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医疗卫生报道的科学性

2010-08-15郝丽霞河北科技报社河北石家庄250021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种痘麻疹科学性

郝丽霞河北科技报社,河北石家庄 250021

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的信息需求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医疗卫生报道因此成为各家媒体竞争的一个焦点。很多媒体加强了医疗卫生方面的新闻报道,开辟了医疗卫生专刊。但有的媒体在医疗卫生报道方面只重视新闻性和通俗性,对科学性却重视不够,导致误导读者,严重的甚至引起混乱,造成不良后果。

据了解,医疗卫生报道不科学渗透在各个层面,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常识闹笑话。医疗卫生报道的专业性很强,有的编辑记者不具备基本的医学专业知识,结果在报道中犯“低级错误”、闹笑话。比如在一篇题为《拒绝丙肝》的报道中这样写道:“丙肝病毒存在于RNA中,乙肝病毒存在于DNA中。”殊不知,DNA、RNA是两种不同的生命遗传物质,乙肝病毒中遗传物质是DNA ,丙肝病毒中的遗传物质是RNA。还有的采编人员不知道甲状旁腺是人体甲状腺旁边一个独立的腺体,将来稿中原本正确的“甲状旁腺肿瘤”误以为是笔误,遂将其改为“甲状腺旁肿瘤”,堂而皇之地在报纸上登了出来,闹了个大笑话。

某媒体一篇有关狂犬病防治的报道中这样写:“专家提醒,一旦发生狂犬病,要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狂犬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一旦发病,病人几乎100%死亡,所以被犬咬伤后必须尽快接种狂犬病疫苗,防止发病,而不是等到发病后再去接种疫苗,那样恐怕就得命丧黄泉了。

医疗卫生报道是关乎人们身体健康的报道。如果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不仅被专业人员耻笑,也会失去普通读者的信任。

——追求轰动乱炒作。时下,媒体竞争剧烈,有的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故弄玄虚,常常把小事放大,在标题或导语中使用夸张或简化的手法,给公众造成错觉,使其认知出现偏差、失实;有的甚至违背医学常识进行乱炒。2009年3月,某记者采写了一篇题为“河北一中学百余名学生感染肺结核杆菌”的新闻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文章中说:2月6日,某中学一名老师被确诊为肺结核病。2月7日起,该校陆续有150多名学生以及20多名老师被查出感染肺结核菌。其中,患病教师所教授的两个班中有近半数感染肺结核菌。这样的报道,给人的印象就是结核病的传染性非常强,一人患病,结果有100多名师生被感染;而且感染了结核菌就等于患了结核病。事实上,感染结核菌和患结核病是两码事。我国人群结核菌感染率高达45%,但只有少数人(约10%)感染结核菌后可能会发病。

2008年7月广州一媒体发表了一则标题为“35岁以下的广州市民注意了,即刻种痘预防麻疹——强传染力麻疹袭穗”的新闻报道,事后被广州市卫生局认定为严重违反医学常识的乱炒。一是这篇报道标题说“种痘预防麻疹”,存在医学错误。事实上,种痘是预防天花的免疫手段,并非预防麻疹。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是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而非种痘。二是“强传染力麻疹袭穗”的说法极为错误,容易使市民误认为广州市麻疹病例突然增多,传染性增强。其实麻疹是一种常见普通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年龄以儿童为主,流动人口儿童发病较高。三是“35岁以下的广州市民注意了,即刻种痘预防麻疹”的标题给市民的印象是全体35岁以下市民均要进行接种。事实是,广州市麻疹疫点的处理措施之一是在有病例发生的地点,对病例周围部分人群进行应急接种。

——过分强调“新闻性”。有的记者一味追求“新闻性”,于是断章取义,随意篡改、歪曲事实,造成报道失实。2007年,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春季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到来之际,给省会各媒体发了一篇有关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的科普稿件,文中介绍说,流行性出血热具有明显的春季流行高峰。结果被一家媒体发表在网上后,意思就篡改了,一篇普通的科普稿件变成了一则颇具“新闻性”的消息: “河北现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峰,卫生部门加强防治。”文章导语为:“记者从省疾控中心获悉,河北省出现明显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峰,发病以青壮年为主。”据了解,河北省并没有出现流行性出血热发病高峰,省疾控中心发稿的初衷只是提醒公众:春季容易发生流行性出血热,大家要注意预防。该媒体记者没有向相关部门采访调查,随便编造一则新闻事件,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

——追逐利益瞎吹嘘。有的采编人员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职业操守于不顾,成了某些药企、医疗机构的“托儿”,甚至成为有的药品、保健品的“推销员”。在这种情况下,其报道就更谈不上科学性了。在有的报刊上可以看到“某某神医不用开刀不用吃药,只用双手或者一根银针就可以让瘫痪多年的病人重新站起来”的报道,这不但在广告里出现,有的还出现在版面上,其后果是误导患者并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还有的报道“某某药在治疗乙肝上有新的突破,使乙肝病毒的转阴率达到了70%~90%”。实际上,国际公认的、最有效的药也只能使乙肝的转阴率达到40%左右。

以上几种现象,不仅影响医疗卫生报道的社会效果,也损害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提高医疗卫生报道的科学性呢?

一要学习医学知识,不说外行话。搞专业报道必须具有专业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专业内容,把握好专业报道的度,使专业术语通俗化,还不说外行话。医疗卫生报道的专业性很强,在美国,主流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都有专门的公共卫生新闻版,其编辑记者大多具有医学博士学位。在韩国,采访医药卫生的记者需要有医科的教育背景,他们中多数人甚至还持有医生执照,他们对新闻信息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的把握能力很强,避免了误导读者。在我国,媒体对负责医疗卫生报道的采编人员虽然没有专业上的硬性要求,但是医疗卫生报道的特殊性,要求采编人员必须掌握医疗卫生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卫生行业的规律、原则,这样在报道中才不会说外行话、犯低级性错误,也才能确保广大读者获得科学、正确的医学保健知识。做到这一点,从事医疗卫生报道的采编人员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通过向书本学,向专家学,把每次采访都当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在报道医疗卫生方面成为专业型采编人员。

二要端正工作态度,把握准确性。医疗卫生报道不同于一般性新闻报道,它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而采编医疗卫生方面的稿件时,应端正工作态度,发扬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每一个新闻事件都要认真采访与核实,对自己搞不明白的问题要不耻下问,不要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更不要随便猜测,妄下结论;要多向专家和相关部门请教和求证,力求新闻报道真实、准确、可靠。为避免报道出错,发稿前最好与被采访的专家或部门进行沟通,把差错消灭在文章发表前。

三要强化职业操守,不当鼓吹手。如果说没有能力准确把握医疗卫生报道的科学性,那不过是业务素质的缺陷;但是如果为了经济利益,或受某些因素的驱使,去扮演“鼓吹手”的角色,向社会提供虚假、伪科学的信息,那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丧失。所以,从事医疗卫生报道的编辑记者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牢牢地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置,绝不能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为了个人或单位的利益,违背科学,不负责任地夸大宣传,失去报道的科学性。

[1]王玉芬.医学科技新闻写作的三个结合.青年记者,2009-7月下.

[2]广州卫生局声明:有关种痘预防麻疹报道失实.搜狐网,2008-7-4.

[3]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谈医疗卫生报道.中国记者,2007-1-22.

猜你喜欢

种痘麻疹科学性
广州普种牛痘的城市记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天花助康熙当上皇帝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北方城市对天花的预防
——以保定市为例
起源时间与传说流变:种痘术早期发展史二题
Trouble in Disneyland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