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宗教和谐问题

2010-08-15张耀影

党史文苑 2010年10期
关键词:信教

张耀影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3)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宗教和谐问题

张耀影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宗教界亦不例外。因此,加强对宗教工作的引导,努力促进各宗教的和谐,充分发挥广大信教人员的积极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宗教和谐的内涵出发,深刻阐述构建宗教和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若干促进宗教和谐的对策。

宗教 宗教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导

宗教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宗教是否和谐,宗教界的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深入研究宗教和谐发展问题,推动宗教和谐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克服其消极影响,引导宗教发挥积极作用,调动信教群众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和谐的内涵阐述

宗教和谐包含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是指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内部之间的和平共处;不同宗教信徒之间的和睦相处,宗教信徒与非信教群众之间的和谐共处;宗教信仰者内心世界的和谐;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其它领域之间的协调。

宗教和谐中最为基础的就是各宗教间的和谐,对于各宗教间的和谐状态,可借用澳洲净宗学院的净空老法师倡导的“世界上的各宗教如同一棵树,宗教是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种不同的宗教都是从这个根生发出来的枝叶,因而各种宗教是一体的”来理解。各宗教要减少排他性,增强其宽容性,要明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真道并行而不相悖”,以相互的融合互补来构建宗教间的和谐。

各宗教在努力发展自己的时候,不能以攻击或强迫、甚至牺牲其他宗教的代价来换取,这样做只能加剧宗教冲突,破坏各宗教间和谐共处的状况。当然宗教和谐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并且世界上任何宗教都或多或少存在排他性的负面因素,宗教间和谐必须超越“相安无事”的层次,愈要相互了解。各宗教之间要相互尊重,不要轻易说他人是 “异教徒”。宗教之间可以进行必要的沟通与对话,也可以通过义理辩证,互相吸纳融通,稳定和发展我国宗教多元共存、和睦相处的局面,达到彼此尊重与敬爱的境界。各教派的和敬即是要对彼此间的差异性、多样性进行认同,并在本宗教这个整体中得到整合。各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要约束本教派的信徒,不得对其他派别有任何不敬的行为,不得煽动和鼓动本派教徒,仇视或以暴力对付其他派别的人员。

宗教和谐中最重要的是宗教信仰者自身内心的和谐。内心世界的和谐是个体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和判断。心灵和谐是与心理焦虑、心灵空虚相对立的。一般情况下,宗教信仰者对的是超人间力量的承认,即对各种神灵的信奉。在神灵力量的感召和威慑下,信徒的信仰便具有一种神圣性,而伴随神圣性而来的就是心理上的严肃性、认真性、坚强性、忍耐性、自觉性等促使信徒积极向善的精神力量。同时,由于对具有超越性和永恒性的神灵力量的内心归服,信徒的思想内心宁静超然,行动上便会高度自觉化,宗教信徒总是能够严于律己,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因而宗教信仰者在这种自律的情况下,更易达至内心世界的和谐。减轻欲望,待人真诚,慈悲为怀,不仅会有利于减少与他人对立,也会养成平和心态,有益自己心灵的健康,所以要人们宽容、厚道。因此宗教信仰者只有在心灵深处树立起和谐的信念,健全其身心维护和平,才能有利于不同宗教之间、不同教派间的和谐,才能有利于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和谐,才有利于构建和谐宗教关系。

各宗教关系的和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宗教、不同教派的和谐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有利于信仰不同宗教及教派的群众的和谐共处;宗教信仰者自身内心世界的和谐才有利于信教群众以平和的心态来处理他们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从而有利于二者间的和谐;宗教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和谐,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处的局面。

二、宗教和谐的重大意义

宗教是一种与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体系,宗教的主体是亿万宗教信众及其构成的社会组织。他们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组织活动规范着自身,影响着社会。宗教是社会的局部,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制于社会整体,又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能否和谐运行产生着重要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宗教的和谐,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

