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2010-08-15邓翠香
邓翠香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坚持科学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邓翠香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在当代中国,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必由之路,必须树立能够兼顾全局、长远、根本利益的科学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正确理解发展内涵,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二是全面审视发展指标,为建立规范的考评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切实把握发展目的,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科学发展;内涵;思想保证;发展指标;价值导向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必由之路,坚持科学发展又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经历32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当我们认识到必须树立能够兼顾全局、长远、根本利益的科学发展理念时,要把人们从追求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纵观现实,坚持科学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发展内涵,为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发展就是社会变迁、社会进步的过程。但是,人类关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认识却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从发达国家看,上个世纪前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特别注重加快经济增长,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国家经济都得到显著增长,但是,人民生活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相反还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官员渎职贪污、社会治安恶化等问题。因此,联合国在发布《第一个发展十年(1960—1970)》时提出一个公式: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这就提醒人们要注重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等问题。之后,经过十多年,人们又深切地感到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锐减问题。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就告诉人们必须重视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人们又丰富了发展的公式: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保持了近9%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实践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我国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收入分配差距呈现拉大趋势,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不少;社会事业整体上得到发展,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如此等等,这些都提示人们思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追求发展的全部内容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吗?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至此,我们对于发展有了较为科学或理性的认识。
发展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二、全面审视发展指标,为建立规范的考评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以GDP多少衡量地方发展程度,以GDP增速衡量干部政绩大小,以GDP绝对量衡量政策调整幅度。然而,当我们回头审视以往走过的道路时,深刻认识到追逐GDP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但也让我们付出了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沉重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开阔视野,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考评指标体系。目前,国际社会常用的衡量国家与地区发展程度的指标有三个。
(一)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绿色GDP(GGDP);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生产资本的消耗,得到国内生产净值(NDP)。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同时扣除生产资本消耗和自然资本消耗,得到经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从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轨迹看,考虑到环境成本,EDP的增长远远低于GDP。
(二)人文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首次提出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三项指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人文发展指数认为对一个国家全面评价应着眼于人类发展而不仅仅是经济状况,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以2009年为例,中国GDP排名世界第2位,而HDI指数排名第92位。其中,人均寿命排名第72位;人均GDP排名96位;综合总入学率排名第112名。
(三)“扩展的财富”指标
1995年9月,世界银行首次向全球公布了用“扩展的财富”指标作为衡量全球或区域发展的新指标。“扩展的财富”主要由人造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构成。其中:人造资产,是人类过去生产活动所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如机器、厂房、设备等;自然资产,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财富,如水、土、森林、地下资源;人力资源,指一个国家的民众所具备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中国人均财富远远落后于人均GDP排名。
三、切实把握发展目的,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这一目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摒弃一切不符合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高指标的发展举措,坚决摒弃一切不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高速度的短命项目,坚决摒弃一切不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低效益的政绩工程。就经济发展本身而言,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长期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方式实现的,许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并没有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实际利益,却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锐减等问题。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繁荣程度举世瞩目,但是,我们的产业大都集中在商品制造的低端。最终,我们消耗了资源、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却只能得到一小部分利润,最大的利益被技术专利国拿走。在未来,我们要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必须注重自主创新,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努力减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可以将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三赢”。在生产实践中,循环经济围绕企业间产品、原料的相互交换或利用关系组成生产区,主要目的是解决废弃物的利用,主要措施是通过规划和设计合理的产业链,将产品、原料、能源具有梯级利用关系的企业建设在一起,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物的“零”排放。循环经济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是能够协调发展与环境矛盾的最佳经济模式。
(责编:施琳洁)
D61
A
1008-8431(2010)06-0016-02
2010-11-26
邓翠香(1963-),女,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