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科技新闻学术研究水平之我见

2010-08-15宋克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100703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学术

宋克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 100703

科技新闻传播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基本原理和规则上它与新闻和传播学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性。它的特性就是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也就是说,它与科技活动、科研成果、科技界人物、科技政策等有关,与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有关,与自然界色彩纷呈的种种现象有关。对科技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在我国是个新兴领域,在发达国家也是一个远未成熟的学科。在他们哪里,科技新闻作品一般在综合性报刊上出现(专业化科技新闻报刊数量很少),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比较好。我国专业性科技报刊种数比较多,但是科技新闻(乃至科技知识)的普及还很不平衡,滞后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据统计,中央和北京市部分接受调查的报纸中,科技新闻的平均比重只占3% ~ 4%, 个例只有1.6%。

参考国际资料,“科技新闻是新闻的一个分支,它用报道的艺术把科技信息在公众论坛上表达出来。在大众媒介上传播科技知识,要求在科技界和新闻媒体之间建立一种特定的关系。但现在这种关系的建立,充其量只是正在开始。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新闻传播在全世界仍是一个很新的很有研究价值的学科。发表这个论断的是世界著名的百科搜寻媒体,它还进一步表述说:“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为中心的角色,科技新闻的数量迅速增长,科技界和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也在增长。2”“科技和新闻媒介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两者在方法论上互相区别,特别是在如何发展各自的现实,做法上很不一样。正是这些区别,造成了某些困难。新闻比科技更偏向轰动效应和推测性论说,而科技则把焦点对准事实和对实验的度量。3”这些论述不能不使我们更加感到,研究和实践科技新闻事业,路程是漫长的,任务是很艰巨的;加强科技新闻学术研究,不但是新闻界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事情,也是科学技术领域的事情。科技新闻事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不可或缺的实际意义。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1988年成立以来,很重视科技新闻学术活动,组织了10次全国学术年会、6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学会早期曾编辑出版《科技新闻论集》,进入新世纪后又编纂了《科技新闻实践与探索》。在这些学术活动中,产生和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与社会上涌现的相关学术著作一起),对促进和改善科技新闻转播,对创立和丰富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学会成员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有关著作,经常在学会主办的《科学新闻·学术专刊》上发表。近年来由学会主办(协办)的《科技传播》《硅谷》《中国科技信息》等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工作有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所以说,科技新闻学术研究的发展形势是积极向上的,已经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

但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科技新闻学术研究活动还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许多有关学术论文的质量还不够高,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改进和加强。

任何一个学会,首要任务和工作都应该是搞好学术研究和组织好学术活动,学会的水平和影响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学术上的建树。

我们现在的学术研究工作还处在相对分散和自发的状态,学术会议中产生的学术论文水平参差不齐,一些论文甚至于不符合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要求,有时候甚至出现某些浮躁和滥竽充数的现象。

学术,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4。科技新闻学术论文是在科技新闻传播领域的具体研究课题中,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新的科研成果或创新见解与知识的科学记录,或者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科技新闻实践而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5。

科学家冯长根2008年著文指出,我国的学术论文存在6方面的问题:引言笼统、不介绍同行工作、参考文献太少、缺乏研究过程、缺乏原创、不介绍已有成果6。他在这篇文章和后来的有关会议上7,对这6方面的问题做了深入分析和阐述。笔者认为,他的观点和意见,不但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而且同样符合科技新闻传播研究的实际情况,同样适用研究科技新闻传播的学术组织和个人。冯长根说,“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术论文”,并明确指出:“提高学术论文质量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

优秀的学术研究论文,有时候可以产生全局性的影响。8如果我们承认科技新闻传播有“学”,那么,对科技新闻传播足以产生格局和进程影响的,那样成熟的论文或著作可以说还尚没有产生出来。科技新闻传播领域是一个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大家既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就要去长期建设它经营它,把组织好雕琢好每一篇论文或每一次学术活动,都看作是为这个百花园增添芳香和艳丽。

现实告诉我们,我们对学术研究的注意力还没有做到坚持不懈,研究工作还没有做到常态化。平时与准备召开学术会议的时候相比,工作中呈现出或松或紧的差别。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2006年11月)以“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为主题,是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反复认真的研究思考才确定的,会议中的专题论坛也做了缜密的组织准备,所以总的看这次会议的内容比较深入,也比较符合我国乃至世界的现实需要。但是,在会议开过之后,我们对学术研究和学术动态的跟踪就不够及时和深入了。为了开好会议,利用网络和其他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和联络活动比较多,但会后对于会议成果和会议论文,宣传就很稀少。在社会上,如果一个热心的受众需要查询会议成果、论文内容,或者需要了解一些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或主张,或者查阅会议代表或有关人物情况,事实上都是很困难的。打开会议主要主办者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的网站,人们发现,能够获得的实质性学术性内容竟少的可怜。

学术论文的撰写是有通用规范的,国内国外都有不少讲解这个问题的书籍资料或讲义9。可能多数写作者对写作规范也并非不知不晓。但是,如果我们翻开国内有关科技新闻传播的论文集或有关学术会议成果的资料,就会发现,严格遵守国际国内公认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并不很多。有的论文不是论文,是工作总结。工作总结要成为论文,就需要理论提升,就要把实践经验升华到理论的水平,并且在写法上也要遵循学术研究的规律和规范。

