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温泥绘在现代陶瓷装饰中的表现
2010-08-15袁征
袁征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1 前言
绘画的语言是在材质的不断实验中生发而来的,绘画的可能性也是在对物质媒介的不断体认中得到更多的展开,故有国画、油画、版画之别。作为陶瓷绘画,由于其独特的材料性能和工艺特征而显示着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绘画形式的多样化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如何去寻找新的陶瓷绘画语言很有必要。
众多的陶瓷绘画都是通过毛笔将颜料直接作用于坯体或瓷胎表面,形成相对光泽的画面,并以传统国画表现形式为主。而高温泥绘作为一种新的陶瓷装饰手法,其语言丰富,风格独特,相对于传统的装饰而言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笔者想从改变材料和工具的基础上,并借鉴其它画种的表现语言来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表现方式。
2 高温泥绘产生的背景和界定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原始人就开始有意识地在陶器上进行各种以几何图案为主的装饰。它的寓意与表现手法的出色成就,在装饰领域中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直到长沙窑开创了陶瓷装饰的新天地,它将绘画运用到陶瓷装饰上,冲破了唐以前单色釉一统天下的局面。从此,绘画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之后的宋代磁州窑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为宋代以后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元明清时期,粉彩,五彩,青花,斗彩等标志着中国陶瓷装饰全面进入了彩绘时期。
随着当代艺术的自由化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创作追求个性化,风格越来越趋于明显。高温泥绘作为一种新的陶瓷装饰手法,它的定义并没有明确提出。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对实践的总结,可知:高温泥绘是根据泥的可塑性,以及釉下色剂的丰富性和多变性,将色剂和泥料混合搅拌成不同浓度的泥浆(即色泥),再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通过色泥来制作形态各异、厚薄相生的肌理,并将肌理加以组织形成画面,高温下一次烧成。这种改变传统的绘画材料与绘画工具的陶瓷装饰手法就是“高温泥绘”。
3 高温泥绘的材质与绘画性表达
3.1 特殊的材质媒介
对材质和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任何一种绘画语言的必经之路。油画有凝重堆积感,可以反复覆盖;国画则要求一气呵成,讲究笔法的运用。而在陶瓷绘画中,古彩的刚劲有力、粉彩的艳丽多姿、青花的宁静雅致等都是由材质特性所决定的。
在高温泥绘中,如何去表现材质之美,利用和掌握材料的特性是很重要的。泥和色料是高温泥绘的重要材料媒介。这里的泥可理解为泥浆。因为泥和水是不分家的,泥与水的比例关系可形成不同浓度的泥浆。色料即是釉下色料。景德镇的釉下色料丰富,把这些色料掺入泥浆搅和便形成了色泥。在高温泥绘中,色泥就好比作画的颜料,泥坯好比一张画纸,可以随意地将色泥在上面运用堆、压、涂、抹、扫、洒、滴等各种不同的手段,形成各种不同的肌理。色料与泥浆的配比不同可形成深浅不一的色泽变化。此时,白泥浆就好比白颜料,可以用来降低色彩的纯度。在绘制过程中可以将泥和料分装,根据需要随时调制所需的颜色,也可以色料互混。如果想达到不同的肌理和色彩,还可以往泥浆中适当的掺入沙子、纸浆、匣钵土、玻璃、海绵等,这不但可以制造丰富的画面肌理,而且它们在不同的厚度和不同温度变化下能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变化。
现代都市繁忙紧张的生活已让人感到压抑,在钢筋混凝土“丛林”笼罩下的都市环境,更令人倍感冷漠与孤独。因此,公众越来越渴望能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而泥绘这种陶瓷装饰能唤起久违的自然审美知觉,产生强烈的亲近自然的意识。这是因为:泥绘这种装饰手法的取材源于自然,与人们有天然的亲和力;泥绘的材质质朴,尤其经过水的调配,火的熔炼之后呈现出来的肌理质感,更让人产生亲近之感;再加上色料的色彩变幻莫测,既有天然的粘土色泽,又有艺术家个人的情感的传递,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我想这是任何其它材料的装饰所不及的。
3.2 特殊的表现手法
《论语》中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见“器”的重要性。任何艺术都有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和手段,而手段是通过工具来实现的,故国画用笔墨做文章,版画用刀来刻画,油画用油彩绘制。陶瓷绘画的材料和工艺都有它得天独厚的表现力。在对“泥、釉、火”传统材质的把握中,光洁、典雅、精巧、妙趣丛生的中国美学性格积淀着民族的审美心理。所以在陶瓷绘画中,多以毛笔为工具,以中国画的形式出现,其历史价值无疑是永恒的。
泥绘和传统的作画差不多,都是由点、线、面组成,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画作于纸上,表面光滑;而高温泥绘由于是泥浆这种特殊的材质,表面具有一定的凹凸感。这种凹凸感的制作正是泥绘过程中的难点。这就需要借用多种的工具,使其达到不同的画面效果。如用毛笔画出国画的韵味;油画笔堆出油画的凝重;用纸团在湿坯上挤压,形成的纹理可以是意象的山水;用刮刀把泥料直接压在坯上,可形成有节奏的肌理效果……
