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建立科技界与新闻界的无障碍沟通机制

2010-08-15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科技界新闻界全民

王 晨

山东科技报社,山东济南 250002

1 建立科技界与新闻界无障碍沟通机制的必要性

1.1 科技界与新闻界的结合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提倡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提出“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科技传播对科学技术信息跨越时空的传播与扩散,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科技兴国”战略使科技传播的地位更加显赫。无论科学研究还是科技开发,只有从科技传播中寻求着陆点,才能穿凿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科技界与新闻界应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打造科技传播共同体。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15)(以下简称《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按照纲要的精神,亟待通过科普方式使全民参与科学,以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科技界与新闻界的结合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建立科技界和新闻界的无障碍沟通机制需要加大科技传播力度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指出,今后15年,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并提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的任务是: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的数目和版面,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等大幅度增加。

——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提高科技频道、专栏制作传播质量,培育一批读者量大、知名度高的综合性报纸科技专栏、专版和科普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形成一批在业内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科普出版机构。

《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高度,强调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科技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大科技传播的力度。科技传播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从一定层面揭示了科技与传播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3 科技界与新闻界沟通的瓶颈

科技界与新闻界在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相互借力发展。科技工作者在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方面具有专业和权威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基石。而新闻界信息发放渠道丰富[2],受众广泛,几乎覆盖了所有具备视听能力和视听渠道的公众。文字表达通俗易懂,形式活泼多样,用平民化的语言将科技成果以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形式介绍给公众,使科技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最多的人知道,使科学家的声音迅速的到达公众。

但双方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科技界内容太专,在科普方面的工作还很少,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知识的首当其冲,但是期刊的编辑或者是科学家不知道怎样用通俗的语言写作,二是传播渠道窄,受众少。专业性造成其传播渠道较窄,主要是以科技期刊为主,通过大众传媒来进行传播,如我们看到的科技新闻媒体普遍报道的都是这个新闻事件,很少关注事件内容,即科技本身,也就达不到科技宣传、科技普及的作用,对其中的科技成分缺少深入报道。同时在报道科学知识时不能保证其报道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加强科技界与新闻界沟通合作的紧迫性已经箭在弦上。

2 科技界与新闻界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科技界和新闻界长期以来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在传播和报道科学成果,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方面有着共同的诉求和目标,他们协同作战,相互配合,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公众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热情,极大地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成果的转化,也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科协学会部积极搭建平台,开展科技界和新闻界的互动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

应该说,现在科技界、新闻界的交往比过去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然存在沟通不畅,交流不多的问题,除了少数名家以外,大多数的科技工作者很少与新闻界联系,他们的工作不太为世人所了解,他们的思想理念和方法等等,也不太为外界所认识和交流。他们的论文成果,也不能完全为社会公众所分享。除了获国家奖或者是省部级奖的以外,大多数成果很少有机会跟公众分享,更谈不上良性互动,这对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究其原因是很多的,包括思想认识、体制以及工作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说科技工作者因为担心新闻炒作出现不是或者是歪曲的报道等等,对于新闻记者存在一定的疑虑或戒备,存在着怕见记者,怕与媒体打交道的问题。新闻媒体也觉得有的科学家脾气大,难打交道,存在这样的疑虑,这样就在思想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障碍,影响了双方之间在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和交往。从体制上讲,科技工作者与新闻工作者科技界和新闻界毕竟是两个差异较大,相互独立的界别,群体素质、职业要求、运作规律不尽相同,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传播的业绩的好坏,不与其考核挂钩,另外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言多必失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使得科技工作者缺少参加科技传播的动力。同样新闻工作者也因为科技稿件比较难写,节目难以制作,造成他们较少主动将科技成果以新闻形式介绍给公众,和科学家打交道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影响了从事科学传播的积极性,造成他们较少主动将科技成果以新闻形式介绍给公众。而且新闻工作者对于科技新闻的报道比例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国内大众媒体的科技版面较少,新闻工作者面对丰富的新闻源和有限的版面,就更疏于对科技知识的关注了同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也是科技传播中容易出现差错,误导公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科技界与新闻界之间建立起沟通互动机制,让科技工作者的声音能够直接的、快捷的、科学的通过大众传媒传达到公众身边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近年来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在内的媒体发展非常迅速,作用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科技界希望更多地向公众解释自己的工作,而公众对科技也越来越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科技界与新闻界的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3 科技界与新闻界沟通机制的建立

