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

2010-08-15吴汉玲蒋叠峰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理工科德育政治

吴汉玲 蒋叠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工程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正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便捷的学习渠道,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难以对网络世界里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导致部分学生因为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它不仅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给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解决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1.人文文化的缺失、网络文化的多元性给理工科大学生思政教育理念的主导性带来新的挑战。中学已经进行的文理分班教育,社会广泛流传的重理轻文观念的误导,使不少人理工科大学生把自然科学理解为一种纯粹的技能学习,直接导致他们的知识结构中出现了人文价值模糊和政治观念缺乏的状况。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和德育教育的弱化,使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思想,精神追求贫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政治信仰迷惘、政治觉悟不高,理想信念迷茫等,由此导致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追求物质主义,价值观念畸形,甚至道德伦理观念扭曲等,不利于社会主义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在人文文化缺失的情况下,网络文化伴随网络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理工科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文化背景和年龄心理等方面的自身因素,使得他们成为各种文化观念最为敏感的群体,网络环境又使他们对信息的选择性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貌出现并诱导大学生在行为和意识上发生质的变化,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同时,随着有强烈自主意识90后大学生的到来,教育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地灌输和安排,被动地接受和消化,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学生自我判断是非的自主性、独立性加强,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冲突激烈,导致大学生容易出现价值理念缺失。

2.大学生性格特征、网络沟通的符号化给理工科大学生思政方法针对性带来新的要求。大多数理工科专业以男生居多,男生为主的理工科院校的交往方式倾向于单一性,理工科大学生因为其长期对形式逻辑思维的练习和线性思维的养成,性格总体上喜欢用探究性严密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这种思维方式有着不善长与人进行和谐的交流的特征,所以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缺乏与人沟通、交流和协调的能力。较多学生去网络中寻求自我成就感的平衡,然而,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交往方式,容易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感的冷漠和情感扭曲,甚至出现人格障碍。

其次,理工科大学生长期游走网络,与人正常交往的减少,容易带来人际关系交往的障碍,甚至责任感的缺失。大学生常依附于网络,必然会使人产生非社会化倾向,导致人们正常的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人际距离疏远等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中,一些热衷于虚拟交往的学生参加社交的机会大大减少,现实中的人际交往被疏远了。一些性格内向的“网虫”下网后变得更加失落,更不愿意与人交往。另外,在网络中权力与义务的不对等现象普遍存在,极大的影响了道德主体意识的形成。同时,网络是缺乏他律的环境,他律的虚弱,容易导致自律的丧失,出现各种“失范”行为,甚至造成人格的扭曲。这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生存状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性带来新的要求和挑战。

3.网络技术发展的创新性、现有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给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提升产生新阻碍。网络是创新的产物,网络时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是新的,挑战是新的,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识过程。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知方式不知不觉的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就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正如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所说:“网络虚拟性的危险在于,它以一种更具欺骗性的手段、方式和魅力抓住了你的注意力,并在你没有意识到时就排斥掉你其它的生命感受、情怀、痛苦和乐趣,它利用所有人类交流的欲望和行为,构筑起她扑朔迷离,常开不败的青春。”

教育主客体——教师与学生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对学校的德育目标进行重新的思考,疏通德育实效性提升的路径,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最迫切的目标,着力培养和形成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道德评判力以及道德自制力,使他们在光怪陆离的网络世界里健康遨游,免于成为“迷途的羔羊”。[1]

二、适应网络化要求,不断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思路与新的手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网络在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个优良环境,不断加强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树立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科学构建,是指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对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使之相互衔接、彼此渗透,以实现诸内容的有机整合及协同发展[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难以摆脱狭隘的实用工具化倾向,即思想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工具合理化价值”,而忽视思想教育的“目的合理化价值”——塑造完善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在传统德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般都是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有很多时候,受教育者碍于教育者的权威地位或者由于性格内向的原因,不能或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使得德育难以完全展开。而在网络环境下,德育主体的身份地位都是隐匿的,大家都是在不知道对方身份的前提下交流的,这就可以使德育主体不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的限制,敞开心扉自由交谈,即使最内向的学生也可以毫无顾虑的高谈阔论,人际心理距离缩到最短,德育主体间的交流更具有直接性、真实性和真诚性,大大加强了德育主体间的互动。[3]

2.有效运用网络德育教育资源,增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理工科大学生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但对网上信息的正确辨别、判断和选择能力不足,又十分依恋网络,针对以上特点,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建立网上德育教育阵地,实现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与网络教育阵地相统一。

积极发挥校园网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校园网、校内BBS、思政主题网站等几乎是所有高校大学生浏览最多、最受欢迎的校园网站。因此,加强校园网BBS舆论引导和思想辅导功能,是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中心环节。要对一些敏感的思想、观点进行疏导、分析和辅导,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对于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给予特殊关注,进行思想、行为引导,释疑解惑,既严格把好政治关,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在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的同时,加强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网上的德育信息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将抽象的、枯燥的、政治性强的德育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生动的、仿真的、富于科学性知识性的内容,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科技文化和竞赛活动。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和闲暇文化生活,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他们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自觉性,还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独特个性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学生在虚拟世界中感受拼搏、竞争的“真实”氛围,学会扬弃、理解、运用和合作,有利于培养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协作精神,不断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3.积极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网络对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两面性的,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一种润滑剂的角色,有助于缓解紧张心理,释放学习生活带来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迷恋网络,网络成瘾,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为此,高校要积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发展。如高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专业网站,及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网上网下的学习生活。同时,思政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管理干预,组织相关讲座,结合部分学生因沉迷于网络而退学事例进行教育,对低年级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对于高年级学生,抓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的带头引导作用。对“网络成瘾”学生,加强与家长定期联系和学习生活状况的监控,并进行心理干预,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及角色调适能力,并学会妥善处理网络和现实的各种关系。

4.努力实现工作方法论的提升,促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和谐运转。网络对理工科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首先,必须具备更高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必须不断调整,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善于对网络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特别是要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未来社会的教育目标应是培养产生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人,信息社会的教育便可称为信息能力的教育。”[4]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者,最后,还必须对学生心理特别是网络心理有深入的研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其运用于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去。利用博客、日志、班级QQ群等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如从BBS上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注意从网上搜集信息,掌握社会动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脉搏。同时教育者要注意工作方法,避免简单化、行政化、发号施令的式,提高工作水平,确保工作的实效、高效。

5.积极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牢牢把握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主动权。学生凭借网络就可以获取大量而广泛的信息,使有限的思想教育资源受到冲击,也必然导致原先教育者信息优势地位的弱化甚至丧失。所以,高校要积极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网络知识培训,使他们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修养与实践经验,又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只要坚持网上工作和网下工作相结合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思想政治引导工作,就牢牢把握了大学生网络政治教育主动权。

总之,信息网络无疑已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务必要顺应潮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研究德育工作中的新情况,探索新思路,解决新矛盾,寻找新载体,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1]王志坚,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浅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月).

[2]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l):29.

[3]王鲜萍.结合网络特点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2月).

[4][日]增田米二.信息社会给教育的影响[J].外国教育动态,1985,(4).

猜你喜欢

理工科德育政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不理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澳大利亚国防部发布理工科人才发展战略
“政治攀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