这种现象可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对学术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系统性、积累性,以及它的历史作用等等并不是很重视。这种不够重视,不啻为一种社会消极因素。

既然学术论文是课题研究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那么在获得新进展之前的原有“进展”是什么,从学术研究的系统性角度看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认为可有可无。新鲜的学术词语和学术命题,除已经约定俗成的以外,凡是别人或先前有人提出的,应该在文内或注释中交待清楚,把别人的研究成果摆在学术记载的地位上,再加上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或阐述,这样才对学术发展更具意义,这不会降低作者本人及其著作的学术价值,也不会影响业内专家的评价。相反,普遍地规范地这样做,能在已有研究成功的基础上不断搭建和积累学术体系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健全性,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整体水平。笔者在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那里见过不少很有分量的论文,这些作品所提供的注释、出处和参考文献都很充分,有时候这些注释和出处所占篇幅竟然比论文本文还要长。对这种现象,业外人可能觉得学究气氛太浓,而业内人身临其境,从中获益良多,却认为很有必要。当然这里不是说一切文章都要那样写。讲话、致辞、工作总结等应用文章,不必本末倒置地把时间花在出处和注解上。但是研究性论文,在我国就是经常不认真把出处、注释和参考文献收罗其中,这就不好,这是一种在总体上很不利于学科发展和建设的现象。

学术论文最有价值之处不是某某用语或某某概念的“首次提出”,而是在科学的研究基础上记录和报告出来的具有实践性、理论性、预测性、总结性的实际内容。第二届亚太会议(1999年)的大会主席致辞中,以及会议代表的学术讲演中使用了“第四媒体”的概念,这在全国和国际同行中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研究工作或正式文件,例如在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2008年11月)的“共识”中,在肯定“第四媒体”这一术语的同时,最好不要说会议“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但可以也应该说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会”上这个议题成为了那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并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社会效应10。大约在2005年,国内有人首次提出“第五媒体”的概念11,这个首次提出的新概念能不能站得住脚,是否具有普遍学术价值,现在看来还很难说。这是因为,它在学术上的实践性是值得怀疑的,这个提法,本身就没有做出严格的界定,它与互联网(第四媒体)有交叉,它在新闻传播界能不能得到普遍共鸣和公认,还有待观察。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董事长汪继祥曾撰文指出:我国的科技期刊数量增幅较快,但质量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比如,我国目前SCI12影响因子最高的科技期刊只有4.1,而美国最高的达到了69,我国科技期刊还不能较好地满足科技人员发表优秀论文的需要13。另据《科学引文索引》统计,2008年我国内地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共有92 337篇,其中“表现不俗”的论文数为10 587篇,仅占论文总数的11.5%14。这种归纳和统计,也比较准确地切中了我国科技新闻传播学术论文存在问题之要害。

和科技学术论文一样,提高科技新闻传播学术论文质量,要从提高引用率开始15。为什么这样说呢?普遍和正面提倡引用别人的论文,能基本解决学术论文存在的质量问题16。解决了学术论文质量问题才能提高研究水平,才能发展好科技新闻传播这个事业和这个学科。

科技新闻工作者,应该是最懂科学最讲求科学的新闻工作者。老事新说,笔者多年前曾发现,在我国众多的新闻性报刊中,《科学报》(今“科学时报”前身)使用学术用语的时候,是最讲求准确和最注意帮助读者理解、使用、比较和研究的。如果没有约定俗成,遇到尚存在不同说法不同理解的名词术语,这份报纸就注意把同义和近义的用法注上去;从外文翻译过来的术语,凡读者不熟悉的,一律标明原文;这份报纸还经常刊登背景知识或名词解释。这些做法,无疑对提高媒体的传播和使用效果有极大的好处。可是直到现在,我国大多数报刊(包括科技类报刊)仍不愿意这样做,好像这样做就成不了大报名报“气候”了。这种意识,在科学技术蒸蒸日上,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只能说是落后的表现。有些报刊,莫说对论点和术语的出处和中外文对照漠不关心,甚至对汉语拼音的使用也是错谬百出,全然不遵守汉语拼音方案等正式规定或规范17。这种随随便便的不科学的态度,从现在起,应该首先在科技类报刊上杜绝,在科技新闻研究工作中杜绝。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早已把“创立和丰富中国科技新闻传播学”列入宗旨之中,现在需要做的是要筹划一个统一的学术发展规划,并且有步骤地稳扎稳打地做下去。例如,做出学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理论研究规划、教材和资料的编撰计划、人员培养规划等,都是必要的,但是可以有步骤地循序去做,而且要把提高和加强学术研究水平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纲领和方案18有机结合起来。学会属于社会团体,不能代替党政部门,但是时时刻刻都要有全局意识,把对上的参谋助手作用和代表广大业界群众心声,代表他们的权益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了履行好它的职能,还必须宣传好自己。《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19是建国60年来,通过大众传媒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套空前精彩的法规性措施。我们应该抓住这套措施不放,一项一项地去抓,去呐喊,去争取,去实行。2007年,学会向上级呈送了“关于提高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建议”,今后还要不断努力,继续这样做,而且要把调查研究和向上建议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要首先从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过努力确能够做好做起,并持续不断做出新成绩。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改进学术论文的质量,办好网站,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目前可以由我们自己开始做起的重要方面。

