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0-08-15毛国涛
毛国涛
(南昌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6)
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即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这是大学教育工作的灵魂,是大学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应培养具有持续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人才的涵义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创新创业人才是指以学科教育为基座的,以通识基础深厚、综合素质高、专业适应性强为塔身的,以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塔尖的,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其内涵:
第一,基础层面的理论知识。即使一个人的理论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创业失败,其原因很复杂,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有着高深创业理论水平的人,其创业成功率是要比理论水平低下的人要高得多,这就充分说明了创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可以说是创业活动的基石。只有充分掌握了创业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将之付诸于实践,取得成功。
第二,操作层面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在社会上进行创业实践,以其最终的实际业绩或取得的社会评价反馈来确定的。实践能力因为涉及具体的操作,所以受到外部的影响很大,操作起来比理论知识的评价难度要高。
第三,核心层面的创新思维。创新是创业活动的启明星,在千变万化的创业活动中,往往会遇到死胡同,只有利用思维的创新,用崭新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才能带来新的启示,最终获得成功。我们认为可以利用一些比较成熟的心理学上的技术,如心理测试,研究出专门用于测量人的创新思维的测验。
第四,心理层面的创业能动性。创业能动性是指对创新创业有着强烈而持久的冲动,保持着长期的热情,即使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阻碍,也不会因此而放弃,能够坚持到最终成功的主观能动性。创业能动性有以下三种条件:(1)是否能够忍受孤独、挫折甚至失败仍不放弃自己的事业。(2)是否对创业成功具有强烈无比的自信。(3)是否保持有长期的冲动来开创你的事业并长期发展下去。
二、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前提。面临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施山江湖综合开发战略,促进江西新一轮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加快我省教育事业深化发展,培养整体素质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人才迫在眉睫。我们课题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综合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就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大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切入口。它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新定位,即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知识的继承者,而应该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平台培养出来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1.创新人格的培养。作为一个人内在特制的总和,人格包括了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培养创新人格,就要在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心理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升华。重在加强认知教育,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情感教育,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反应;加强意志教育,形成坚强拼搏,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自我教育,形成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能力。以科学精神为内涵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创新人格教育的主旋律,创造活动具有艰巨性、长期性、开拓性,需要创造者进行创造活动的原动力,要通过创业成才教育,使大学生以创造为荣,以苦为乐,勤奋学习,勇往直前。创新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外化与内化的统一,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知、情、意、行诸要素有机地形成合力,就能引导大学生形成创新人格,使大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得到优化和提高。
2.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可以说,创新性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力的核心。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大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提高其创造能力最快捷的方式,也是实践活动中运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发散性思维训练、直觉思维训练、形象思维训练等方法。
3.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解放学习和创新激情。所以大学生必须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多角度的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自主创业意识,内心深处必须有“干出一番事业”的强烈要求和念头,确立崭新的多元的创业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变“外求”为“内求”,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立志走上求新、求异、求发展、求开拓的创业之路。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其实质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实现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
4.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与创造活动的本质特征相一致的,是指提供首创性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高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其次,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再次,改革教育方式。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
创业能力是指人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它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动机两个方面。创业技能主要是指创业者的素质,包括思想和心理素质、创新素质、战略和决断素质,经营和管理素质等。从个人参与创业的角度来看创业动机有两种:一是机会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职业生涯中的一种理想选择;二是生存型,创业者把创业作为其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必须依靠创业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谋求出路。在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一样,都需要后天的教育。在大学阶段,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呢?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重在引发创新理论及传授创新技法,培养创新品格;创业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 “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实践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1.及时调整办学指导思想,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就业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等教育以 “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奉行的是一种就业教育,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局限于研究型、应用型,整个社会和家庭也缺乏对孩子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读书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到好工作。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新创业教育。改变传统单一的 “传授知识——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围绕 “创”字来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造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保障。高校需要培养一支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的创业类课程教师队伍,采取了组织培训、挂职锻炼、专题考察等多项措施帮助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战指导能力,这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要学会批判继承,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智力觉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首先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中,围绕创业主题,开设相关课程,如“管理学”“工商法学”“风险管理”“创业管理”等作为全校性公选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和营销类知识,为他们今后自主创业奠定宽厚的理论基础。自2005年开始,我们学院组织各专业本着“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突特色”的原则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05级开始增设全院性的包括创业教育内容在内的选修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2008级开始,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把《大学生KAB创业设计指导》作为全院的公选课,讲授学时17课时,实验学时17课时,探索构建“1+N”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并创设了就业创业教研室,主要开展创业教育教学以及研究工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要求我们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倡导参与式教学;以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为导向等。同时大力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摒弃只凭一张考卷来考察学生的做法,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定。
4.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传授学生具体的创业技能。在第二课堂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中。实践出真知,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搭建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是创新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条件。创办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是我国高校最典型的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寻找一个创业的支点,支撑起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把握创业的活动。通过建立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可以有效利用高校和科技园区的政策优势、科研优势、产业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优良环境。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另外,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活动机制还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各高校应该积极建立学生科研产业化机制,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参与学生科研项目的培育和转化。
总之,高校必须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市场意识。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整合办学思想和办学体系,建立一支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把学生导向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倡导参与式教学,改革考试方法,形成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群体。这是培养国家所用、社会所需人才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郁震、高伟、陈颖辉.高校PBL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青年科技.2008年 01期.
[3]李飞.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5年5月.
[4]张宏烈、顾晓华.“三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7期.
[5]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助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OL].资料来源:投资创业网,http://www.28182.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