3.1 加强科技传播环境建设

建立良好的科技传播环境对于推动科技界和新闻家的合作具有基础性作用。一是健全科技传播法律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并通过执行这些政策法规引导、促进科技传播发展。例如, 确立科技传播组织法, 对科学家个体、各类科技组织和传播媒体、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对专业交流、科技教育和科技普及制定相关运作规则,提供较为明确的指导, 为提高我国科技传播活动的整体效能,促进科技传播事业长远发展、高效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科技传播投入体系[3]。着力解决我国科技传播中存在的投入不足, 渠道单一的问题,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拓展科技传播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传播投入体系,增加各种媒体的科技报道的投入。三是增强科技传播意识。要解决科技传播障碍首先应增强科技传播意识, 使科技传播意识扎根于科技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头脑中。科技工作者要让科研机构生产的科学报道满足大众的需要,激发大众对科学探索的追求,并方便媒体记者使用,而大众记者们也应该主动在科研院所的宣传科研成就的报道中,选取那些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内容,进行生动的再加工。要明确除了做好本学术领域的工作外,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2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界和新闻界共同参与科技传播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和新闻工作者开展科技传播的积极性。一是在大的同一层面来看,可以设立科技传播奖,在科技界、新闻界、科普界中,在传播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供公民科学素质方面比较出色的工作者或者是机构都可以获得此项荣誉,给予物质奖励。二是在科技界与新闻界各自系统内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科技传播工作的开展。如在科技界中将进行科技传播,开展科普方面的工作列入考核,将在大众传媒中采用的科研论文的数量列入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在新闻界中,对于采用的科技新闻的数量进行硬性的规定,同时对于报道科普知识数量多的新闻工作者和机构进行奖励。

3.3 探求结合点,积极搭建平台,使科技界和新闻界的合作向沿着常态化轨道发展

大众传媒有很大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影响,缺乏的是专业性和权威性,而科技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需要更大影响力、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和更好的传播效果,而这两种需求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需求结合点找到之后,二者之间的平台也就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来了。学术期刊见面会是科技界与新闻界实现互动的一种有效形式,要不断提升它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再如建立面向大众媒体的科技新闻权威的发布系统,美国有向全球传播科学新闻的EurekAlert 网站,该网站将500 多个学术机构提供的科学新闻即刻传达给世界各地614位注册记者;欧洲有阿尔法-伽利略网站 (AlphaGalileo),该网站每天将来自欧洲的最新研究新闻提供给世界各地的5 700 多位专业媒体人员。可以说,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基础性工作,这个工作做好了对于加强双方的沟通合作,建立起连接的桥梁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使双方沟通机制的建立走向常态化发展的轨道。

3.4 加强科技传播队伍建设

作为科技工作者来说,应当走向公众,让普通民众了解科学,理解科学,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不只是专业学术上的交流。作为新闻工作者来说,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善于挖掘科技内涵,努力成为专家型记者,要走近科学,站在公众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科技的最新发展。科技的报道要突出通俗化,要突出解读性。从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角度讲,就是如何在更多的贴近性上要下工夫,在科技报道当中创新报道形式,突出解读性和通俗化,把纯粹的专业的术语留给专家,把科技知识传播给公众。要加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个新闻传媒,要紧贴新闻的热点和公众的关注点,以新闻事件为载体来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素质。比如中央电视台的《走近科学》节目就在这方面表现突出。一个职业传播者的重要工作是搜集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取舍和加工制作信息[4]。其中一条科技知识,能否被受众理解和接受主要就在于,传播者能否准确选取适合对大众传播的科技内容,以及是否运用了生活化的写作方法。将学术的专有的知识变成朴实的易懂的知识,深入浅出的引导受众,并且被受众所掌握,这是传播者的素养问题,需要传播者长期的锻炼,深入的学习。

同时要加速高校科技传播专业建设,加强科技传播人才建设。高校应增设科技传播专业,对科技传播者的写作水平、知识领域、传播能力、以及科技传播理论等多方面能力予以拓展、提高。同时,对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开设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提高在职人员科技传播水平和能力。

[1]国务院关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2]高健,陈新石,游苏宁.应充分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期刊.编辑学报,2008,3(20):236.

[3]凌小萍,谢慎兰.科技传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理论与实践:理论月刊,2008(1):87.

[4]王景文,赵新路.科技传播重在科技与受众的连通,2008:544.

猜你喜欢

科技界新闻界全民
全民·爱·阅读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可持续全民医保
科技界最富有的自主创业女性
科技公司CEO亲自写的书
全民环保是大势所趋
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来自中国新闻界的清新之风——透视中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
阅读理解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