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新时代下科技新闻着力点的改进

2010-08-15鑫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新闻媒介新闻报道受众

余 鑫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在当今信息时代下,科技呈迅猛发展之态势,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一批批高尖端科技被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我国的科技也跃入一个强盛时代,新发明、新技术、新成果等等层出不穷,同时推动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在这个纷繁多姿的世界里,科技正以一股从未有过的雄劲之势如影随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日益提升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既然如此休戚相关,那么作为承载着不断满足受众需要,帮助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新闻媒介,可谓重任在肩。但是,纵观当今我国的新闻媒介,除了极少量科技报刊杂志外,又有多少肯拿出一定的版面、时段认认真真下大力气来做科技新闻传播的事情?可以说今国内科技传播处于弱势地位,大有“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况味。1

1 科技升温,科技新闻传播处于弱势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的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性被忽视了,与其它新闻相比,在比重、内容、显要性等方面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品”,有时还表现为忽冷忽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而新闻媒介的热衷作为,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对科学和社会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尤其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人民对科技信息有了更多的渴望,但大众传媒却给了公众诸多失望。

1.1 科技新闻处弱的表现

总体而言,科技新闻传播处于弱势,其主要表现有:

1)科技新闻传播失重

科技新闻传播的失重明显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传媒资源、新闻框架和报道总量。从传媒资源上看,全国诸多的报纸、电视台、杂志、网站,专门报道科技新闻的少之又少。同时从事科技新闻与传播的记者编辑屈指可数,且日渐减少,科技新闻传播的资源与力量处于严重短缺的状况。从新闻报道的框架上看,以《人民日报》对科技新闻报道为例,其每星期出96个版,其中只有4个版以科技周刊之名,固定在周四出版,仅接近版面总数的4%。以点带面,纵观各报刊台,科技新闻在媒体的总体内容框架中失其比重,是个不争的事实。2在报道总量上,科技新闻报道总量严重不足。这也是前两个方面导致出来的必然结果。

2)科技新闻失真

科技新闻的不真实的突出表现就是报道中的虚假报道,并且明目张胆。从报道中的“耳朵识字”、“水变油”、“牙膏致癌”等报道中可以体现。同时科技新闻报道并不完全立足于本位,而是背离本位去“别开生面”,搞娱乐化,大肆炒作,这样导致本末倒置,新闻严重变形。

3)科技报道失效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新闻接受的缺位和新闻受众的缺席。有的虽说是科技新闻,但堆砌术语,晦涩难懂,很难让广大受众接受。如果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新闻媒介与受众的隔膜和不协调。一方面,新闻媒介觉得吃力不讨好,不愿多做科技新闻;另一方面,受众有滋却寻无味,只好对科技新闻敬而远之。可以这么说,科技报道的失效是科技新闻传播“失重”、“失真”的必然结果。

1.2 科技新闻传播处弱的原因分析

找到了科技新闻传播处于弱势的表现之后,通过本文,我们可以挖掘出造成科技新闻报道处于明显缺陷的原因,归结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经济原因。这是科技新闻处于弱势的直接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市场化,需要盈利。而科技新闻报道不那么大众化、通俗化,受众不多,这样自然广告效应差,得不到青睐。二是文化原因。在我国,存在很多科盲,这样造成社会的科普水平不高,公民的科学素养较低,导致对科技新闻的不重视。三是机制原因。我国新闻报道一向都重视时政题材,至于科技新闻,由于其专业性、小众化,就常坐冷板凳了。四是业务原因。主要是科技新闻队伍及其业务水平问题。3

科技新闻传播的不足之现状远不止上面所述,已落伍于客观形势的发展需要,成为了新闻传播中的弱势项目,情势相当严峻。如何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力度,改进报道形式,让其成为时代的强音、受众的知己,确实任重而道远。

2 科技新闻 做大做强之路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领域里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涉及党和政府的科技政策,科技领域的新发明、新发现、新成果,科技工作的新经验、新方法、新问题,科技界杰出人物的事迹,受众感兴趣的科技新技术、新知识等等。在新形势下,科技传播者们如何克服科技新闻传播普遍薄弱的弊端,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办出品位、办出特色、办出活力,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充分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从而去做大做强科技新闻,势在必行。其一、各级党政领导应切实增强重视科技的宣传意识,为新闻媒介提供一个宽松、有益的进行科技新闻传播的环境。长期以来,新闻媒介与科技部门的联系显得稀疏平常,以至于“稿荒”与“见报难”问题凸现。由于双方沟通较少,新闻媒介难以把握一定时期科技工作传播的重点。同时科技部门也因不谙熟新闻媒介的工作特点和规律,无法提供更好的宣传策略。因此作为政府的领导职能,就要对科技新闻报道在两个方面的大力扶持:一是“内容”上的保护,二是经济上的支持。4

其二、新闻媒介应加强科技新闻的传播意识,做足、做大、做强科技新闻的传播工作。社长、总编、台长应亲自出马抓好科技新闻的传播工作,安排充裕的版面、时段,拓展一定的栏目、专题,并建立一支过硬的科技新闻采编队伍,形成科技新闻传播的强劲局面。过去,新闻媒介由于不重视科技新闻的传播,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为此新闻媒介应从中吸取教训,迫在眉睫地从附属的传播方式转向为带有全局意义的传播方式上来,使之形成人人关心和重视科技的舆论氛围。

