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2010-08-15陈慧斌
陈慧斌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日本政党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
陈慧斌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政党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选举制度的改革和日本两党制的出现与消失。日本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自民党、民主党的两党制;政党体制由一极多党制将向二极多党制转化和自民党决策体制的变化等方面。
日本;政党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地位、作用、执政或参政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日本的政党政治模式何以走到今天?它的政党制度改革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从近代政治历史渊源和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迁的复杂关系中寻求答案。
一、日本政党制度改革
(一)关于选举制度的改革
自民党长达38年的保守政治统治不仅给日本政治现代化以深刻影响,也使自民党的一党优势政权产生了弊端,其中最为严重的危机是自民党政治带来的结构性腐败问题。从1988年到1994年选举制度改革付诸实行的6年间,“刷新政治”的议题一直是日本政治生活中斗争的焦点。
事实上,对于革除腐败政治的必要性,自民党内部的人士早有领悟。1986年,自民党里首次当选的部分议员公开批判自民党内丑闻的发言,组织起“乌托邦政治研究会”,他们希望将选举制度改为“增加比例代表的小选区制度”。时任首相竹下登为了避免党内组织能力失控,明确了“废除中选区制度,实行以小选区制度为基础的比例代表制构想”。
由于选举制度改革已经发展到势在必行的程度,1994年1月,建立不过短短半年的八党联合政府便水到渠成地通过了《公职选举法修正法案》、《众议院议员选举区划分审议会设置法案》。
(二)日本两党制的出现与消失
新选举制度的确立直接牵动着政党结构的变化,各政党为了在新选举制度下获得最大收益,开始大刀阔斧地开展新一轮分化组合。其中最明显的调整是八党联合政权下野后,各个政党开始在“反自民党联合政权”的旗帜下重聚“新进党’,日本政坛上第一次出现了朝向两大党制度发展的苗头。
1.小泽一郎的两党制构想与实践。早在细川内阁执政期间,日本新兴的保守政党的制度构想就从“稳健的多党制”转变为小泽一郎倡导的“两党制政治模式”。小泽一郎的改革路线是把日本改造为典型的两大政党制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框架内实现西方民主政治新政。新进党的成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为“小泽路线”的成功实践,但小泽的政治盘算中潜藏着一个致命的危机——缺少统一政治信仰和见解的各党派间的政治妥协十分脆弱,在实际利益面前经不起政治风浪的冲击。具体讲,在新选举制度的计票方法这样与每个政治团体性命攸关的问题上,究竟是采用一票制还是两票制,新进党内部就无法形成一致见解。由于原有日本新党、先驱新党甚至社会党成员大都支持两票制,所以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最终定为两票制。可是一旦走向两票制,而新进党的实力又不够大时,就注定稳健的两党制无法实行了,所以这个改革结果,变成不但改革者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利益,改革的目标也没有达成。手段与目的都没有实现,显然精于计算与协调的小泽一郎与各党派,充其量只是完成了“改革”这个动作罢了,在改革的三个目的上,仅仅让整个制度改革变成改变,而非改善。而在1996年众议院选举结果也确实发现,新进党与自民党在小选区制的战绩确实远胜于其他小党。
2.转瞬即逝的“两党制苗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改革中的政党制度出现了短暂的“两党制苗头”。1995年,以海部俊树、小泽一郎为核心的自由党、民主党、日本新党在“新党协议会”的基础上,与公明党、民社党组成在国会参议员中拥有215个议席和将近60万党员的新进党。新进党结党后,以取代自民党为目标,组建起筹备政权的“影子内阁”与执政三党几近伯仲之势。
冷战结束以后日本社会上有关两党制的呼声,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国际社会上苏联解体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接连发生变化,日本国内的能够牵制自民党的社会党力量也明显下降,政党政治格局中保守势力陡然增大等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下,主张效法欧美国家中保守政党轮流执政的呼声雀起。一时间,政界、财界以及各种传播媒体无不期待这种“保守政治稳定发展”的政党制度。正是在这种潮流下,自民党内部主张变革的激进派实力生成了1993年的造反潮流,其直接结果便是“五五年体制”的结束。1996年以后,“自、社、先三党联合政权”与“非自民党大联合”组建起来的新进党之间的两极对垒结构在初露端倪之后,似乎要沿着欧美方式的保守政党轮流执政道路走下去了。然而,时隔短短数年,政治舞台上再次显示出日本政治事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众人翘首期盼的两党制不仅是一朵只开花不结果的“谎花”,而且时间之短暂如同瞬间即逝的“昙花”,把政党制度重新带回到自民党为核心的多元对立局面当中。
(三)形形色色的潜在政党
1.地方性质的微型党派。顾名思义,地方性质的微型党派,例如冲绳县的社会大众党。该党建立于争取冲绳独立运动勃发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结党时的宗旨是“建立国际正义基础上的琉球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冲绳社会大众党的政治立场早已转变为“维护和平宪法、拥护基本人权、弘扬冲绳的精神”等发展冲绳地方的主张,并因此自喻为“乡土政党”。该党目前以国会参议院议员岛岱宗康为委员长,党的主要成员是4名县议会议员和下属市町村议会的若干议员,党部设立在冲绳首府的那霸市。
2.未进入国会的小型政党。虽然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但是在规模上属于地方的微型政党。这一类政党大多是政治保守化趋势增强后,从革新政党中分离出来的政治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党中也存在并非完全局限在政治活动的地方党派,比如青年自由党就是不同的例子。该党的报刊《渔火新闻》从国际政治新闻到企业经营问题、家庭教育、文化活动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此外,还有一特定行业为政治活动领域的微型政党。例如,以“得田虎熊政经熟”为基础建立的“自由联合”,其主要政治活动围绕医疗界相关问题。
