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谚语翻译原则及文化比较

2010-08-15刘博颖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英汉谚语上帝

刘博颖

(哈尔滨铁道国际旅行社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1.英语谚语翻译的原则

要想忠实地翻译谚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谚语中包含着形象的比喻和明显的民族特征,怎样去保留这些特征而又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翻译谚语的时候应该做到“Faithfulness(忠实)”。“忠实”就是指翻译的等值性,即译文正确表达原文中的信息。奈达和泰伯解释说:“忠实乃动态对等之结果”,“忠实的译文可使接受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读原文的体验摹本相同的反应。”法国学者阿尔比在其《翻译的忠实概念》中则提出了一种“三忠于”忠实观,即忠实于作者的“欲言”,忠实于译文读者,忠实于目标语语言的表达手段。对于谚语的翻译而言,“三忠于”应为忠实于原文的“欲言”,忠实于原文的表现形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但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都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中的全部表现形式、形象和内容再现于译文是很难做到的。

2.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

2.1 生存环境的差异

2.1.1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关。英国是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所以,人们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国由于靠近大海,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因此,与海洋、船相关的谚语非常多,例如:

A smooth sea never made a skillful mariner.(平静的大海练不出好的水手。)

It is hard sailingwhere there is nowind.(无风难使帆。)

Livingwithout an aimis like sailingwithout a compass.(生活没有目的就像航海没有罗盘。)

There’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 out ofit.(有了大海,还怕没鱼。)

然而,在我国的谚语中很少有形容海洋和船的。我国的农民与英国的渔民、船夫等一样也根据自身的不同经验,创造了带有各自行业特点的不同谚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是以农业为题材的。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七十二行,庄稼人头一行。

仰面求天,不如扑面求土。

2.1.2 地域不同,各地自然景观各有其特点,具体反映到语言上,在用自然景观或物体来做比喻时,语言间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竹子(bamboo),中国人用来形容坚强、高风亮节的性格,并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而英国是蘑菇比较多,所以英语用“just like 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多)来表达“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这个意思。

2.1.3 有些谚语由于内容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的影响,相同的内容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east wind(东风)和west wind(西风),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虽所指词语意义相同,但内涵却完全不同。例如: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指“春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了中华大地,使万物复苏。如宋朝诗人朱熹诗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2 风俗习惯的差异

2.2.1 中国谚语“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用来描写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或想法的不同认识。这种表达在中国人的眼里是非常生动的,因为在中国“萝卜”和“青菜”是两种非常普遍的蔬菜。它们应用在谚语中时代表人们的不同口味或想法。然而,在英国人眼中,这两种物体并不能表达这种意思。当他们要表达这种意思的时候,他们用的是另外两个不同的物体“苹果”和“洋葱”。他们用“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some like apples and some like onions.”(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喜欢苹果,有人喜欢洋葱)。在英国“苹果”和“洋葱”才是最普遍的食物,对它们的不同选择代表着人们不同的口味和选择。

2.2.2 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它威力无比,变化无穷。如“正月十五把龙蒸,保得一年好收成。”“二月二,龙抬头,妖魔鬼怪犯了愁。”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两句谚语,它们都体现了人们相信龙有保佑人和庄稼的威力。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被称为“龙的传人”,有关龙的谚语大多含有褒义。而龙在外国语言中,赞扬龙的词语非常之少,且含有贬义。如“dragon”指凶暴的人,严厉的人,凶恶严格的监护人,凶恶的老妇人(尤指很少给在其看管下姑娘自由的老妇人)等。以dragon组成的谚语也多含贬义。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

2.2.3 在英汉谚语差异里,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的态度上。在汉文化里,狗是一种卑微的动物,人们对狗都抱着一种非常鄙视厌恶的心理。尽管近些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养宠物狗越来越盛行,狗的地位也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里。如:

狗眼看人低。

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看成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常表褒义。如:

Alive dogis better than a dead lion.(死狮不如活狗。)

Everydoghas his day.(狗有得意日,人有得意时。)

You are a 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Love me,love mydog.(爱我,爱我的狗。)

2.3 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直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国人和英语国家人民信奉基督教。

讲英语的民族是一个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民族。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相关的谚语如:

God is where he was.(上帝无所不在。)

God helps those who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与佛、儒、道教不同,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他们认为上帝是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的缔造者和主宰。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人可成神的佛、儒、道教主张人的等级森严;而把上帝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的基督教却主张人人平等。《新得.罗马书》说:“上帝使他们跟他有合宜关系是基于他们信耶酥基督。上帝这样对待所有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别都没有:因为每一个人都犯罪,亏欠了上帝的荣耀。”也就是说,除上帝外,人际关系是平等。相关的谚语有:

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杰克与他的主人一样好。)

Sixofone and halfa dozen ofthe other.(一个是六,一个是半打。)

Six feet ofearth make all men equal.(六英尺长的土地使所有人一律平等。)

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r.(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2.4 历史背景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历史,其间发生的一些重大的或是有特定的历史、社会意义的事件。一旦进入语言体系中并被赋予固定的意思,广为流传开来后便成为谚语的素材,因而谚语是具有独特民族渊源和历史积淀的。中国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皇帝独裁了一朝又一朝,当官的历来说了算,受恐吓受欺压的只能是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更深受歧视,所以在语言中出现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鲸吞鱼,鱼吞虾。

官大奴也大。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女子无才便是德。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相对来讲,英国的封建历史较为短暂,君、臣、民的关系不像古代中国的“三纲五常”那样绝对清晰,根深蒂固。相反,英语国家受资本主义和宗教信仰中的自由、平等思维的影响,人们追求的是平等的人际关系,在英语中反映平等关系的谚语我们在宗教信仰差异中已举过例子。在这种平等观念之下,英语国家的人当然会藐视皇权。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谚语历史久远,或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宗教典籍,或来源于文学作品,汇集了大众的智慧,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其语言中有各自的反映,谚语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和道德观念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陈雯.英语谚语文化内涵探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陈丽英.英汉谚语的语用意义对比及翻译[J].龙岩师专学报,2003年05期

猜你喜欢

英汉谚语上帝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120秒的“上帝”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