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角色比较

2010-08-15王毅夫河北科技报社河北石家庄050021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汶川传统媒体信息

王毅夫河北科技报社,河北石家庄 05002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烈地震,此次强震并未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各种媒体在此次突发性灾害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各自应负的社会责任,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赞扬。在此次成功的危机事件报道中,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各自扮演各自的角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 什么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是指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见于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的一份商品开发计划。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了“New Media”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流行并迅速扩展至全世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提出,所谓新媒体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新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新媒体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根本特征,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同满足受众需求

危机事件出现时,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和沟通桥梁必须及时、全面、深入的传播关于事件发生和处理的信息。新媒体凭借其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为受众参与创造、传播新闻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因此,当大规模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有效地补充传统媒体之不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传统媒体所发挥作用。

1)新媒体助力传统媒体。在满足公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传统媒体凭借其庞大的传播网络,权威的传播地位,较高的媒介公信力,依然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央电视台在此次报道中,突破以往的报道模式,出色完成了对此次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以至于外国媒体同行私下称:“中国官方媒体此次对地震灾情的披露之及时、全面,都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令我们几无报道空间。”

(1)传统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时的媒介角色。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中央电视台在15点整点新闻中,第一次播报地震发生的消息后,于15点20分新闻频道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并于当晚22点与综合频道并机直播特别节目—《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开始了一场没有结束时间预期的现场直播报道,实现了同一主题无间断播出。此外,地震发生后的两三个小时,央视就派出第一批记者跟随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13日,第二报道梯队又分别赶往汶川、都江堰、北川、绵竹等重灾区,为亿万观众提供了迅速、准确、全面的灾区信息。后方的编播人员也日夜奋战,将前方传来的灾区的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传播给广大观众。

在此次突发灾害事件的报道中,央视的快速反应和全方位的专题报道,使传统主流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内外民众了解灾情信息的主要渠道,使中国赢得了世界舆论的主动权,彰显了主流媒体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2)新媒体在满足受众总体信息需求时的媒介角色。新媒体的诞生及普及,使受众转化为自由的传播者,于是传播变成了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无疑,新媒体海量地增加了信息量,并凭借其先进技术,丰富了阐释信息的方式,以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角色,助力传统媒体满足受众的总体信息需求。一方面,受众提供信息。新浪执行副总裁、新浪网总编辑陈彤在接受《新民周刊》专访时说:“在汶川通信、交通等基本设施条件几近中断的情况下,在全球这个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由于各地网民的快速反应,许多人通过博客、网络即时聊天工具、视频、论坛、手机短信等发布信息,让大家在地震刚刚爆发十几分钟后就意识到,这是一次影响了大半个中国、破坏性很强的地震,新媒体起到了一个以最快的速度汇集各地灾情的作用,尽管这种汇集是散点的,但是网民的真切记录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头两天,尤其‘首个24小时’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主要的信息源。而传统媒体大量采用了这些素材,我们先后正式提供给央视的视频素材就有20多个,这是前所未有的。”

据统计,仅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四家网站共发布博客文章233万篇,点击量23.6亿次,跟贴6132亿条;论坛发布贴文149万条,点击量2.3亿次,跟贴760万条 。有关抗震救灾的博客文章,用海量的亲历、转述文字和图片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媒体对灾害的整体报道,帮助受众获得了较为充分的“总体信息”;另一方面技术阐释信息。汶川地震后,来自海南的“雨花石”先生建设了一个和四川大地震有关的公益主题网站(http://www.080512.net),网站与北京图盟联合提供了《四川汶川地震地图(适时更新)》的电子地图,这个具有17个缩放级别的地震灾区地图就成了网站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尽管本次地震灾区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之广,但是电子地图可从不同的视野角度,既宏观形象又细致入微地展示灾区的全貌。即使一些新闻报道中提及的边远乡镇,也能在地图上找到准确的位置。此外,GOOGLE、口碑网等也在第一时间赶制出地震影响区域图,用直观的方式展现出受灾地区的位置关系,使人们对地震发生地区的整体布局、震区与自己所在区域的关系等问题有了更为直观、全面的认知。同时,在汶川地震中,音视频技术也被大量采用,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从传统媒体转型(或依托传统煤体)的新媒体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网等相继发布音视频新闻报道4830条,播客1500多条。而以新媒体技术起家的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截至2008年5月20日,已发布音视频报道6113条,播客3827条。央视网更是利用新兴的手机电视,7天发布新闻报道1115条,其中视频报道就有457条,总时长1375分钟,访问量1531万,跟帖3.46万条。

