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网融合下的科学传播理念特点与创新

2010-08-15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三网科普科学

韩 平

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科技博览》, 北京 100000

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趋向使用统一的IP协议,在经营上互相竞争、互相合作,朝着向人类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同一目标逐渐交汇在一起,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也逐渐趋向统一。

所谓“三网融合”,就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的相互渗透、互相兼容、并逐步整合成为全世界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就在三网融合的大环境下,科技传播正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三网融合新媒体环境。以互联网技术为主导的第四媒体、以移动技术为主导的第五媒体,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闯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 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

1.1 三网融合形势下新媒体的界定

第一类是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定义,一个是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类型,如IPTV、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另外是已经存在的媒体,由于营销理念的变革而出现的类型,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

第二类是广电总局新媒体研究所的定义,主要是数字广播网络,以广播电视为主的三网融合新媒体类型。

第三类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的界定,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把基于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媒体系统称为三网融合新媒体。

互联网实验室对三网融合新媒体进行了较全面的定义,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机制,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IPTV、Mp3、Mp4实现的以能够实现个性化、细分化和互动化的传播方式,部分三网融合新媒体在传播属性上能够实现精准投放,点对点的传播。基于互联网的有电子书、电子杂志等、基于数字广播的有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基于无线网络的有手机短信,还有是跨网络包括IPTV等。

1.2 聚焦几种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

1.2.1 手机媒体,开创媒体新时代

有学者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手机的媒体形式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纸等。

手机电视被认为是新技术催生下的又一颗金蛋,产业发展非常被看好。

手机报的用户虽然现在还赶不上或超过报纸网络版和印刷版的读者数量,但它确实为渴望得到新闻又忙于行路的公众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

另外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政策上来看,手机媒体正在成为新广告媒介。

1.2.2 IPTV,传受互动进行时

IPTV即交互网络电视,一般是指通过互联网络传播视频节目的服务形式。

互动性是IPTV的重要特征之一。IPTV用户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收视节目。

网络电视不仅是电信运营商的一场盛宴,对节目制作商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在三网融合新媒体产业领域,广播电视已不再享有原先的政策保护和市场垄断优势。

1.2.3 数字电视,产业链有望增长

作为三网融合新媒体之一的数字电视同样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可以预见,快速增长的数字电视用户将推动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快速发展,但是要实现市场意义上的盈利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相关产业政策为传媒企业指明了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1.2.4 移动电视,强制收视的是与非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发展速度之快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

对于公交移动电视来说,“强迫收视”是其最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这种强制性传播使受众处于被动接收状态,无疑会降低公交移动电视的收视率。相反的看法则认为:传播内容的强制性有利于拓展‘无聊经济’巨大利润空间。在乘车、等候电梯等短暂的无聊空间进行强制性传播,使得消费者在别无选择时被它俘获,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比如广告)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1.2.5 博客,颠覆传统的传播方式

2002年,博客正式在中国兴起。信息爆炸的互联网也的确需要具备信息收集、阐释、整理能力,同时提供个人想法的信息收集者,无论是否走向商业道路,无论是否代表个人或机构组织,博客们有望成为公众的网络信息代言人。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即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

从传播学角度, 博客突破传统的网络传播,实现了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

博客的即时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互动性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话语自由,这种自由颠覆了“把关人”的概念,但事实上,博客世界里的自由同时也带了很多负面的东西,需要网民有自律的意识。

1.2.6 播客,新一代的广播

“通常指把那些自我录制广播节目并通过网络发布的人称为播客。”

从传播学的角度,播客实现了从文字传播向音频、视频传播转化,增加了娱乐成分。播客满足了人们自我表达、张扬个性的需求,同时也加强了媒介的汇流与互动。播客将来会从业余走向专业,从免费走向收费,免费与收费播客共存。

1.3 三网融合形势下新媒体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媒体,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同时,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如节目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

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以“伦敦爆炸案”为个案,“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积极投入到灾情传递和抗震救灾当中。仅腾讯就发出新闻4万条,新闻点击率达到110亿次,用户参与评论超过1000万次;同时腾讯还利用QQ、搜搜平台开展寻人、救人的工作;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财付通上开设了在线捐助平台,很短时间就募集到近2400万元的网友捐款。有关领导称赞“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中国互联网首次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快速的反应、更全面的报道跻身主流媒体方阵。”