1.宗教和谐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首先,宗教和谐所强调的宗教道德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利的道德支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归根结底都要靠人去实现,而人的行为则要受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支配。因此,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和谐社会的大厦是建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社会和谐首先有赖于个体的和谐发展。宗教和谐所强调的宗教道德理念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宗教和谐最主要的在于铸造人的心灵,对神的信仰也就使信徒通过将宗教道德戒律内化,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下,宗教和谐可以从积极方面唤起信徒的神圣情感,从被动方面增强信徒的自律、自责、自戒意识;从高层次上,宗教和谐倡导要求信徒为人正直、坚持正义、关心社会公共事业、为大众谋福利、反对唯利是图等,这种利他主义行为的实施,使个体主观上获得自我完善的满足感,这就能够在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同时,高扬社会道德,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必然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与融洽和谐的社会氛围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发挥作用。

其次,宗教和谐所倡导的自然观有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涵。在这方面,宗教教义和思想中有许多积极因素可以挖掘和发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宗教告诉人们,人是自然界中最珍贵的,自然界是为人类服务的,要观察摸索自然规律,合理地开发自然,不要暴殄天物,挥霍浪费,破坏安宁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多年来,广大道教徒以自己有限的力量,积极投身于宫观所在地的植树造林、保护生态、保护宫观文化古迹等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各宗教和谐的自然观,可以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爱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有利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2.宗教和谐有助于调动广大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最广泛的、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尽其职的和谐社会。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均是社会主义的主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目标对他们都具有巨大的鼓舞和吸引力。宗教和谐有利于促使各宗教内部、宗教之间、宗教与党、政府、其它群众团体组织之间、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教派的同一宗教信众之间的团结和谐。宗教和谐发展有助于各宗教信教群众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团结进步,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共处,共奔全面小康社会,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宗教和谐有利于调动宗教信众资源,发扬他们爱国爱教的传统。如佛教倡导“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倡导“做盐做光、荣神益人”;道教倡导“慈爱和同,济世渡人”;天主教倡导“爱国是天主的戒命”;伊斯兰教号召信徒“做一个吉庆、幸福、有价值的穆斯林”。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广大信教群众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宗教团体也积极参与抗灾济贫,慈善公益、文化交流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目前我国有1亿多信教群众,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经过爱国宗教团体的积极团结和引导,广大信教群众不仅以自己较高的爱国意识在政治上与整个民族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积极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家以做好公民、好信徒、好家长的身份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3.宗教和谐有助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宗教和谐与宗教对外的交流有利于和谐社会和平稳定外部环境的营造。通过宗教,可以化解国际间的冲突。当今世界,人类共居地球“一村”,共存、共发展与互相冲突乃至互相斗毁同时存在。宗教纷争能引发矛盾冲突,宗教和谐也可以化解矛盾冲突。因此,在谋求世界和平、民族国家和平和发展的实践过程中,要十分关注宗教的作用。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号召 “世界著名宗教和精神领袖联合起来呼吁和平”,就是为了促进新世纪的和平前景,发挥宗教作为和平使者和人类心灵抚慰者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促使宗教和谐,在独立自足自办的原则下,加强我国宗教与世界各国宗教的沟通、对话,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必能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宗教界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可以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加强合作,增加相互间的了解,分享各自的经验和能力,并互相帮助,从而实现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天下和平的目的。这对于宣传我国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反对战争,保卫世界和平以及促进科学文化的交流,都有积极作用。宗教发挥自身寻求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光荣传统,宗教和谐不仅能为自己国家的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三、促进宗教和谐的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宗教关系在总体上比较平稳,基本能适合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宗教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加强对宗教工作的引导、积极促进宗教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历史任务。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构建宗教和谐,首先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地观察和分析宗教问题而形成的基本观点。它是我们观察宗教现象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是教条,而是我们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有宗教赖以存在的条件,而且是长期的。50年代初,周恩就说过这样的话:“信仰宗教的人,不仅现在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有,就是将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是不是就完全没有了?现在还不能说那么死。”从当前我国的宗教状况看,我国宗教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时期,在宗教长期存在的这一特定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构建宗教和谐,以宗教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发展。