2)新媒体覆盖传统媒体盲点。由于传统媒体大众化、标准化的信息,有时与公众个人对危机事件的信息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此,公众存在对其他渠道信息的获知需求;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凭借其技术特性,为满足公众的个人信息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在汶川地震中,普通公众运用手机、互联网络等新型媒体终端满足个人信息需求的例子比比皆是。5月13日晚,新浪论坛里一张人民子弟兵的求助帖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轰动。一位贵州军人在赶赴救灾前线的途中,请求网间获知自己亲人的下落。以海量信息而著称的互联网,在因地震而致其他信息渠道中断、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信息发布和网络搜索功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网络媒体一样,手机媒体也在汶川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受地震的影响,震区的语音通信受阻,但无线数据业务却可以畅通,于是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成为信息传递的第一线,增加了手机在灾害中作为传播工具的优势。特别是在地震刚刚发生后,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危机的一般信息和个人信息。此时,没有电脑,不能上网,看电视也不可能。公众随身携带的手机便成为震后最初时段里公众最好的媒介选择。仅新华网、人民网的手机报和央视网的手机电视,前七天已发稿71期3000多条,特别是新华网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推出的《抗震救灾手机报》和抗震救灾快讯,专门为四川灾区1500万移动用户、700万联通用户免费定制。为抗震救灾提供了优质的信息服务和有力的信心支撑。一位战友想救助他怀孕 7个月的妻子(在四川江油市),新浪论坛立刻发起了拯救军嫂的行动。一时间,回帖无数,拯救行动立刻展开。最后通过网络信息,江油市的公安干警最终成功找到名叫王琢的军嫂;5月17日中午12点32分,一个帖子出现在网易论坛 —《请帮忙打印传发:汶川地震在救伤员名单》,这是一位名叫“丁黎”的网友经过收集整理,汇总的部分汶川地震伤员名单。通过对四川 20多家医院公布伤员名单的整理,“丁黎”按照伤员的名字、所在医院、出自哪个震区、目前联系方式等,制作了这份四川汶川地震伤员名单,尽力帮助灾民第一时。

3)新媒体超越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是以媒体为中心进行传播,受众虽然具有随意选择收看(收听)和阅读的自由,但只能在节目的播出时间和已出版的报纸、杂志上进行选择。相比之下,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借助其可检索等技术特性,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在满足受众运用信息需求方面凸显了其优越性。5月17日,一名网友在百度贴吧发布紧急求救信息:“我是耿达乡中学幸存的一名老师,耿达乡中学和小学大部分学生和老师被埋,大部分人因为下雨都感冒发烧了,伤员伤口感染了,活下来的人急需水、食物和医疗药品……十万火急!您的一次转发将会救援3000余人!” 该帖随即被网民反复转载,迅速在网络空间流传。这条求救信息上报到阿坝州政府后,在网民和救援人员的共同努力下,3000多人终于在几天后得救。当有记者向阿坝州政府采访此事时,一位负责人在电话中激动地表示:“真的很感谢百度和其他网友提供的信息,这条信息救了3000条人命呀!”

当灾难到来之际,新媒体和所有其他媒体一样,除承担信息传播的功能之外,也为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来提供了一条条爱心通道。在抗震救灾期间,几乎所有网站都在明显位置发布了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慈善机构的捐赠账户。腾讯、网易等大型门户网站除了以公司和内部员工名义捐款,还发动网友进行捐赠活动,效果远远超过预料。根据腾讯适时更新的捐赠数据,从 5月 13日上午 10点 17分收到第一笔捐款到 5月 18日零点,通过该网站平台共接受了近 20万笔捐赠,合计金额超过 1500万元;新浪则凭借自身的传播优势,特别是名人博客资源,吸引了不少企业参与捐赠。截至5月 16日晚,新浪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推出的网络联合募捐行动获得了捐赠款物总价值超过 1.63亿元。同时,中国移动、联通等电信运营商联手,为所有手机用户提供了短信捐款业务,人们只需回复数字,便能在指掌之间为灾区尽上一份爱心。据新华网北京 5月 16日电,从 5月 13日 21点该平台正式开通,一直到 5月 16日 13时为止的三天时间内,已有 3000多万名群众参与了捐款活动,捐款总额达到 7000万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在2008年中国的抗震救灾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产物,新媒体提供的在线赈灾俨然成了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3 两种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突破

1)传统媒体的突破。在当今媒介竞争激烈的态势下,突发事件报道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媒体综合实力的检验和体现。面对震后初期通信不便、人心惶恐、百废待兴的的情势,央视采制了大量及时、深入、准确、感人的报道和评论,在发布信息、引导舆论、遏制谣言、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赢得了国际媒体的尊重,受到了民众的一致好评。具体分析,下列几个方面较为突出:

(1) 播报策略实现了由“及时上报”转化为“即时播报”。央视制片人包军昊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坦言:“过去央视在遇到突发事件后,由于“报道经过层层审批,等待事故查明,导致大量的猜测、谣言,反而使得媒体变得十分被动”。而这次不管是政府方面,还是媒体,都调整了思维。5月12日下午的15:02分,央视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的整点新闻就打出了“突发事件”的片头,由播音员耿萨播报了“来自国家地震局的最新消息”。这一播报行为并没有向上请示。事实证明,基于这种思维的调整,以及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良性互动,最终达到了双赢的传播效果。