同样,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也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QQ为主要载体的在线火炬传递,吸引了六千多万网友参加,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在线火炬传递活动。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在奥运报道中也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这也使得各界认识到,互联网媒体并不只是简单地把平面媒体信息“电子化”,而是能创造更多、更大、更广泛和深远的价值。

1.4 三网融合形势下新媒体发展概况

据世界互联网统计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6月30日,全世界网民数量为14.6亿,占世界总人口66.8亿的21.9%,比2000年12月31日增加了 305.5%。截至2008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9小时。另外,中文已经成为网上第二最常用语言,使用比例仅低于英文的 29.4%,为18.9%,超过位于第三的西文的8.5%。中国网络媒体发展迅猛。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成为中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2006年第16届“中国新闻奖”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该奖评选。在北京奥运会上,网络媒体以其报道规模大、原创率高、市场运作和技术水平高等优势,推动了媒体新格局的形成。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广告主投放金额增多;新媒体企业的扩张速度加快;形式不断增多;投资力度加强四个主要趋势。

1.4.1 广告主投放金额增多

由于三网融合形势下新媒体的价值不断得到广告主和营销机构的认同,因此广告主在媒体投放方面的资金在三网融合的新媒体中呈现递增态势,其中不乏国际、国内的知名品牌。

1.4.2 对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投资力度的加强

一是传统媒体对三网融合的新媒体领域的投入在增多 。

二是投资公司和商业公司对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的投入在加强。

中央电视台成立了新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对CCTV.COM进行了改版。凤凰卫视推出了视频。PPlive获得了软银等机构的千万美元的投资,千橡也获得了48000万的投资。Google以16.5亿美元收购Youtube。

2 科学传播的意义与媒体责任

2.1 科学传播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初期,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就说:“对人类文化史来说,我想像不出能有比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展更重要的题目。”借助于造纸术和印刷术,古希腊文明的火种得以保存和流传,近代科学以至近代文明得以在欧洲兴起,整个人类文明因此才得以摆脱中世纪的宗教枷锁而大踏步地推进。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先锋比尔•盖茨则声称:“信息高速公路对我们文化的转变将像谷登堡的印刷术极大地影响中世纪文化一样,极大地影响我们当代的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以及随着现代科技革命而成长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改变了人类文明传承的工具和模式,将人类文明推到了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文明传承的工具和模式,也凸显了科学传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奎包姆在《科学与大众媒介》中说:民主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众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如果大多数公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我们的民主社会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险和威胁。

如今,科技传播不仅要解决如何有效地把科学知识和技术信息传播给一般社会公众,即让社会公众理解科学和技术的问题,而且还要解决科技传播中的信息检索和甄别的问题。20世纪以来,科技传播的信息量和复杂度急剧增加,科技传播过程的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加。因此,信息的检索和甄别对于科技传播的进行意义十分重大。OECD的研究报告指出:“选择相关信息,忽略不相关的信息,识别信息的形式,理解和释读信息以及学习新的忘掉旧的技艺,所有这些能力日益显得重要。”认真地研究科技传播工具和模式的新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种种理论和操作性问题,就变成当代科技传播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2 科学传播的媒体责任

科学传播不仅是专业科学传播工作者的工作与责任,随着科学传播概念范畴的不断拓展,媒体也担当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媒体在科学传播中担当着怎样的角色呢?