2.加强对宗教发展的积极引导。要构建宗教和谐就要不断地消除宗教中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宗教的消极作用也不可能自行消亡,因此构建宗教和谐的前提是加强党和国家的对宗教的引导,党和政府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处理宗教事务,而是要让宗教界自觉自愿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引导”应体现党和政府对宗教事务的帮助、服务、鼓励、交流、说服、推动与真诚、温情、关怀、宽容和包容。在这些原则、立场的指导下,在各个方面坚持:在经济上,引导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投身于建设先进文化,为发展文化事业作出贡献;在政治上引导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信仰上,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坚持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在道德上,引导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发扬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发挥积极作用;在活动中,引导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在行为、礼仪上,引导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改革适应社会主义的宗教制度、教条,利用教义规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对外交往中,引导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坚持自由办教原则,积极正确地开展对外友好交往,抵制境敌对势力的渗透。在处理宗教问题方面,党和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宗教界积极促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宗教在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振奋精神,投入力量,积极宣传自己的和谐理念提供构建和谐的实践方法,并在与自己相关的领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3.强化宗教平等与宗教间的对话与合作。首先,宗教间的平等和宽容是宗教和谐的基础。各宗教是平等的,各个宗教必然包含和表达并揭示真理。所有宗教都植根于对神灵的信仰,但每一宗教都以其自己的方式,以适合自己信徒的方式表达这一信仰。每一宗教都为自己的信徒提供信仰的真理,提供借以联系神灵的体系,提供道德准则和满足他们精神提升的需求。所有宗教在感召和启示方面都是神圣的,每个宗教都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因为它们为人类的精神进步提供了食粮。宗教宽容意味着消化吸收其它宗教的好的东西,抛弃其它宗教以及我们自己宗教的不好的东西。宗教宽容意味着多样性的统一。宗教宽容并非意味着宗教调和。宗教宽容的目标不是无所不包的一统宗教,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其次,宗教和谐发展要加强宗教间的对话与交往。宗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对话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宗教和谐,为了达到人类和平共处,宗教对话可朝四个方向努力:一方面要解决人类共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如生态危机、毒品问题、犯罪问题等;其次要减少各宗教之间义理上的冲突与矛盾;更进一步探索宗教修持的正确方法,最后则获得终极价值的真理。通过对话,宗教之间不但能避免无谓的误解和争执,积极而言,更能共同努力、携手合作,为人类的福祉、心灵的提升和世界的和平带来广大的契机。

4.努力提升宗教相关人员的素质。要处理好各种宗教关系,使之和谐发展关键是靠与宗教相关的人们去努力,这就意味着必须提高信教群众,教职人员、宗教事务的管理者等一系列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宗教教育,开办宗教院校,提高广大信众的素质。其次,努力提升宗教教职人员素质,培养出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较高宗教学识与工作能力、良好身心素质的复合型教职人员,培养出能不断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员,而且要活到老培养到老,引导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再次,加大对政府宗教事务行政公职人员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理论水平和行政水平。宗教相关人员素质的大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各宗教自身建设,即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在这“五大建设”中,“信仰建设是核心,道风建设是根本,人才建设是关键,教制建设是基础,组织建设是保证”。这是我国当代各种宗教所面临的、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也是促进宗教和谐发展重中之重。

5.不断完善宗教法制建设。要保证宗教的和谐发展,维护宗教信仰者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块对宗教法制建设的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原则,以基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等为主要形式的宗教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谐。

但总的来说,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仍相对薄弱,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涉及许多方面,不仅仅是立法,还有普法和执法等方面;尤其是政府行政执法,还有许多方面要改进。在宗教方面的立法、依法管理问题上,通过宗教立法,把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化、条文化,用法律规范宗教行为、保护合法宗教、抵制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宗教犯罪,规范政府宗教部门的行政行为。这样,就可以建立起多层次、覆盖面较广、与国际人权立法相适应的宗教法律体系,使整个宗教工作纳入法治的轨道,从而真正成为宗教和谐发展的法律保障。最后,还要大力加强宗教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每个公民都了解国家有关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在信仰上互相尊重,在政治上团结合作,形成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龚学增.社会主义与宗教[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3]和谐世界从心开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4]王作安.构建和谐社会与宗教工作新理念[J].中国宗教,2005.9.

[5]黄超.探求宗教对话的东方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7.

[6]陈三弟关于建构和谐宗教的几个维度[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4.

[7]高师宁试论宗教的多元、对话与和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

张耀影(1980.5—),女,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讲师。

责任编辑 梅 宏

猜你喜欢

信教
党员不能信教与宗教信仰自由的关系
山西高校学生基督教信仰问题调查研究
——以山西大同大学为例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做好新形势下信教群众工作的对策思考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做好新形势下信教群众工作的对策
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泉州市为例
温州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该不该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