的任何一个事实和任何一个数字,都是得到权威人士的证实的。他从来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或者似是而非的根据,总要追根究底,找出原著进行核对。即便是为了证实一个不重要的事实,也要特意到英国博物馆去查阅书籍。马克思的严谨与勤奋可以从《资本论》的写作中得到证实。为了写这部书,马克思研读过的书籍就有1500多种,报刊杂志达4000多种,写的笔记和手稿至少100多本。在长达400万字的《资本论》中,引用历史典故700多个,引用和提到的著作达600多种,人物达800多个,文学著作40多部。在俄国统计学方面,他研读过的书籍,据恩格斯的估计大约体积超过两立方米。《资本论》从1843年开始搜集资料到动笔,历经14年时间,又经过6年的写作,终于在1863年完成。但是,马克思并不满足,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加工,进行了风格上的精雕细刻和个别部分的反复推敲,直到1867年4月10日才亲自把《资本论》第一卷送到汉堡付印。正是秉承了严谨、周密、求实的学习态度,马克思的研究著作虽然恢弘庞大,但是其科学性、体系性无懈可击,甚至连反对他的人也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经不起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

2.质疑批判是学习的工具。马克思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于提出问题,在批判中得出科学结论。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马克思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他在大学期间便有这样的想法:“凡是经不起我批判的东西就应该废弃,哪怕这种观点是代表公认的权威的。”[12]列宁在谈到马克思的学习态度时也说过:“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13]于是,得出了前人和别人得不出的结论。在哲学方面,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神秘外衣,吸收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批判了费尔巴哈哲学中机械的、形而上学的、非历史观的与脱离革命实践的观点,保留了它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实现了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经济学说,批判了他们在理论上的错误和阶级局限性,吸收了他们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合理思想,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深刻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说,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基础。马克思以质疑批判的态度研究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他一方面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有价值的合理的一面;另一方面又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也曾有智慧地看出并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缺陷和罪恶,却没有给无产阶级指明一条有科学根据的谋取自我解放的道路。所以,他才在研究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中,从傅立叶、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跨入到科学的社会主义。

3.科学方法是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构筑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过程中,马克思不仅树立了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掌握了反思批判的武器,还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养成了摘录、批注、笔记等良好习惯。马克思在读书学习时经常折叠书角,用铅笔在空白处做记号。他不喜欢在书中做批注,但是如果发现有错误或有疑问的时候,就会忍不住打上一个惊叹号或一个问号并在笔记本中详细地摘抄并加以评论,对赞同和反对的观点都作出原因分析,为将来写作时进行必要准备。他还用划线的方法勾勒出自己在书中所需要的东西。马克思是一个在书写中思想的人,只要是他看过的书,他都会做笔记并评注。他在留给下卷帙浩繁的著作篇章之外,还留下了数以百计的笔记本,其中巴黎笔记、布鲁塞尔笔记、伦敦笔记等资料展示了这位科学巨匠在19世纪中期从事理论创新的全过程。首先,这些笔记包罗万象,具有百科全书的特点,涉及的领域涵盖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经济学、美学、民族学、地理学、自学科学、工程技术、军事战略学、外交学,甚至还有音乐。其次,它们系统记录了马克思各种理论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这些没有变为铅字的笔记展示了实际工作中的马克思,使我们对于马克思如何读书、如何思考、如何批评的全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他未被人们所知的另一半思想也静静地藏身于这些笔记中,有待后人去挖掘。精心编排读书笔记在马克思的学习研究中同样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收藏在阿姆斯特丹社会史国际研究院的珍贵资料根据使用功能划分为五个层次。基础层次是他的读书随记,其内容很接近原文,但也有一些混合着不同语言的解读文字,其间常常还加入一些评论。第二层次是从这些读书随记中做的一些摘录,内容编排有序,并被赋予某种尚未定型的结构。第三层次是一些围绕着某一个他认为合适的原著整理出来的笔记。第四层次则是他为自己的原始手稿写的一个索引,目的是要对这些手稿进行重新组织。然后写出准备付梓的手稿——即第五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的笔记。所有这些笔记本都是注有日期的。第一、二层次的读书随记每一本都有编号和索引,第三层次的笔记本也是编了号的并注明和第一及第二层次的哪些笔记本相对应。这些编排有序、旁征博引的笔记本,可以随时供他查证原始资料,形成了一套系统高效的学习机制。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质,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树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1] [2]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59.

[3] [4]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43,521.

[5] [6]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7,214.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8] 江丹林.马克思的晚年反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2.19.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0.

[10] [11]中央编译局.回忆马克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8,258.

[12] [德]H·E·西格里斯特.为人类工作[M].罗章龙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

[1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7.

猜你喜欢

马克思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马克思的私有财产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