媒体是科学与受众之间的桥梁。在科学与受众之间,媒体的责任不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科学精神、方法、思维的传播。媒体有责任就公众对科学的看法、疑问给予及时反馈,求得科学家的解释,这样才能达到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初衷。

媒体是科学与政府之间的联络员。当前,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需要及时了解科学界的新近情况和需求;需要知道哪些项目是急需资助的,哪些项目可以延迟资助;需要明确自身决策是否有不妥之处,需要确定出台怎样的政策;科技界有怎样的不良现象,如何避免,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媒体及时发现与报道。

媒体是科学与世界的纽带。科学与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学的新方法、新思维往往联系着其他许多学科的变化。因此,科学传播对世界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其对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3 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催生科技传播新形式,新问题和新机遇

3.1 聚焦几种三网融合新媒体的科学传播形式

3.1.1 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拓展科技传播领域也伴随新问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跃居世界第一位。

利用互联网做科技传播己成各方共识,因此科普网站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中国目前有多少家科普网站尚没有一个官方统计数字,但就在百度和GOOGLE的搜索结果来看应不是个小数字(2009年11月28日当天在百度搜索“科普网站”得出的相关网页为14,700,000篇,在GOOGLE的搜索结论为9,210,000篇,而排前的大多是门户网站)。据业内专家称,目前门户,频道以及栏目包括在内的科普网约有四百多家之多。

但是,科普网站内容形式同质化严重,好多科普网站基本上是传统媒体的“网络盗版”。“天下科普一大抄”现在演绎成“网上科普抄了再抄”。有些科普网站实际上并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IT网络里面丰富多彩的技术优势。网站的传播特点是受众绝对主动,你的科技传播内容并不是通过网络“发”往全世界(电子刊物例外),而是放在网站上等别人来取阅。网络浩瀚,眼花缭乱,内容不可取、形式不新颖的信息产品,无人理睬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何提高内容质量和增加点击率是当前科普网站的重要课题。

3.1.2 电子书阅读,为科技传播创造新机遇

电子书又称e-book,是传统的印刷书籍的电子版本,它可以使用个人计算机或电子书阅读器进行阅读。

现在不少人养成阅读电子书的习惯。过去地铁的一大风景是人人看报,一夜之间变成人人读电子书,这个转变可谓神速。但是阅读科普内容的受众较少,同时也缺乏高质量的科普电子读物。由此,大量出版电子科普书,发展网络科普电子书阅读,成为了当务之急。

随着手机功能的不断发展,电子书在手机上阅读的前景也十分宽广。

3.1.3 网络电子刊物的直投方式为科技传播细分市场带来前景

电子刊物,是以电子邮件为传送方式的互联网络信息服务。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

电子刊物是随着电子邮件这种通信工具而兴起,电子报也慢慢脱离了原来那种刻板的形式。很多个人也办了质量较高的电子报,并不输给那些大网站。只要敢秀,个人也可以自己制作网页和网站,发布比传统报刊杂志更精细更准确快捷的专业信息。有很多网页编写者直接把自己网站的名字写成XXX网刊,也就确立了网络刊物的地位。而这种方式不仅为科技传播目标受众的细分带来可能性,也为发展科技传播队伍展现了前景。

3.1.4 手机短信,手机报为科技传播创造了新途径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11月,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6.8834亿。同时还在以每月1.01%和每年17.51%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移动通信市场。从科技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正在成长的传媒领域,是一个非常大的“处女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新课题。关键是否有适合这个领域的科技传播内容和方式。

(1)利用手机作科技传播,内容必须短小精悍。

要普及科学内容,往往几百上千字就是难得的精炼了,几句话、几十字可是难上加难。但是,要想立足必须如此。

(2)时效,实用和新意。

手机阅读的特点是快速浏览,因此如没有抓住读者的目光也就失去了科技传播的意义,所以要从时效性和实用与新意上做文章。

(3)通俗易懂。

手机的受众群体是大众,要大众关注喜爱,必须通俗,贴近大众有亲和力,喜闻乐见,切忌居高临下的教诲训导。

3.1.5 博客,论坛(BBS),QQ群等改变了科技传播的主体态势

从专业化走同大众化,给科技传播带来勃勃生机

博客从2002年中国译名,并在2004年异军突起,或许连中文译名的方兴东也始料未及。这种网络方式成就了草民阶层的文字狂欢,一时间全民皆博;而另一种论坛(BBS)方式更是成就了一大批网络红人。 QQ群成为一种迅速发展的三网融合的新媒体,符合“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的三网融合新媒体定义。