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和发达的今天,国内国外没有哪一个重要的团体不下功夫办好自己网站的。这项工作必须尽快加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学科或组织的普遍做法,逐渐把本学科本行业的数字资料库或信息网建设起来。没有这样的基础条件,学科发展就不能实现强势氛围,甚至会长期处于弱势状态。

要办事就要有资金。在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的同时,应该开辟多方面途经逐步解决。例如申请社科研究项目,请求法人资助编辑出版计划,适当奖励和鼓励学者工作成绩,和国内外团体和个人交流合作等,甚至开展有限创收活动也是可以考虑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提高本行业本团体的科研水平,就是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注:

1.西方国家称“科学新闻”- science journalism。

2.数字来源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是否在公开刊物发表待查。

3.“维基百科” wikipedia,原文为 “Science journalism is a branch of journalism that uses the art of reporting to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science topics to a public forum. The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hrough mass media requires a spe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of science and news media, which is still just beginning to form.”http://en.wikipedia.org/wiki/Science_journalism。

4.同上。原文 “In recent years, the amount of scientific news has grown rapidly with scienc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central role in society,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news media has increased.”

5.同上。“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hodologies of these two "pillars" of modern society, particularly their distinct ways of developing their realities, have led to some difficulties. Journalism tends to have a stronger bias towards sensationalism and speculative theories than science, whereas science focuses more on fact and empirical measurement.”

6.1988年创办,始为内部刊物《科技新闻通讯》,1990年公开发行并更名为《科技新闻与写作》,1996年改名为《科技新闻》,2000年改为《科学新闻•学术专刊》,是专门的科技新闻传播学术刊物。

7.《辞海》.学术一词的定义国内外很多.恕不赘引.

8.学术论文的定义之一:“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运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达学术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见郭汝丽著《学术论文的选题与选材》,《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3年第9期.

9.见《人民日报》2008年3月6日14版.

10.冯长根,在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上的报告,2008年5月26~27日。

11.同上。冯长根举例说,爱因斯坦1905年连续发表了5篇可以说改变了此后整个物理学格局的论文,对整个科技界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试参阅:

*《新编新闻写作1本通(最新版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版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http://www.mifengtd.cn/articles/how-to-write-research-papers-that-rock.html

*《关于学术论文发表的若干问题》http://hi.baidu.com/%B3%C2%C0%CF%CA%A6%C2%DB%CE%C4/blog/item/bba25317e9b751004a90a7f2.html

*Robert M. Ritter (ed), The Oxford Style Manual(牛津写作指南),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Peter Woods, On Advanced Academic Writing Techniques(高级学术写作技巧), 出版者Routledge Falmer,July 15, 1999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新兴的基于Wiki网的百科全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对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作了规定)

13.会议最后没有在定稿中使用这样的说法.“第四媒体”是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的,他说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即Internet.

14.参阅“通信世界网”:“第五媒体新生代在争议中改变生活”http://www.cww.net.cn/zhuanti/dwmt/

15.科学引用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16.汪继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董事长,《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0月22日03版.

17.“表现不俗”指每个学科领域内,按统计年度,论文被引用次数高于世界均值,见http://www.chinanews.com.cn/edu/edu-xyztc/news/2009/12-11/2013317.shtml

18.冯长根,《学术论文引用率为什么低》,《人民日报》2008年3月6日14版.

19.同③.第一,是引言过于笼统,起不到引言的作用.对研究背景、内容、工作的意义,没有实质性描述.第二,是整个学术论文没有对同行工作的介绍,把一些学术论文放到国际背景下,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的论文.第三,是作者手上没有有分量的文献,参考文献量太少,有的只有两三篇,有的根本没有参考文献.第四,是在写作方面缺乏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的完整信息,多数人不会结合讨论来解释他们得到的结果.科学技术、理工农医的论文的重要一环是解析实验结果,而我们的一些论文往往以结论代替讨论,没有讨论,人们就不知道它有什么重要性和创新性.第五,是原创性的论文没有第一手的研究结果,自己研究分析一通,得出的是别人的结果.第六,是不介绍同类工作已有的结果,不提人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只说自己是世界先进水平,这是违背科学道德的.

20.参阅:“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音拼写法”等国家规范标准.

21.指《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及《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

22.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转发(全科组办发〔2006〕17号).

[1]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历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冯长根.学术论文引用率为什么低.14版.人民日报,2008-3-6.

[3]王友恭、宋广礼、刘民朝主编.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编.科技新闻实践与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

[4]文有仁.上海科普座谈会与科技新闻.http://www.taosl.net/dir1/kp2503.htm.

[5]陈祖甲主编.科技新闻论集.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6]刘建明、胡钰.科技新闻传播理论.科学出版社,2001,8.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学术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