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足的病因分析与护理

2010-08-1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年18期
关键词:糖化糖尿病足溃疡

罗 艳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医院,贵州 黔西南 562400

我科从2006年2月~2008年2月共收治糖尿病病人34例,通过综合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08年2月我科共收治糖尿病足病人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50~72岁,有糖尿病史6~30年,平均11.2年,糖化血红蛋白(HBAIC)8%~14.5%,平均11.04%;下肢血管B 超显示有动脉粥样硬化者34例,血管重度狭窄4例,局部血管闭塞1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28例,良好2例;肌电图检查符合周围神经病变的34例;诱发因素中,烫伤10例,误伤4例,足癣5例,鸡眼3例,甲沟炎10例,其他2例。

2 结果

经治疗后,治愈、好转28例,6例无缓解。

3 病因分析

3.1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后果是糖尿病患者截肢致残的主要因素,美国每年因此而截肢者逾5万人,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1]。糖尿病健康教育滞后,从所选病例中可以看出,年龄大、病史长;病人在患糖尿病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健康教育,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而糖尿病足部并发症出现缓慢,使患者在短期内没有看到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产生一种侥幸心理,影响了患者对足部预防的重视程度。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长期神经营养不良,自我护理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足部并发症,应尤为重视。

3.2 血糖控制不良

对血糖的良好控制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最有利的措施,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为长期处于持续高血糖状态可使血管内皮损伤,使血管内膜不光滑或阻塞,血糖是合成糖蛋白的原料之一,血糖控制不良,血液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增加,使微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3.3 周围血管病变

由于长期持续的高血糖,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因为蛋白质的糖基化使动脉壁中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破坏,血管壁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局部血液灌注不良,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引起肢端坏死溃烂,本组34例病人均给予下肢血管B 超,结果全部符合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度狭窄3例,局部血管闭塞1例。

3.4 感染

由于血糖控制不良,组织内血糖升高,为细菌提供了培养基,周围血管神经病变,局部血运不良,抵抗力下降,血液灌注不良,局部组织营养代谢障碍,引起组织缺血坏死,给细菌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局部溃疡分泌物中可以查到致病菌。溃疡浅表,侵及皮层,多为G+球菌感染,波及肌层及骨、关节者,多为G-杆菌感染。

4 护理

4.1 有效控制血糖

近年来,2型糖尿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及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过去的认识。由于部分糖尿病病人早期并无症状,估计在出现糖尿病症状并确定临床诊断时,大约有3~5年的延迟,因此,部分糖尿病在得到诊断时,已经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血糖控制相当重要。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是一个长期细致的过程,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病人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及自我管理。糖尿病足感染时,病人血糖增高,本组34例病人中,HBAIC 平均11.04%,临床实践中发现血糖和感染是相互影响的。血糖增高会加重感染,感染加重又会使血糖难以控制,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后足部感染溃疡也会明显好转。为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糖尿病确诊后主张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口服降糖药加胰岛素联合治疗。随着胰岛素泵的临床应用,使部分难以控制的高血糖病人的血糖得到稳定且理想的控制。

4.2 有效控制感染

有效控制感染,可以促进血糖的良好控制,因此,要及时有效的控制感染,根据血糖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全身加局部用药,效果更好。

4.3 足部溃疡的处理

局部采用清创的方法,逐步清除坏死组织,不能急于大面积清创,尤其是侵犯肌腱时,为保护肌腱的功能,避免肌腱萎缩坏死,更不能因清创而暴露肌腱。根据局部溃疡的具体情况,可采用紫草油纱布引流,红外线照射改善局部血运,也可用654-2加胰岛素加抗生素局部湿敷。

5 体会

因此,除了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外,应强调社区护理干预,加强督促和指导,让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足预防的重要性并付诸行动,这也是我们今后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1]蒋琪霞,耿广莉,常艳,等.188例糖尿病足溃疡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86.

猜你喜欢

糖化糖尿病足溃疡
给糖尿病足患者一个“立足之地”
糖尿病足,从足护理
怎样预防胃十二指肠溃疡复发
如何更好地护理糖尿病足
都是“溃疡”惹的祸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对血管病变致糖尿病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