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眩晕的临床体会
2010-08-15王卓颖胡顺利张艳文
王卓颖 胡顺利 张艳文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可见于现代医学多种疾病,其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祖国医学有“因于风者,因于火者,因于虚者,因于疾者,也有因于气者”。临床上固然以阴虚阳亢,肝阳上亢多见,而谈湿中阻型也不乏见。笔者曾治疗三例重证眩晕,中医辩证均属痰湿中阻(一例痰郁化火),均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治愈,体会如下。
1 临床案例
例1,张XX,男,40岁,患者体弱,三个月前出现眩晕,发作时视物旋转,呕吐频频,腹泻伴周身无力、纳呆,每月发作1~2次。有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治疗有时好转。有时复发。证状表现为:面色恍白,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证属脾阳不振,痰浊中阴,治以健脾祛湿化痰止呕吐为原则。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半夏25 g,茯芩50 g,陈皮20 g,甘草10 g,生姜25 g,天麻20 g,党参20 g。共服8剂治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例2杨XX,女,50岁,2005年2月8日就诊:平素头晕,头痛发胀,恶心呕吐,吐黄绿色清水,胸脘满闷,失眠多梦,舌体胖,舌质红,苔微黄而腻,脉滑数,症属痰郁化热型,治以清热化痰。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半夏30 g,陈皮30 g,天麻 20 g,黄连 15 g,黄芩 25 g,竹茹 15 g,夜交藤 25 g,胆星20 g,茯苓20 g服3剂后,眩晕、头痛继止,连服5剂症状完全治愈。
例3,王XX,女,45岁,2006年9月初诊。眩晕耳鸣已一年多,2 d前,因恼怒,眩晕加重,动则肢体沉重麻木、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眩,证属肝郁脾虚、痰浊上犯之证。治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半夏20 g,天麻20 g,茯苓50 g,白术 20 g,生姜 15 g ,柴胡 15 g,香附 25 g,郁金 15 g,陈皮50 g,僵虫15 g,丹参20 g。服5剂后,症状减轻,连服6剂除肢体轻度沉重外,其他症状均治愈,乃以调补脾胃佐以活血、通络收功。
2 体会
半夏天麻白术汤出自《医学心悟》,是治疗脾胃湿困、风痰内生所的眩晕、头痛常用方剂,方中半夏、天麻化痰熄风为主药。《脾胃论》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化痰之本,为辅首,陈皮理气化痰为佐首,甘草、生姜调和脾胃为合,生姜配合半夏降逆止呕,共奏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效。
方中有关半夏用量问题,原方用量为钱半,切椐临床治疗观察,对于重症眩晕呕吐,量小疗效差。古人也有用大量半夏,治疗呕吐及不寐症之经验,故对痰湿较重的眩晕呕吐患者逐渐加大用量效果好,可加量生姜25 g,也无中毒症状,如伴有头痛重的可用半夏50 g,但生姜量要加大。其他健脾祛湿药也可适当加大剂量,以期尽快加快效果。
同为痰湿中阻型眩晕,究其病因病机不完全相同。
例1,为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致使痰浊中阴,痰随所升,上犯于头,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胃气上逆,呕吐频发,故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原方,半夏、生姜量较大,同时加党参以补气,使脾阳振、湿气化,晕自止。
例2:为平素体虚,痰湿内生,痰郁犯火,上扰清窍,眩晕,治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清热泻火之黄连、清热止呕之竹茹养心安神之夜交藤,使痰热得清诸症自平。
例3:为痰患日久,心情不舒、肝气郁滞,肝郁克脾,脾气虚弱,痰浊内生,痰浊上犯,致眩晕。故原方基础上加香附、郁金、柴胡,并将陈皮用量加大,加僵虫以加强化痰熄风之力,共奏疏肝健脾,引气化痰之力,使肝脾调达,痰湿得化,而眩晕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