传统的科技传播因为体制原因,是一种专家对大众的教育,而科技博客,论坛和QQ群改变了这种模式,每个作者都变成一个“媒体”,都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而博客留言,评论,以及论坛(BBS)的跟贴,QQ群中有相同爱好的人的讨论,把科技传播变成了一种更加民主,更加主动的大聚会。

传统的填鸭式的科技传播,是教你做,没把公众的探索与求知欲引导出来,束缚了活跃的思想,也很难把科学精神发扬光大。科学精神的实质是求实、实证、探索、理性、创新、怀疑、独立和原理。科技传播不应是强制教育性的,应该是引导大众产生求知欲,而网络的特质给了科学精神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一点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勿庸讳言,网络是个“自由世界”,甚至可说是种无政府状态。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任何言论,除非触犯法律,是没有什么机构来管你的。在科技传播方面,也是鱼龙混杂,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也处处可见。怎样既适应网络的游戏规则,又坚持正确的科技传播方向,是网络科技传播面临的又一课题。

3.2 三网融合新媒体的注意力和经济概念强化了科技传播理念的创新

娱乐元素融入科技传播中,注重趣味性。

托马斯.达文波特(2001年) 在《注意力经济》一书中指出:"短缺的只是人的注意力!"

"今天,注意力是企业和个人的真正货币;

资金、劳力、信息和知识都供应充足;

创业容易、接近顾客和市场、开发战略、建立网站、设计商业广告都很容易;

电信带宽不是一个问题,但人的注意力的宽度却是个问题。"

注意力是什么?"注意力是对于某条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中特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注意力为什么成为稀缺资源?信息爆炸!比尔盖茨曾经梦想"让信息掌握在你的指尖","现在我们得到了,得到了信息爆炸!"

现在进入了海量信息的时代,信息远远供过于求,三网融合新媒体更是打开了"所有人向所有人传播"的闸门。这就为三网融合新媒体提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经济成为注意力稀缺经济。三网融合新媒体经济的两个主题是如何获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如何高效并规模化利用注意力资源。

在科技传播理念上的创新,首推Discovery探索频道开拓的“娱乐+科学”的科普影视作品。这种模式并非孤立的,它来自于体育频道“娱乐+体育”的模式。也就是说,做科技传播,科学性不是唯一要素。其实,这符合科普法要求“用易为公众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的精神。只有人们喜欢看了,才能让科学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的头脑中。科技传播并非强制教育,以“以趣味性为核心”会让科学在公众中的传播效率大大增强。

三网融合新媒体环境因其内容庞杂,数量浩瀚,眼花缭乱,被称为眼球经济,我们当然可以鄙视那些所谓的炒作和哗众取宠,但也无可否认以自我为中心的孤芳自赏也难以生存。与时俱进才是准确的选择

3.3 三网融合形势下新媒体进行科学传播的成功案例

3.3.1 科学松鼠会的成功经验:

科学松鼠会是一个科学传播公益团体,由90多个年轻人组成,他们是大学副教授、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科学记者编辑,和一些有科学背景的公司白领,获得了2008年德国之声博客大赛“国际最佳博客”公众奖。

“科学松鼠会人气蹿红,博客科普受关注” 被众多专家评为2008年下半年十大科普事件之一。网站的文章和精选自百位松鼠近三年创作的上千篇文章合成出版了一本书《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从口腔溃疡到国际空间站,从玫瑰花到数学思想实验,内容天马行空,文字灵动活泼,一改传统科普的严肃面孔。梁文道称赞说“他们的科普小品简直有点像是带甜的凉茶”;罗永浩说,“为了跟愚昧和迷信争夺市场,科普作品在应有的理性和严谨之外,最好还能做到生动有趣,‘科学松鼠会’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的科普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很有趣,有时候甚至很酷”。这本书在卓越上获得了巨大的销售成功。

