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包模式”对科技传播的革新

2010-08-15张玉凤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科技传播 2010年4期
关键词:受众科技信息

张玉凤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科技传播对更好地普及新科技知识、提高受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各领域都不断有新成果、新技术涌现,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中的新科技、新发明在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既给科技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其具有了更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建立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网络媒体,它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和飞跃,而且代表着一场媒介革命和新型传播力量的崛起。网络媒体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互动性强、速度快等传统传播媒介无法比拟的优点,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和载体,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渠道。然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众包模式”在引入新闻实践领域之后将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呢?它将会给科技新闻的传播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1 概念的界定

1.1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指科技知识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在不同个体间实现共享的过程。它承担着把科技知识从其生产者、拥有者输送到社会以便其他人学习和应用的任务。广义地说,自从人类早期有了科技文化,科技传播便产生了,并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可以说,一部科技传播史同时也是一部科学技术发展史。狭义地说,有意识的系统的科技传播历史是从17世纪开始的。1655年出现了专门的科学杂志,这标志着科技传播学的诞生。1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虽然当时科学教育还未实现功能独立,但科学知识成为与伦理知识、法律知识相并列的一类知识。因此,传授科学知识的教育的诞生,可视为科技传播产生的一种标志。当时,除了科技教育,还有文献传播和科学杂志,而后者的出现也标志着科技传播开始走向独立。伴随着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知识累积速度加快,科技工作者的数量也不断增多,传统的科技传播方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于是,一些科技系统内部的专业交流有了新发展,而科技期刊则成为其主要媒体。同时,科技教育也逐渐成为大学教育的主体,科学普及得到了发展。后来,声像传媒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科技传播方式更快捷、生动、具体。

而今,在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多种角度全面演绎着科技传播,使人们感到科技就在身边。

1.2 众包

“众包”(crowdsourcing)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连线》杂志的记者杰夫•豪(Jeff Howe)在 2006年6月提出的。杰夫•豪对“众包”的定义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众包的任务通常由个人来承担,但如果涉及到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任务,也有可能以依靠开源的个体生产的形式出现。”只是,这种任务的酬劳多半是无偿或者很少的。在绝大多数案例中,众包都是业余人士或者志愿者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创造内容、解决问题、甚至从事以前一般公司才做的研发工作。

众包模式,颇有中国俗话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意味。不过,把这两句话置于互联网的新环境中,产生的力量将是难以估量的。互联网在生产力上的两个先进之处,映射为众包的两个基本特征:网络的有机互联映射为平台资源共享;节点的多元灵活映射为个体的多元化创新。即以网络之同,求个体之异,因此,众包模式强调的是在网络的每个节点上,发挥草根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价值中国网CEO林永青认为,众包模式是网络社会的社会生产,“这不只是一场互联网的变革,而是整个商业的变革;这也不只是一场商业的变革,而是整个社会的变革。”

2 科技传播的特性及其面临的难题

2.1 科技传播的特性

科技传播作为一种传播科技信息和知识的活动,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而科技信息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价值转移性和价值增值性,它来自于科学活动和科技实践,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其信息价值既可以转移到其他很多方面,同时还可以升值。它可以使非资源性物质转化为资源性物质,使用信息的人越多,信息越能增值。当然,用户要求不同,价值也有所不同,因此,要使信息增值,必须根据用户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科技传播作为连接科技与社会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飞速发展,科技传播必须借助各种工具和技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即时互动传播,传播的范围和速度也因此不受空间和时间、距离的限制。

在科技传播中,科学具有知识、技术和文化三种形态,它最初表现为知识形态,之后随着其向物质方向的转化成为科学技术,而向精神方向转化则成为科学文化,如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价值等。因此,科技传播包括科技共同体内部的交流,更重要的是面向社会大众的传播,即科学普及。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让人们对科技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而大众传媒中的科技新闻就成为大众首选的求知渠道。科技新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知识性。科学传播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让公众理解科学,而非只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识。在其传播过程中,要促使公众理解现代科学技术多方面的社会功能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影响。

2.2 我国科技传播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难题

我国的科技传播现状可以说是成绩与问题并存。新时期以来,许多媒体开始重视科技传播工作,也在普及科学知识和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第一,部分媒体只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科技传播,对其投入的人财物力较少,使之处于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尴尬境地。因为媒体一旦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往往就会出现将经济效益欠佳的传播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版面、栏目,放在次要位置。

第二,对于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新兴传媒利用不够充分,如手机媒体、楼宇液晶屏媒体、户外LED媒体等,而这些新兴媒体恰恰在普及程度、与受众的接触机会和接触时间上拥有传统媒介难以取代的优势。但是,目前这些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上内容少、形式单一、更新频率不高、传播效果欠佳。

第三,传统媒介从事科技传播的阵地不足,报道数量过少,难以满足社会和受众的需求。

第四,传播形式单一,多是抽象介绍科学知识和信息,很少结合典型案例,没有顾及形象性、趣味性和可读性,难以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3 “众包模式”对科技传播的影响——变其传播模式

1948年,传播学先驱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发表《传播在人类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文中他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a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其中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那么,在众包模式下,科技传播的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第一,科技新闻的传播者与受众方面。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和引发者。传播者对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经过收集、筛选、加工,再向受众传达。受众,又称信宿或者受者,是大众传播的接受者,也是大众传播内容的使用者。在现代传播系统中,受众往往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双向互动,受传者和传播者可以发生角色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信息时是传播者,在接收信息时又成为受传者。特别是在互联网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动的“参与者”(Communicator的原意),而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受众”。

