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认识汽车维修业术语名词的新观念—— 用新理念来提升汽车维修业术语名词的理解
2010-08-15张辉林
张辉林
(淳安县公路运输管理所,浙江 淳安 311700)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壮大,车辆在不断增加,维修行业在有序发展。强化汽车驾驶、维修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职能,提高实际操作质量,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满足道路运输业发展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应以提高业务素质技能为基本理念,适应新时期国民经济和道路运输发展的需求。预防和减少车辆运行故障,确保车辆运行安全,确保汽车技术状况良好,充分提高汽车的使用效率。针对当今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大量应用及汽车维修技术进步的新形势,以确保车辆安全和环保性能为目的,对涉及到车辆安全、排放的主要检测诊断和维护作业提出了基本要求。注重以汽车维修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是汽车维修行业对在用车辆进行修理与维护的要求。笔者根据自我的认识和查阅相关的资料,对汽车故障的分类与基本现象、维修业的基础术语、汽车维修与检测制度、车辆维护的类别、车辆维护技术质量要求、车辆修理作业范畴进行基本的技术性论说。能使广大车主、驾驶人、汽车维修技术人员、汽车检测操作员和管理人员充分认识车辆修理与维护相关内容和特点,加深认识汽车维修业术语的新观念。
1 机动车辆机械故障的分类
1.1 特大机械故障
危及行驶安全,导致人身伤亡,引起主要机械总成报废,造成直接重大经济损失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转向节断裂,造成方向失控;制动失效,发生碰撞或倾翻等。
1.2 严重机械故障
影响行驶安全,导致主要机械总成、零部件损坏或性能明显下降,且不能用随车工具和易损备件在短时间(约30 min)内修复。如变速器的齿轮或轴承损坏、离合器压盘碎裂等。
1.3 一般机械故障
造成停驶或性能下降,但一般不会导致主要总成、零部件损坏,并可用随车工具和易损备件或价值很低的零件在短时间(约30 m in)内修复。如电器附属件或机械管路出现裂纹、机油滤清器密封垫破损等。
1.4 轻微机械故障
一般不会导致停驶或性能下降,不需要更换零件,用随车工具在短时间(约5 m in)内能轻易排除。如风扇皮带松弛、制动气管接头漏气等。
2 汽车故障的基本现象
2.1 汽车裂痕损伤基本现象
2.1.1 机械断裂
零部件在外力作用下,产生裂纹与裂痕,以至断开的现象。如轴承、杆类、支架、皮带等零件的断裂。
2.1.2 零件碎裂
零配件因外力超过了强度极限而被破坏,变成多个不规则形状的碎块现象。
2.1.3 部件开裂
钣金件及其咬合或焊接部位,由于强度不足而产生可见缝隙,对于橡胶件称破裂。
2.1.4 机件裂纹
在壳体件或支承件的表面,产生影响零件强度的细微可见的纹路。
2.1.5 零件龟裂
零件表面产生网状裂纹扩展的现象。如离合器、制动器衬片表面的龟裂。
2.2 汽车各种泄漏现象
2.2.1 漏油
由于密封装置失效、紧固件松动或零部件损坏等原因,引起燃油、润滑油、动力用油等泄露的现象。如果有少量液体渗透,零件表面出现油迹、液痕,但还不致下滴,就叫渗漏。
2.2.2 漏气
由于密封件失效、紧固件松动或零配件损坏等引起气体泄露,可听见明显的气流声,或有“手感”,用肥皂液检查出现连续气泡。如果仅是轻微漏气,听不见气流声,或没有“手感”,用肥皂液检查只有断续气泡的出现,就叫漏气。
2.2.3 漏水
由于密封不良或零件损坏,引起水泄露的现象,如仅引起少量渗透,出现水迹,就叫渗水。
2.2.4 窜油窜气
由于加工、装配缺陷或零件损坏,发动机气缸与活塞之间产生泄气、泄油(向上)的现象。
2.3 车辆气油路产生阻塞现象
2.3.1 堵塞
因管路中有异物阻挡,致液体或气体不能流动或流动不畅的现象。
2.3.2 阻滞
当滤清元件因有脏物附着,导致液体或气体流通不畅的现象。
2.3.3 气阻
因高温使汽油、制动液或传动油在管路内气化,造成发动机供油系、汽车制动系或液压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
2.4 机械的各种变形现象
2.4.1 塑形变形
零配件在超过弹性极限后,没有发生断裂而产生永久变形,即使除去外力,也不能恢复到变形状态的现象,如大梁弯曲等。
2.4.2 扭曲变形
杆形零件断面由于扭转而产生翘曲变形的现象,如连杆扭曲。
2.4.3 机件压痕
零件的表面在接触压力下产生有规律的凹陷或波纹,如传动十字轴表面与滚针接触处被压陷。
2.5 零部件表面损伤的现象
2.5.1 零部件磨损
主要指汽车零部件工作表面的物质,由于相对运动不断损耗的现象。当磨损量在设计允许或技术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为正常磨损。如果磨损增加到导致配合副(如活塞与气缸壁、曲轴与轴承及主传动大小锥齿轮齿面间)不能保持技术标准规定的工作能力时,称为极限磨损。
2.5.2 零部件拉伤
由于过热或摩擦副之间夹有硬质杂质,当两个机件相对运动时,在摩擦表面滑动方向形成划痕的现象叫拉伤。当形成宽而深的划痕时称刮伤,如果仅仅形成细小划痕为擦伤。
2.5.3 零部件剥落