3.3.2 中国科普博览的成功经验

1999年初,互联网方兴未艾,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一支雄心勃勃的科研团队凭借对信息技术的高度敏感,看准了互联网在科学传播方面的巨大发展潜力,决定启动建设中国科普博览—基于网络的虚拟科学博物馆群。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建成了中国科普博览。这是我国第一家大型的虚拟博物馆群,被科普界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由此,中国科普博览开创了我国运用先进网络媒体技术系统地进行科学传播的先河。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内,中国科普博览不断地探索和实践,逐步将“虚拟博物馆”理念发展成熟,将虚拟博物馆从4个扩展到7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万物之理、生命奥秘、地球故事、星宇迷尘、科技之光、文明星火”六大展区为主的虚拟博物馆群,内容覆盖了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学科和社会科学部分领域,以其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趣味性,赢得了公众的广泛喜爱,从而带动了一大批网上虚拟博物馆的发展。有公众感慨说,“中国科普博览是我见过的知识最广博,语言最优美,形式最生动的网站。”充分表现了公众对中国科普博览的认同和喜爱。截止目前,网站累计访问量约6千万人次,位居全国科普网站前列。

在2003年左右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科普博览与美国Texas A&M大学建立合作,开发建设了《大熊猫探秘》和《生态小博士》等新型网络科普应用,与国际接轨开展网上科学实践活动,首次在国内引入探究式科普理念。探究式科普理念提倡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交互渠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科普中科学家向公众单向传递信息的局面,以用户参与科学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让用户通过探究活动来建构可以灵活迁移的知识技能,同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对科学探究和发现过程的内在兴趣。

在中国首个面向公众开放的远程科学观测频道,用户轻点鼠标,就可以远程控制网络摄像头,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实时观测生活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幼仔并提交观察报告。

中国科普博览引入和发展探究式科普理念获得巨大的成功。2005年9月,中国科普博览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及栏目评选活动“优秀科普网站奖”和“技术奖”;同年11月,中国科普博览代表国家参加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The World Summit Award)”的角逐,在168个国家推荐的近1000个优秀电子网站/项目中脱颖而出,勇夺大奖。

2009年7月22日,中国科普博览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微软亚洲研究院四家单位联合发起“2009日全食异地多路联合直播”活动,向全球多家媒体提供公益直播信号,直播了重庆、武汉、宜昌等十个地市的日食过程。在历时3个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共有110万人通过中国科普博览观看了日全食,另有7.5万人通过中国科普博览手机WAP观看图文直播。此次活动通过卫星、互联网和移动网等手段为国内外媒体、机构和个人提供开放的日全食直播公共视频信号源。据不完全统计,有10家国内外电视台和18家国内外知名网站使用我们的信号,全球有数亿人通过我们的直播观看了此次日全食天象。

这次面向世界的公益科普活动,不但加强了国内外科普界的交流和合作,彰显了我国科普工作者的形象,而且使中国科普博览从国内走向国际,向真正的国家级网络科学传播平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综上所述,三网融合形势下的新媒体所带来的全球传播新格局,正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公众的科学素质已成为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三网融合形势下新型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使其发挥科技传播功能,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1]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M]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3]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4]陈刚.解秘DISCOVERY[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

[5]汤书昆.科技传播与当代社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6]达文波特.注意力经济[M].谢波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

[7]林坚.从书海到网路——科技传播的演进[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

[8]关于三网融合新媒体的共识--第六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R].

[9]苏晓梅,庞晓敏,在科学传播中,媒体如何发挥作用[J],《青年记者》,2007年09月.

[10]杨晓然,媒体在金融危机下的科技传播[J],《青年记者》,2009年5月.

[11]滕树龙,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依靠“科技传播”[J],《科技潮》,2009年第2期.

[1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R].

[13]中国科普博览走过10年,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d/2009-10-21/15583526030.shtml.

[14]许晨晔,三网融合新媒体将主导“影响力经济时代” [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9年5月21日.

[15]翟雪, 试探三网融合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J]《科技传播》,2009年8月

[16]三网融合新媒体,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5%AA%92%E9%AB%94.

[17]毕晓梅,国外三网融合新媒体研究溯源,凤凰网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stock/special/ifengrz/ssgs/20091110/1444678.shtml.

猜你喜欢

三网科普科学
科普达人养成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成都“三网融合”实现智慧治理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一网不捞鱼,二网不捞鱼,三网捞出了……
科学拔牙
三网融合遇上4G时代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