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例儿童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围术期的护理
2010-08-15刘京梅
刘京梅
先天性巨结肠(HiPgchsprung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发育畸形[1],是结肠和直肠壁的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管失去有节律性舒缩而处于持续性收缩状态,丧失了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蓄便、积气,其临床表现为出生后无胎粪排除或胎粪排出延迟、腹胀、呕吐,甚至发生急性肠梗阻症状,婴幼儿则以腹胀、排便量少、呕吐及营养障碍等为主。该病率达1/5000,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4:1[2],该病如抢救不及时,常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共收治57例患儿,均实行根治性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促进疾病的顺利康复,积极的进行了围术期的护理,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7例,其中男42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岁(2~9岁)。诊断依据:术前全部病例均有胎粪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腹胀、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先天性巨结肠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依据病史,肛管直肠测压,钡灌肠检查及直肠黏膜活检诊断先天性巨结肠,其中常见型46例,短段型7例,长段型4例。57例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巨结肠。结肠灌洗7~14 d后送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巨结肠根治术。术后回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护、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通过精心护理,本组57例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饮食护理 巨结肠患儿因长期腹胀、顽固性便秘、反复呕吐、饮食减少,大部分患儿消瘦、营养不良,应向患儿家长讲清注意饮食的重要性,以取得配合。患儿饮食应进易消化柔软食物,以及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吃粗纤维食物以免罐洗时阻塞肛管不利粪便排除。患儿如有营养不良可输入血浆、白蛋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术前一日晚及手术日晨清洁灌肠至清水无粪渣,成舟状腹,最后给予药物保留灌肠。
2.1.2 心理护理 患儿家长由于缺乏疾病知识及相关护理知识,常常表现为焦虑等,特别是对手术效果、患儿术后恢复及远期生活质量过多担忧。责任护士应详细向家长介绍相关内容,同时介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原因及预防措施,并请已经成功手术后的患儿家长与其相互交流,使其消除顾虑,接受并积极配合手术。由于住院所带来的诸多压力可提高患儿对家人的依赖,从而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针对患儿恐惧、紧张心理,责任护士应多与其接触、玩耍,以母爱的情感亲近患儿,了解患儿的性格和心理状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解释、安慰、鼓励,讲明手术有利于健康成长。
2.1.3 肠道准备 术前清洁灌肠排出积粪,清洁肠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是保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使扩张的肠管尽可能恢复正常,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术前准备7~10 d,用温生理盐水清洁灌肠1次/d,温度为38℃~41℃。每次用量按年龄计算,1~3岁液体量为1000~2000 ml,3岁以上总量不超过2000~4000 ml,分数次反复灌洗[3]。灌洗注意事项:①根据钡灌肠结果了解病变范围、肠道走向,以确定肛管插入深度、方向;②选择软硬粗细适当的肛管,插管时动作要轻柔,勿损伤肛周皮肤,按肠型方向缓慢插入,如遇阻力应退出,改变体位、方向,边插边注入生理盐水,千万不可强行插入,以免导致肠穿孔;③灌肠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脉搏、呼吸及回流液的颜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以防肠穿孔;④患儿肠壁薄肠黏膜通透性和吸收率高,加上结肠粗大,吸收面积大,应准确记录灌入量和排出量,使出入量基本相等,或出量大于入量。禁忌用清水灌肠以免发生水中毒;⑤灌肠时应注意保暖,尽量少暴露,防止着凉,贻误手术时机;⑥术前第3天开始口服肠道抗生素,术前一晚及术日晨结肠灌洗各一次,直至抽出液体无任何粪渣,并用0.5%灭滴灵3~5 ml/kg保留灌肠。
2.2 术后护理
2.2.1 密切观察病情 患儿回病房后在全麻尚未清醒前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给予吸氧,1 ~2 L/min,每15 ~30 min/次,监测脉搏、呼吸、血压,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6 h,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观察患儿四肢末梢有无紫绀、苍白、及四肢活动情况,呼吸的频率深度,同时观察肛门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情况,肛管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记录,妥善固定。
2.2.2 营养支持 患儿术后一般禁食1~2 d,禁食期间,液体24 h内平均输入,严防肺水肿的发生,根据尿量调节滴速,必要时分次少量给予营养物质及脂肪乳剂等。肠蠕动恢复排气后给予饮水,若无腹胀可恢复母乳、流质或过度为半流,注意少量多餐,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2.3 胃肠减压的护理 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移动、翻身时避免扭曲、打折、牵拉,妥善固定,定时抽吸每2 h1次,保持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做好记录,胃肠减压量减少时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时方可拔出胃管。
2.2.4 肛门护理 肛门护理是术后护理的重点,患儿手术后常规在肛门插入无菌肛管,外用凡士林纱布包裹起到扩肛止血的作用,可保证气体、粪便及分泌物排出畅通,避免腹胀,促进吻合口愈合,防止大便污染伤口,如患儿术后控便能力差,大便次数增多,容易腐蚀肛周皮肤,应及时清理肛管内流出的粪便,应用生理盐水随时清洁肛门,保持肛门周围清洁干燥。充分暴露伤口,勿使用“尿不湿”,肛周皮肤外涂氧化锌软膏,以防止皮肤破损。每日用微波照射伤口及肛门皮肤2次,注意掌握照射时间,避免烫伤。
2.2.5 尿管护理 保持尿管通畅,妥善固定,防止脱落,避免尿液污染会阴部切口,防止逆行感染,用安尔碘皮肤消毒剂擦洗尿道口2次/次,术后3~5 d拔除尿管。
2.2.6 出院指导 术后2周开始扩肛,1次/d,坚持扩肛3~6个月,具体方法如下:戴手套,石蜡油润滑手指后插入肛门,动作要轻柔,在肛门内停留2~3 min,深度通过直肠吻合口,否则起不到扩肛作用。手指退出时,再沿吻合口环形按摩1~2 min。扩张时选择手指要由细到粗,逐渐过度。帮助患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排便时间一般选择在每天早饭或晚饭后,1~2次/d,10 min/次,不管是否排便均按时终止。教会家长保持肛周皮肤清洁,防止肛周炎,同时注意加强营养,进食易消化食物,忌暴饮暴食。及时补充微量元素,避免腹部受凉或饭后剧烈活动,出院后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来院复查。
3 讨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是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治疗及护理过程中不能简单的将成人外科理论用于患儿,因此,护士要熟悉掌握不同年龄小儿外科疾病特点,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问题,确保患儿围术期的安全[4]。在对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护理工作中,其内容复杂,对护理技术要求甚高。因此,护理人员重视对患儿围术期的护理,尤其是耐心地做好术前结肠灌洗准备,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本组57例儿童在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李正,王惠贞,吉士俊.实用小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98-828.
[2]袁继炎.小儿外科疾病诊疗指南.科学出版社,2005:182.
[3]王文郁,田双蓉,沈菊英.儿科护理三级训练标准[S].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全国儿童医院管理分会,1993:2.
[4]袁梅侠,沈伯均.40例小儿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及治疗.中华儿科杂志,2005,23(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