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2010-08-15练平珍
练平珍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作为抢救患者第一环节尤为重要,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时间紧迫、随机性强、车载设备有限、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稍有不慎则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培训,增强急救技能,强化法律意识,是每个急救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从2007年至2009年院前急救2018人次,接回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继续救治1989人次,院前死亡29人,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6个月,平均年龄68.9岁。现将金堂县第三人民医院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报告如下。
1 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
1.1 接听呼救电话的同志,没有问清楚病情,没有问患者的姓名,地址记录不详,患方的联系电话号码错位导致专科医师派错、救护车跑错方向,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抢救患者,延误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间。
1.2 有些医师、护理人员对急诊急救工作的认识不够;出诊速度慢、急诊分诊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急救意识不强,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影响了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工作质量。
1.3 出诊前的物品或药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不适用。到了抢救现场才发现急救药品不齐或在抢救过程中才发现某抢救药品不够用,这样会大大降低抢救的成功率。
1.4 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差,动作缓慢,不能根据病情及时准确地进行护理措施。如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或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选择的穿刺针头过小,滴速太慢,不能有效扩容等。
1.5 不能充分评估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未与患者或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1.6 对极危重患者未执行危重患者抢救原则,造成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不够,导致危重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情恶化或死亡。
1.7 接危重患者时,询问病史不详,如患者有无晕车史,未告知患者或家属晕车呕吐时会增加颅内压,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剧等。
1.8 医师、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对已死亡的患者未进行常规抢救,对已死亡的患者检查不仔细,未留有效死亡检查记录。
1.9 院前抢救患者时,护理人员选择静脉输液针头不当,造成患者在转运途中穿刺部位肿胀,不能保证药物和液体有效进入患者体内,引发医患纠纷。
2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2.1 加强岗位责任教育,认真接听呼救电话,接到呼救电话后,要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码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特征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如果是小儿或儿童还必须问清楚父亲或母亲姓名并做记录,由出诊人员随身带上,以便及时和对方联系,避免跑错方向。针对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资,及时到达急救地点。
2.2 增强院前出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懂得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做到为患者所急,为患者所想,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坚持每年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患者抢救流程、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流程、休克患者抢救流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复合外伤的处理、现场患者搬运术等的培训和考核。
2.3 分科别准备院前急救箱,合理布局抢救物品,做到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出诊人员所带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必须保证完好率100%。仔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急救医护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工作技能。因为院前急救工作的不可预知性,要求急救人员掌握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捷熟练的抢救流程。加强急救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和反复的急救技能培训。如心肺复苏要每半年培训一次,每月操作考核一次,人人过关。根据120规定的急救流程和技术操作规程应人手一册,便于贯穿执行。然后根据科室人员操作情况,重点抓他们的薄弱环节。有争对性的进行培训和考核,必须要提高科室的整体急救能力才能减少纠纷。
2.5 转运患者时,应充分评估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并与患者或家属做好有效沟通,让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承担转运途中的风险。如一旦发生状况,我们将如何采取救治措施等。
2.6 对极危重的患者必须遵循就地就近的原则进行抢救,不得因丢失患者资源为由舍近求远而延长患者到医院进行系统救治的时间。
2.7 接危重患者时,要详细询问病史和晕车史。并告知晕车会使病情加重,如恶心呕吐时,会增加颅内压,出现头痛或使原有的头痛加剧,也有可能发生窒息。告知患者或家属做好医患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2.8 医师、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要仔细查病,认真听取患者家属和在场人员提供的病情资料,对已死亡的患者必须常规抢救30~60min后,再用心电图机做心电图后,确认患者是否死亡,再告知家属患者死亡。
2.9 院前抢救患者时,选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保证转运途中静脉点滴通畅,保证药物和液体能按治疗计划有效完成。
总之,我们要强化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由于医疗行为本身的特殊性质,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高风险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微疏忽,可能会铸成大错。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度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急诊科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