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
2010-08-15魏晓燕
魏晓燕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人为本,既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科学发展的目的所在,同时又是我们的发展力量和发展目的的体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重物”的发展一直是历史的主题。当我们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时,必须有清醒的头脑,那就是坚持一种什么样的发展观,这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最重要的命题。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把发展的所有目标归位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一、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在批判吸收黑格尔的“人被看成是非对象性的、唯灵论的存在物”时,指出了黑格尔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从而荒唐地把人的实际存在、人的自然、人的眼耳等器官、人的力量,都看作只不过是自我意识所具有的一种性质,是完全错误的,从而提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也是马克思理论的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于在幻想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军状态下的人,而是处于一定条件下活动着的”。而“现实的个人”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从而也是社会历史的人。它是人和自然、个体和社会、现实和历史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从此,马克思把研究的视角转入到“现实中的人”。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是全部劳动的结果,在分析劳动的过程中,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不是没有解放生产力,而是没有解放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和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中他也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限制和阻碍。“在我们这个时代,每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迹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渡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得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得。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华为愚化的物质力量。”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对人异化的严重后果。针对这种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马克思提出了他对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最终的目标:消除异化,实现无产阶级甚至整个人类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也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求样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二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是相对自然关系而言的,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悦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三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素质、品格、气质、性格、爱好、兴趣、特长、情感等的总和。马克思指出,个性的重新发展就是“一切天赋得到吹捧发展”。四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及其匮乏,人的需要只能在一个极其低下的层次上得到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尽力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伴随着生产力合乎社会关系而不断发展的,是科学马克思主义运动的中级目的,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又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互为前提,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越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也就越多,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体现
马克思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异化问题。他指出,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不但没有成为劳动者所依靠的生存条件,反而成为了一种统治者的社会力量。“工人生产的财产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是异化劳动,指出要摧毁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进行共产主义运动,把劳动者从异化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摒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的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存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从而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并明确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解决“劳动者的异化”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领导中国人民在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进入社会主义的。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物质财富极度贫乏,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入研究世界发展形势,总结社会主义阵营成败得失的经验,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近三十年的建设的基础上,科学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从本质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也进一步明确了“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位置”。这些论述鲜明地把“发展是硬道理”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揭示了只有通过发展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论。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为实现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指明了新式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们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们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性质的根本体现
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任务和职责,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自己的利益。无论是战争年代浴血奋斗推翻三座大山,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情况下,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民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1]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高放等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