其三、记者、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争做科技新闻传播的行家里手。科技新闻难写、难编已是事实,不少采编人员有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要增强使命感,多学习、多钻研,并掌握好采写科技新闻的角度和方法,精心烹制“科技大餐”,变艰深为通俗,化晦涩为畅达,促枯燥为有趣,以开创科技新闻传播的崭新天地。同时还要加强科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5

蓝色预警后应对上游流域巡查,黄色预警后在德胜口沟燕子口及七孔桥安排专人值守,一旦形成产汇流随时报告。七孔桥处水汇流入库后,用超声波流速仪每半小时测流一次,流量显著增大时加大测流频次。水库水位上涨时注意启用高水位自记水位计,保管好低水位时的自记水位计和成果。库水位每上升0.5 m报处防办一次,达汛限水位93 m后及时向水文总站发报。

3 现实到未来,改进着力点,实现战略转移

新世纪的到来,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了科技传播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在不远的未来,科技新闻传播应当转化思维,改进科技新闻的着力点,与时俱进,实现科技传播的战略转移。

3.1 树立市场化观念,服务经济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总方针。这既是对科技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所在。

而作为与市场接轨,服务经济建设的科技新闻报道,其主要表现在对科技成果的宣传方面。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因此,报道科技新闻,我们应该改变过去的以消息的面目出现,且多为一般性报道,深度报道、追踪报道很少,媒体在中间所起的作用更是少之又少的不利局面,应当全面树立市场观念,在促进科技服务经济建设上花费更大的精力。

3.2 做到内容社会化,关注民众需求

社会性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性。任何科学技术都必然与社会发生关系,为社会服务。科技新闻就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写科技与人的关系。如果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晦涩难懂,难免造成“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的尴尬局面。因此,科技新闻必须有社会性。作为当前,可以看出,公众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通过科技新闻了解科技发展的渴望与需要。但是公众的科学素养不高,对科学研究与科学进展的理解能力缺乏,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大众传媒的科技报道本身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构建自己的特有的受众群体,构筑起生存底线,并在时效性、信息量、故事化、大众接近性和社会化上下功夫,让科技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受众,贴近社会。此外科技新闻传播还要坚持常改常新的原则,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满足受众的新口味。

3.3 追求视角平民化,体现人文关怀

科技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就是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观察新闻事实,用通俗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风趣幽默的描述,将深奥、抽象、专业性强、高深难懂的科学技术介绍给社会大众。在现实中,很多的科技报道都是采用叙述性的语气,把事实摆出来,把新产品、新科技用所谓“客观中性”的语气一报了之,往往缺乏通俗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引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大大减弱了科技新闻应当起到的作用。6因此,科技新闻走平民化的道路,将人文关怀融于报道之中,这既是时代赋予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历史重任,也是改进科技新闻道路,走科技新闻报道创新之路的最重要的着力点。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通俗可读性。科技新闻报道要贴近社会大众,强化受众本位意识,不断增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借用各种方法,使科技新闻报道写得通俗易懂,贴近读者,使其更具亲和力、吸引力,从而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效率。只有这样,科技新闻报道才能鲜活起来、丰富起来,为读者所喜闻乐见。一是树立为社会大众和读者服务的意识;二是从生活化的角度,让科技新闻报道体现出人情味;三是讲究报道艺术,做好“翻译”工作;四是要善于利用细节,对报道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表述。

其次,要注意内容的实用性。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向人们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在报道中还要讲究实用性,不但要说明“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有的情况下还要提出“怎么办”的问题。作为媒体进行科技报道,只有把握好实用性原则,在进行科技报道中,加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去避免那些枯燥的纯学术理论,只有这样,科技报道才会为受众所关注,才会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

第三,要注意报道的趣味性。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很强,尤其是一些新概念、新技术、新发明,往往生涩枯燥。因此,怎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说好说透,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是科技新闻报道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让科技报道做到有趣味,有情节,才会引起受众的兴趣,那么科技报道在日常生活中才会着力。

因此,科技新闻报道的改进,要切实在加强贴近性上下功夫,改变科技新闻一报了之的固有模式。在观念上要加强市场意识,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内容上要面向社会大众,贴近民众需求;在视角上要走平民化的道路,体现人文关怀。惟其如此,才能够达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目的。

注:

1.彭菊华等.当今科技新闻:问题与对策[J].2006年.

2.彭菊华等.当今科技新闻:问题与对策[J].2006年.

3.童兵.《新闻科学:观察与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张玉民、姜斌.《科技新闻报道应摒弃不良价值取向》.黑龙江新闻网.http://www.hljdaily.tOm.cn/byxwcb/.

5.张俊.浅议中国科技成果新闻报道行业规范的制定.新闻记者.2007年第10期.

6.陈祖甲.《科技新闻论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68页.

[1]吴国盛.科学走向传播.科学中国人,2004,1:10-11.

[2]刘建明.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98-99.

[3]刘建明.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79.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许秀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7(1).

[6]李浩鸣.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新闻媒介新闻报道受众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网络新闻媒介人力资源管理探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广播电视新闻媒介面对海洋格局的报道机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