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0-08-15李妮
李妮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观,就是要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
首先,重视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和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教育的最大理想是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所谓机会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动和过程中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其次,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使之能够在复杂多元、快速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进行知识选择和创新。
第三,坚持尊重学生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和独特个性,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应该是能够体现多样性、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能为每个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相适应的学习和成才的机会。
二、“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动因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实际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高等教育指南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工作目标,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根本任务是育人,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时,素质教育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标。
当前严峻的德育工作形式,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近年来,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从国际形式上看,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巨大冲击:从国内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大学生面临着政治信仰、从高等教育自身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校德育工作在目标、任务、途径等方面必然做出不同于“精英教育”的深刻变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适应新的变化,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性。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重大考验。
三、用以人为本的思想去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1.转念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而采取居高临下、空洞冗长的说教式、灌输式思想教育的方法。要在贴近学生实际、深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找准教育引导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表现性为:是否有利于在大学生身上引起预期的变化,形成预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它应具有发展性、时代性。具体地说,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基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和关键,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二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文化多元化条件下,民族精神对于不断强大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四是把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旨在把社会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思考问题。”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是一种感染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1]
3.采用学生易接受的、人格化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师应该在教授法的运用中,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一些论题,采用专题讨论(如专题辩论、调查报告演讲、实事要问评述、经典书籍评述等)、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争当擂主)、角色体验(心理表达、情景模拟、小品表演、漫画欣赏)、多媒体(集图、文、声并茂为一体的课件、影视作品)、网络(网上专题论坛、网上心理咨询、网上活动——等等方法和手段[2],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在世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贴近实际”的教育,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正确认识,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了国情,以此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4.发挥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是,如何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道德鉴别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们在高度重视网上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网上与网下的联动,把网上新的活动模式与传统的面对面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3]首先,要重视和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建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其次,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自觉树立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第三,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能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创造条件,增加网上正面声音,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对象、途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根据新情况、新要求,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去开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真正为学生所接受,真正取得实效。
[1]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岩辞.网络时代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攀枝花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