二、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自民党、民主党的两党制
2003年11月第43次大选结束后,由于选举前民主党同自由党的合并,以及选举后新保守党复归自民党,国会中的政党已经从7个减少到5个。目前的五党对垒结构是,自民党联合公民党同民主党以及共产党和社民党对峙“两极三方结构”。因为在新老保守政党之外的共产党和社民党虽然是“水和油的关系”,但作为原革新政党他们在维护和平宪法等决定国家发展道路的根本性政治问题上,仍然有相对接近的原则立场。显然,“两极三方结构”中的关键是作为自民党“对立极”的民主党的进退与发展。合并后的民主党的政权战略是“两步走”,第一步是在2003年大选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对自民党构成威胁;第二步是在2004年夏季的参议院半数选举,争取在国会议员总数上接近或压倒自民党,进而夺取政权。
日本存在实现两党制的基本条件,但是真正实现两党制还需要很长时间。
首先,从阶级分析的方法上讲,“资产阶级和劳动者阶级仍然是当代日本经济社会的两极,这决定了两者的相互地位和社会作用”。而资产阶级虽然不如“中间阶层”队伍庞大,但是毕竟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生活。从理论上讲,共产党和社民党入阁的可能性同样存在,但是加入“民主联合政府”却不会从根本上消除他们作为第三极的政治属性。劳动者阶级的存在,以及这一基础上存在的原革新政党延缓了资产阶级两党制在日本的最终形成。换句话说,保守政党中任何一方对非保守政党的依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新老保守政党的自身,结果是使势均力敌的保守势力对抗难以出现。
其次,如果从全球范围思考日本民主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前景,必须看到在世纪初期的今天,包含政党制度在内的整个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随着整个社会利益分散与聚合的变动,原有利益集团的变化,跨行业新型利益群体的集结乃至整个社会政治利益日益走向多元格局,日本的政党制度也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迁。而体制转换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就当前而言政党间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只能围绕重建经济秩序进行。在将现代政治视为共和与共享的新一代日本人来看,一元的稳定容易倾覆,只有建立在多元基础之上的价值观和多元权力基础上的社会和政体才有可能持久和稳定。在政党政治有意识形态对立转变为以实际利益组合当派的今天,自民党那种依靠个人后援会为基础,通过派阀来协调各种支持团体获得权力的保守政治家联合政党,以及由其主导的保守政治家同官僚、财界分割权益的“政、官、财协调性政府”,毕竟已经落后于时代脚步的要求,而这正是自民党无法得到往昔的强盛的根本原因。
(二)政党体制由一极多党制将向二极多党制转化
自1955年以来,自民党在国会成为多数党,主政长达38年之久。1993年7月沦为在野党,但不到一年又实现了对政局的主导。直到现在自民党一直没有超过半数,不得不和其他政党组成政党联盟。
21世纪,自民党的政治丑闻接连不断,铃木宗男依靠自民党的最大派系桥本龙太郎派,直接插手外务省官僚的人事任命,为自己选区的建筑公司包揽日本的对外援助项目,在俄罗斯占领的北方四岛建设房屋和栈桥,自民党的派阀在中选区制下可以分配选票、发掘人才、提供竞选资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小选区制下,派阀的分票作用几乎没有了,自民党提出自愿非强制地退出派阀,但自民党内部依然存在桥本、森、山崎、江藤--龟井等几个派阀,而且争斗并没有停止,派阀可能还有加强的趋势,在将来复杂的政治环境下,派阀之间的斗争会导致自民党的进一步分裂。
持续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使人民对自民党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自民党主导的构造改革趋于失败,自民党面临分裂的危机。1996年成立的民主党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党,民主党可能会更加强大,在野的右翼政党也存在进一步联合的可能。小泉为了讨好遗族势力,不顾亚洲人民的强烈反对,两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民赞成和反对各占一半,其国内斗争情况可见一斑。最终能否形成两极多党的政党体制有待作进一步的关注。
今后自民党政府还会继续抵制族议员对政府政策的干预。族议员的存在是和个人后援会的竞选战略相联系的,都市化的今天,个人后援会组织的作用非常有限。单独利益供给战略的衰落,政府政策的公共化,族议员在自民党的作用日益降低。但从他们阻止日本道路公团民营化等事件来看,今后族议员还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1](日)伊藤昌哉著,王泰平译.自民党战国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
[2](日)升味准之辅著,董果良,郭洪茂译.日本政治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王泰平.田中角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4]齐乃宽.日本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5]董舆.日本国会[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
[6]法学教材编辑部《政治学概论》编写组编.政治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7](日)三宅一郎著,冯建新译.投票行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8]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9]后藤田正晴.后藤田正晴的观察[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D052
A
1008-8431(2010)06-0077-03
2010-08-26
陈慧斌(1985-),男,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施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