金属或涂层以薄片状从表面脱落或分离的现象。如齿面、轴承表面发生剥脱。
2.5.4 零部件咬粘
两摩擦表面因粘附和材料转移发生损坏,进而导致相对运动中止的现象。如所谓“沾轴瓦”、“拉缸”等现象。
2.5.5 零部件锈蚀
由于水、酸、杂质等原因致使零部件表面产生锈斑及腐蚀的现象。
3 维修业的基础术语
3.1 车辆走合期
新车或大修竣工车辆在运行初期,为改善零配件摩擦表面几何形态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过程。按照技术质量要求,一般车辆走合期里程应不少于1 000 km~1 500 km,并减载限速、禁止拖带挂车,驾驶人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认真做好日常维护、检查及调整工作事项。
3.2 车辆的磨合
指汽车总成或机构组装后,为改善零配件摩擦表面几何形态和表面层物理机械性能的过程。如采取外部动力驱动总成或机构称为冷磨合,而发动机通过自行运转的磨合叫热磨合。
3.3 安全检视
主要指用所学的车辆保养与维修知识,平时凭感官或使用简易的检查工具,对汽车、总成、零部件技术状况所实施的日常检查。
3.4 技术检验
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对车辆总成、零配件技术状况所实施的检查。如测量气缸压力、缸孔尺寸、轴颈尺寸、制动力台架试验等。
3.5 汽车技术状况参数
评价汽车。如最高车速、牵引力、燃料消耗量、制动距离、污染物排放量等。
3.6 汽车诊断
指在不解体(或仅拆卸个别小零件)的条件下,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查明故障部位及原因的检查。
3.7 汽车检测
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的检查。
3.8 机件过热
针对汽车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某一总成超过了正常工作温度的现象。如发动机冷却液沸腾、传动系发响发烫等。如果由于高温造成零件表面产生局部熔化称为烧蚀(如活塞顶、轴承轴瓦、断电器触点表面的烧蚀);由于过热造成零部件损坏(如导线、线圈、电子元件等)则为烧坏。
3.9 塑胶部件老化
非金属零件随着使用时间延长,丧失原有性能的现象。如橡胶油封丧失弹性、塑料零件的脆裂。
3.1 0 油脂变质
润滑油、润滑脂或非金属件由于内部或外部原因,改变原使用性能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现象。如机油稀释、润湿脂皂化等。
3.1 1 机械异响
发动机动转或车辆行驶中,各总成或机构发出不正常异响声的现象。如发动机活塞与气缸、曲轴轴颈与轴承间隙过大形成敲击,变速器、主传动因齿轮啮合不良所形成的严重噪声等。
3.1 2 机件摩擦
由于设计、制造或装配原因,运动件与运动件、运动件与固定件之间发生碰撞或摩擦的现象。如踏板与驾驶室底板相刮擦、转向拉杆与车轮相碰擦等。
3.1 3 间隔不当
组合件配合间隙或触点间隙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现象。
3.1 4 行程不当
操纵件或运动件所能达到的极限位置之间的距离不符合技术要求的现象。如离合器踏板过低导致分离不彻底。
3.1 5 压力不当
油压或气压不符合技术条件规定值的现象。如机油压力、压缩空气压力过高或过低。
3.1 6 功能失效
由于某一局部突然损坏致使整车、总成或零部件的某些功能完全丧失的现象。如离合器打滑,变速器跳档或乱档等。
3.1 7 性能衰退
汽车、发动机运行一定时间后,性能下降到低于规定指标的现象。如动力不足、油耗过高、排放污染度超限等。
4 汽车维修与检测制度
4.1 定期检测
定期检测是科学技术进步与技术管理相结合的产物。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检测诊断设备),定期地确定车辆的技术状况。它包含两重含义:①对所有从事运输的车辆视其类型、新旧程度、使用条件和使用强度等,在车辆行驶规定里程或时间后,及时进行综合性能检测,评定运输车辆技术状况,并通过对维修车辆定期检查,以达到监管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目的,同时也可监督车辆维修竣工质量;②结合汽车二级维护定期进行诊断检测,便于确定维护附加作业项目,以掌握汽车技术状况变化规律,确定是否需要在常规维护的同时附加修理作业项目及附加哪些修理项目,从而实现视情修理的目的。
4.2 强制维护
强制维护是坚持以计划、预防为和对设备进行维护。之所以将过去的“定期保养”改为“强制维护”,只是为了进一步强调维护的重要性,防止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对运输设备进行破坏性使用的错误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强制维护制度取消了过去对汽车主要总成大拆大卸的三级保养,采用国际上普遍使用的不解体状态检测下的维护工艺,通过维护前的诊断检测,进行汽车清洁、补给、润滑、紧固、调整及必要的修理,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
4.3 视情修理