为了更充分地表现泥的特性及画面的需要,我们可以在工具的变化中寻找新的绘画语言。这时,刮刀、油画笔、牙刷、针管、纸、海绵、梳子等随时都可派上用场,它们就像戏曲里的角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3.3 特殊的艺术意蕴
高温泥绘材料的发现与工具的创新,给陶瓷装饰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由于色泥色彩的丰富和泥绘的表现手法的多样,画面既可表现具象的柔和美,又可表现抽象的朦胧美:有的清新淡雅,有的扑朔迷离。那隐约的难以言传的意蕴常可唤起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4 高温泥绘在陶瓷装饰中的表现
4.1 肌理之美
“肌理”一词,在词典上解释为皮肤的纹理,在陶瓷装饰上被认为是材质的质感,亦即物质材的性质、质感,或艺术家在造型上留下的操作痕迹。
肌理是形象的表面特征,是由形象的表面纹理形成的质感决定的。我们对肌理的感受主要来自触觉与视觉,质感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有光滑,粗糙,柔软,僵硬的差别。现代许多陶艺家从变形、扭曲、开裂等相关的形态缺陷中寻找富有审美价值的陶艺语言。肌理作为一种陶艺语言吸引从陶者们的苦苦追寻。
高温泥绘正是运用肌理的丰富语言来营造画面的效果。由于色泥之间的相互重叠,画面呈现丰富的色彩变化和高低相生的肌理变化,这不仅在视觉上给人新的感受,而且通过触觉给观者传递愉悦感。
在现在很多陶瓷绘画中,我们都可以追踪到肌理的影子,但肌理是衬托画面的次要部分。而高温泥绘则是将各种肌理引入画面,并将其有机的组合,使肌理秩序化而成为画面的主体语言。由于泥绘的材料与工具的特殊性,肌理效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肌理形态的美感与材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高温泥绘中,由于材质的特殊性,不同的土质对肌理的变化影响很大。其颗粒的大小、质感的粗细、颜色的品种不同,都会产生其不同的肌理效果,因此,对它们的处理也不同。比如沙子,匣钵土等一些几乎没有粘性的材料,就需要在湿坯上用刮刀挤压进去。
不同的工具也可以制作不同的肌理效果,用油画笔将色泥以油画的手法作于泥坯上,形成其油画感;用纸团在湿胚上挤压,形成的纹理可以制作意象的山水;而用刮刀可以把泥料压在泥坯上,形成有节奏的,厚薄相生的笔触效果;还有用针管挤压泥料所形成的画面就有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速度感和厚重感。
不同的肌理由于不同的作用,如粗细、疏密、规则与不规则等在视觉上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反应:神秘、质朴、现代、亲切等,就像青花给人明快、整体;彩陶给人粗矿、豪放的拙气。高温泥绘多半是粗糙的、亚光的,这样更能把泥的本质的、内在的、原始的泥性释放出来,给观者以泥的亲切感。
肌理的产生能增加光影的效果。表面凹凸不平的肌理在光的作用下会产生阴影,使画面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变化,使得画面的整体效果更加生动。
材质与技法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最后结果集中体现在建立形式美感基础上的“泥味”形式表现上,情感的表现和升华通过“得于心”而“传于手”。泥和釉在火的洗礼中使不确定性的创作得以固化,此时具有丰富肌理的画面变得具有某种意象的“表情”,作品也具有了它存在的实际意义。无论是似与非似之间的朦胧意境,还是线、色、块的抽象组合,高温泥绘将会招领更多“表情”丰富的旦角与观者见面。
4.2 高温泥绘具有偶发性
在泥绘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偶发性,好比国画中的“点墨成蝇”。这种多余的痕迹,却往往为欣赏者所珍视。比如水墨画往往要让墨迹溢出轮廓之外,使观者看来像是失去控制似的,正是由于墨迹渗出了线外,有余而不嫌多余,反而为画面增添了余韵。
作为泥绘的特殊材料泥,由于它本身就可以在偶然中形成特殊的肌理与形态,使创作者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如泥浆干燥后的龟裂、收缩变形,干湿不同的排挤等都会形成自然的、偶然性的、不可重复的和难以控制的肌理与形态。然后再借助窑火在不同温度、不同窑位、不同火候、不同气氛及不同烧制时间下出现的不同的肌理,常常也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
我想这种偶然性的魅力,并不一定都来自绘者本身,而是中国人对偶然的迹象有着独到的敏感,特别是那些以特殊材料为媒介的艺术尤其如此,就像泥绘一样。
在信息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要求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审美趣味的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所以陶瓷绘画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作为陶瓷材料的生成,它们均来自矿生物的结构成份,我们将它们混成泥,经火烧成,变成了新的物质形态,其材料的堆积、立体的形成或平面的线色组构支撑出视觉审美形象,是我们从陶者的光辉使命。高温泥绘的研究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也显示出了不可多得的优势:丰富的肌理与形态表现,色彩的变幻,烧成的神秘性和不可遇见性的魅力,我想是其它媒介无可比拟的。
1李润生.多视觉美术赏析.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2002
3朱建安.论肌理在陶瓷装饰中的美感.佛山陶瓷,2006,(7)
4孔六庆.中国陶瓷绘画艺术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胡伟.由材料介入·中国绘画当代艺术表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