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孽海花》中晚清文人的思想形态

2010-08-15张舰戈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张舰戈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北京 100081)

十九世纪中后期,正当晚清王朝做着天国美梦的时候,英国的舰炮炸开了封闭的国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曾朴的《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思想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

1861年中国正面临着被瓜分的局面,圆明园被焚为瓦砾,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国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然而当时的读书仕子却醉心于状元及第光宗耀祖为头等大事,对国内外形式不闻不问,还置酒高歌,寻花问柳,浑浑噩噩。小说中名噪一时的雅聚园和含英社就是这些人士的缩影。

“状元之乡”的苏州玄妙观雅聚园内,座上饮茶阔论的是当时典型的读书士子的代表钱唐卿、陆莑如等。作为中国未来的官员,他们谈论的都是八股文、苏州状元、古史考证等,一点都没有涉及到正在经历动乱的国家,也没有一点救国为民的理想。

再看含英社,庚申之变,皇帝西逃后,和议新成。为安抚人心,举行顺天乡试。那时苏州一带正由太平军掌握,但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一生命,所以听到开考的消息之后,无论有多么艰难也要奋起一搏。于是在赴京的路上,金雯青就遇到了同考的钱唐卿、何钰斋、周公昉三人,一路相互扶持,定下金兰之约。到京后不仅对京城的骚动未闻,反而合了几个朋友,结了一个文社,叫“含英社”,专做制艺工夫,逐月按期会课,预备考试。当时正遇上文风凋敝,“哪晓得被几个优秀青年弄得大放光彩,震动京师。其文章四处传抄……成为一时风尚。”

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读书仕子“不谙世事”的心态,只是醉心于科举功名和高官厚禄。然而时代的风云毕竟促使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开始从八股中跳出来,开眼看世界。他们在学习经史百家之外,也开始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治年间的冯桂芬便是洋务思想的代表。

在描写完雅聚园内众人的谈论之后,叙及金雯青衣锦还乡后,冯桂芬便来拜访,并对状元郎讲了一番话,足以让人振聋发聩:“现在是五洲万国交通时代,从前多少词章考据的学问,是不尽可以用世的。……我看现在读书,最好能通外国语言文字,晓得他所以富强的缘故,一切声、光、化、电的学问,轮船、枪炮的制造,一件件都要学会它”。随后,金雯青又赴一品香接风洗尘,席间众人谈议风声,都是说着西国政治艺学,金雯青在旁默听,一片茫然,暗暗愧疚,想到: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哪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的学问,真是梦想没想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鼎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到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够有出息哩!由此意味深长的心里剖白,可见在当时许多较为开放的地区学西法、识洋务已经成为共识。

中法战争的失败和中日甲午之战,彻底打碎了洋务派的梦想,他们已经认识到洋务不能救亡图存,已脱离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于是政治改革逐渐被加以重视,维新思想空前地活跃起来。青年会、强学会开始登上小说中塑造的历史舞台,并积极开始活动。尤其是青年会活动最为积极,曾一度有传言说“青年会很是活动,只怕不日就要起事哩!”。而以强学会为代表的维新派也采用各种手段招揽人才,积极准备有所作为。青年会也是“不负众望”,在维新派公车上书后就发动了广州起义。

在洋务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多数人还不能摆脱科举旧槽,能跳出的只有少数人士而已,有些人只是凭空的谈论罢了。大多数文人仍然抱住科举这一入世途径牢牢不放,一旦功成之后,立刻陷入官场权利斗争中不能自拔。最为典型的是庄仑樵,学着一副古代清官的样子,专门揭发官僚们的种种劣迹,成为“清流六君子”之一。结果在马尾海之战中,他的笔杆子也没挡住敌人的枪林弹雨,最后被革职审查。

“金雯青倒是注意了新学、实学,”但他却也是整天抱着个《元史》补充考证,几乎不懂国事和世界趋势。但清朝却恰恰派了这样一个官员到外国去出访、学习。在国外,金雯青每天除了安排的觐见礼仪之外,就是进行《元史》的补正,然而其妾傅彩玉八面玲珑,倒与德国皇后成为朋友。就是这样一位整天研究舆地之学、国家疆界的状元郎,到最后却以重金买了一幅假地图,硬是将中国帕米尔高原八百里土地白白的让给了沙俄!但是命运弄人,也正是因为这幅“好处极多”的地图,让金雯青的宦场敌人庄小燕抓住了把柄,参了他一本,以致金雯青郁郁而终。

可见中法、中日战争的失败,根本就没有让更多的文人士大夫觉醒,走上救民强国地改革中去。仍然漂浮在你我争斗的官场之中,仍抱住自己的“金饭碗”而不辞劳苦地“打拼”。

《孽海花》作为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揭露政府的腐败,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讽刺达官名士,具有民族革命的爱国思想,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晚清文人的思想形态。

[1]曾朴.孽海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

[2]曾朴.孽海花资料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

[3]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11.

[4]黄江平.论孽海花对晚清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2).

[5]廖正.从历史背景看孽海花的思想倾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