众包大都是业余人士或者志愿者利用他们的空闲时间创造内容、解决问题,即“由非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内容,消费者兼为内容创造者”。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众包模式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条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每个人都需要满足一些心理、社会或者情感上的需求。“过去几代人消费媒体的热情,现在变成了创造媒体的热情”。2随着互联网用户的急剧上升,网络资源日益丰盛,网络力量日益强大。在众多的网民中,不乏各具特色的人才,为科技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和主题。

第二,科技新闻的传播内容方面。在本文第二部分已经提到,当前科技新闻的传播面临着传播内容方面的问题,如报道过于专业化、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形象性趣味性和可读性等等。

这是一个大众参与的时代,互联网创造了机会。众包模式植根于一个平等主义原则,即每个人都拥有对别人有价值的知识或才华。众包作为桥梁将“我”和“他人”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特质,每个“我”都站在众包的中心。自然创造了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存在于一大群人中,构成了多样化。学者和企业家们还发现,我们的差异之和是一种无限强大的力量。17世纪的哲学家蒙田说:“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意见完全相同。正如两根头发,两个谷粒都不尽相同。”他辩称,“我们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我们全然不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工作和消费的方式,人们把过去打保龄球或者玩桥牌的娱乐时间逐渐花在了制造信息上。因此,在众包模式下,科技新闻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集各类形式的信息于一身,使即使互动传播和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第三,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方面。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从广义上讲,是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从狭义上讲,是对受众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如对其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影响,是受众科技信息需求满足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体现。

科技信息的传播也是一个有规律的信息流动过程,因此,信息质量、传播质量和接受质量必然会影响传播效果。首先,需要采集、形成并向受众传播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而受众存在着科技信息的心理需求,如何将二者有效的结合,则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其次,在科技信息的传播过程中,需采用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方式,顾及其信息接受习惯;最后,受众是接受信息的主体,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不同,他们对科技信息的接受、理解和利用也不同。同样,受众的立场、兴趣和阅历的不同,他们在接受效果上也是不同的。

因此,要使科技传播效果的三个影响因子达到最佳结合状态,最关键的仍然是所提供的科技信息与受众的信息需求之间的切合度。克里斯•安德森在其《长尾理论》中曾这样说道:“参与生产的人就是最关心生产的人,他们最理解自己的需求。”而众包模式最明显的特点恰恰就是消费者生产,这种信息生产方式在科技信息传播中则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以鸟类学为例,在互联网出现前,观察鸟类只是个别热衷于此的专家做的事。然而,随着近年来网络社区的增长,观鸟越来越受大众欢迎,这些网站传授鸟类观察的基本知识并记录现存鸟类的数量。针对这种变化,康奈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克里斯•伍德说:“我们相信它将从根本上改善鸟类学领域的研究方式。在多种鸟类分布和迁徙模型方面,业余鸟类研究者的众多资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发现。”他还表示,从事鸟类领域专业研究的人太少了,在许多案例中,这些爱鸟人在收集数据方面比专业鸟类学家更厉害。在这种背景下,网站eBird应运而生。从2002年开始,eBird通过爱鸟者最基本的工具“清单”记录了众多的鸟类知识,资料被录入禽类知识网(Avian Knowledge Network),这是一个业余和专业鸟类研究者最常使用的鸟类观察资料库。为了给爱鸟人更好的服务,网站进行了重新设计:网友可以自己做一个网页,并拥有个人清单。“爱鸟人喜欢这样的东西,也乐于在上面和其他人互动交流,那我们就满足他们。”到了2008年5月,eBird收到超过115万份观察报告----几乎是2003年同期数量的十倍。3

由此可见,随着互联网对科技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受众也能参与到非凡的科学事业中来,甚至有些业余爱好者也开始帮助专家进行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众包模式已经影响到了那些看似最强烈抵制它的领域,如科学技术研究及其传播领域。

四、结语

在科技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是侧重“科技”还是“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应当由谁来承担,是科技界的人还是新闻界的人?传播内容是应写科技还是写新闻?受众定位于有科技需求的人还是新闻需求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从本质上讲,都是科技界与新闻界的沟通与平衡的问题。综上可知,众包为科技界和新闻界建立了一种沟通机制。在众包模式下,受众同时可以担当传播者的角色和任务,从而传播最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并进而满足更多有同类需求的受众。这种模式能最大范围地利用人力资源,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平台,不受地区、国别和民族等限制,只要有能力完成相关的任务,就可以成为科技信息的传播者。而且,消费者生产,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注:

1.谢凤娟.浅探科技传播的发展演变[J].科技风,2009,(5).

2.林永青,众包---网络社会的社会生产,书评,2009,5.

3.[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10-12).

[1][美]杰夫•豪.众包——大众力量缘何推动商业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陈均泉,殷登祥.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刘建明.科技新闻传播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喻国明.碎片化时代新闻传播的DIY表达[J].新华文摘,2006,(22).

[5]林坚.科技传播的特性及其社会文化指向[J].科普研究,2008,(13).

[6]陶贤都,于美娜.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现状与改进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1.

[7]程道才.网络时代科技传播的碎片化策略[J].当代传播,2009,(4).

[8]董艳华.新媒体语境下期刊的科技传播研究[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9(29):5.

[9]燕道成.用拉斯韦尔的5W模式解读科技传播[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

猜你喜欢

受众科技信息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订阅信息
科技在线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科技在线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