(2) 发布信息及时透明,掌握舆论主动。震后不到一小时,央视一套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并机直播, 康辉、白岩松、敬一丹等近十位主播轮番上阵,或播报、或连线、或访谈,“一场不知道终点的直播”由此展开。央视依据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权威信息,采用口播、字幕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对于人员伤亡的数字和其他各种信息全程发布,做到了透明、及时、公开。这种透明、及时、公开的信息发布,最大程度地杜绝了各种谣言的产生,在全国形成了空前一致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局面。央视对汶川地震的直播,还掌握了国际舆论的主动权,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此次汶川地震 ,绝大多数境外媒体都对中国党和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积极有力的救灾举措,对中国军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壮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3) 抚慰受伤心灵,彰显人文关怀。央视主持人赵普在此次直播中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赵普在15日的直播中,看到都江堰某医生的孩子被埋废墟之下仍然坚守岗位的画面,忍不住在直播中哽咽。赵普哽咽的视频被网友迅速的转载,网友评价说赵普 “用朴素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他们”、“需要这样有人性的主持人,而不要冷冰冰的旁观者”。可见,在职业要求和良心道德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特别是在灾害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应该是每个媒体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2)新媒体的突破。新媒体在此次汶川地震报道中的出色表现毋庸置疑,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技术特性。笔者认为,新媒体在此次突发性灾难事件报道中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舆论引导,凝聚人心。舆论引导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但一般意义上,人们似乎习惯于把舆论引导看作是传统媒体的功能和责任;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似乎一直都以一种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形象出现,舆论引导更是无从谈起。但在此次的汶川地震报道中,新媒体却也担当起了舆论引导的角色。新媒体对于此次汶川地震的报道,既把地震造成的严重后果透明地展示在公众面前,又让公众从政府开展的抗震救灾部署和行动中看到了希望。不仅让人们及时地了解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况,而且激发起蕴藏在民间的巨大爱国热情,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主流新闻网站,在地震发生后,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地开展网评工作,引导网民理性地看待地震,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空间,稳定了民众的恐慌心里,有力地配合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展开。例如,新华网的“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专题网站,整合了文字、图片、视频、直播、访谈、论坛、博客、短信、手机报、flash等20多种网络传播形式,通过网上寻亲、心理救助、爱心赈灾、向遇难者志哀、为抗震救灾支招等互动栏目,鼓舞了士气,稳定了人心。

(2)遏制谣言,消除恐慌。谣言历来是突发事件的伴生物,而新媒体由于“把关人”的缺失,更易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而在抗震救灾过程中,谣言的传播却被空前压缩,新媒体并没有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和传播渠道,却依靠传播快速、覆盖面广的优势,创造性地发挥了传媒矫正器的作用。对国家、军队、社会团体甚至个人澄清事实的授权声明及时上网发布,很快封杀了谣言的传播。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权威发布让谣言失去了活动空间。类似空降汶川伞兵死亡4人、失踪10人的谣言刚一露头,就被及时的正面报道所淹没,甚至遭到众多网友的抨击。一条条震后辟谣的信息,一个个澄清事实的授权声明,在网络空间迅捷出击,使流言止于事实,不攻自破。

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传播形式单一的媒体将缺少竞争力,每种媒体都将综合运用文字+视频、文字+音频、文字+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传播手段。

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优势,不能固步自封,相反应利用自己的优势与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品牌优势,即公信力强,而信任程度最低的则是网络上的新闻。在挑战面前,传统媒体不能仅仅依靠自己,还要借助对手的力量,充分利用支撑在新兴媒体背后的新技术,增加互动的成分,借用新媒体的渠道拓展其媒体空间,利用传统媒体的品牌做跨媒体传;新媒体目前最大的不足是信息的可信度低,要成为能影响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体,必须获得一定的公信力,即新媒体应当自觉在重大事件中承担社会责任。汶川地震中新媒体的积极表现,大大改变了其单纯追求轰动性与娱乐性的媒介形象,提升了媒体的公信力。但由于没有采编权,在获取某些方面的信息时,如重大的政治、经济信息,单纯利用受众创造内容也难以弥补其不足,需要从传统媒体获取内容。

[1]西方媒体赞中国式救灾:军队神速媒体透明.国际先驱导报,2008-5-16.

[2]熊澄宇、廖毅文.新媒体——伊拉克战争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3][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南京大学出版社.

[4]邓建国.美国灾害和危机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08.486-89.

[5]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7-24.

[6]图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副司长彭波致辞.新浪科技,2008-5-20.

[7]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d:09.

[8]呈琪.灾难性事件报道的“堵”与“疏”.当代传播,2003(3):75-76.

[9]张任明.迅速开放传播通道—危机中的政府传播对策.公关世界,2003(10).

[10]赵鹏、刘文国.善用手机短信传播安民信息.新华网,2008-5-12.

猜你喜欢

汶川传统媒体信息
云上远眺新汶川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订阅信息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展会信息
传统媒体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