按照技术标准规定的要求,对汽车技术状况进行诊断或检测后,决定修理内容和实施时间的修理。视情修理是随着现代汽车高科技特征和汽车检测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它即不是过去仅以行驶里程为确定的修理方式,更不是只凭车辆驾驶人(使用者)或承修方的意见随意确定修理时间和修理项目。根据车辆诊断检测后的技术评定,按不同作业范围和作业深度进行修理。“视情修理”体现了以下基本实质:①改定性判断为定量判断,确定修理作业的方式由以车辆行驶里程为基础,改变为以车辆实际技术状况为基础;②使用高科技检测手段,送修车辆的检测诊断和技术评定,是实现车辆视情修理的重要保证;③体现了技术经济原则,避免了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也防止了提前修理造成的浪费,充分体现了车辆维修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5 车辆维护类别
5.1 日常维护
由驾驶员每日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负责执行的车辆维护作业。以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为主。
5.2 一级维护
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对经过较长里程(时间)运行后的车辆进行安全性能方面的检视、维护。
5.3 二级维护
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以检查、调整转向节、转向摇臂、制动蹄片、悬架等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后容易磨损或变形的安全部件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同时在维护前应当进行诊断检测,作出技术评定后,附加必要的修理作业项目,与常规二级维护作业合并进行,以保证车辆安全性能、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达到良好状态。
6 车辆维护技术质量要求
6.1 不解体维护
汽车维护作业中,除主要总成发生故障必须解体时,不得对车辆进行解体作业。
6.2 按期强制维护
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必须按照规定的维护间隔周期定期维护,并接受道路运政管理机构的监督检查。
6.3 维护前诊断检测
汽车二级维护前,应当使用仪器、设备进行诊断检测,对车辆作出技术评定后,确定是否需要附加修理作业项目及附加哪些修理项目,结合二级维护基本作业项目一并进行。
6.4 执行技术标准
汽车二级维护作业项目及工艺要求,由国家或交通主管部门根椐车辆结构性能、故障规律、使用条件、配件质量及经济效果等综合考虑规定,汽车维修企业必须遵照执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不得随意减项、漏项。
6.5 竣工送检制度
汽车二级维护竣工检测,是汽车二级维护作业的工艺规定之一,二级维护作业结束后,必须由维修企业质检员随车到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送检,取得二级维护竣工质量检测报告单。
6.6 竣工出厂合格证
汽车二级维护竣工并经质检员依据检测报告及检视、路视结论,对符合出厂技术条件的车辆签发竣工出厂合格证。
6.7 质量保证期
在行业规定的竣工出厂质量保证期内,因维修质量造成的车辆故障或损坏,承修厂应及时返修,由于维修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车辆异常损坏或机件事故,由承修厂负责。
6.8 维护技术档案
汽车二级维护技术档案是汽车维修技术档案的一部分,汽车维修企业对承接的二级维护车辆必须建立档案,将车辆进厂检验及技术评定表、维护过程及竣工检验单、二级维护合同书及有关责任协议书、竣工检测报告单、竣工出厂合格证(存档联)等纳入档案备查。
7 车辆修理作业的范畴
7.1 车辆大修
车辆大修是新车或经过大修后的车辆,在行驶一定里程(或时间)后,经过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用修理或更换车辆任何零部件的方法,恢复车辆的完好技术状况,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车辆寿命的恢复性修理。
7.2 总成大修
总成大修是车辆的总成经过一定使用里程(或时间)后,用修理或更换总成任何零部件(包括基础件)的方法,恢复其完好技术状况和寿命的恢复性修理。
7.3 车辆小修
车辆不修是用修理或更换个别零件的方法,保证或恢复车辆工作能力的运行性修理,主要是消除车辆在运行过程或维护作业过程中发生或发现的故障或隐患。
7.4 零件修理
零件修理是对因磨损、变形、损伤等而不能继续使用的零件进行修理。
通过对汽车的机械故障的分类、汽车故障的基本现象、维修业的基础术语、汽车维修与检测制度、车辆维护的类别、车辆维护技术质量要求、车辆修理作业范畴的论述,加深认识汽车维修业术语名词的新观念,能使驾驶、修理从业人员进一步了解与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对汽车在运行与维修中,所产生的各种故障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加以排除解决。确保车辆的技术性能完好,从而提高汽车维修质量,减少运行故障,保证车辆运行安全,促进汽车维修行业规范有序、平稳、和谐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