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遵循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农村

2010-08-15熊春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农民科学农村

熊春阳

(黑龙江省宾县党校 宾县 150400)

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可以说,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科学发展观是对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将成为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总的指导思想。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矛盾增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农村稳定收入少,家庭负担过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土地流转的纠纷频发等,这说明,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化解农村矛盾,要构建和谐的新农村,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找新的解决途径,多管齐下,才能收到实效。

一、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因此,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要求。

首先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农村党组织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农村的政治核心。要农村党组织成为分工合理、配合默契的战斗堡垒,必须增强基层组织成员的“组织观念和大局意识”。同时,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也是农民致富的领头人。对其既要坚持政治坚定、办事公道、清正廉洁、乐于奉献的选人标准,也要注重能力,把能够驾驭全局、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善于带领广大农民致富作为选拔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条件,争取把懂科技、懂营销、能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干部选拔到党的组织中,实现农村发展效益最大化。其次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要更新用人观念,遵循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规律,拓宽干部来源,不断提高其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要以“党员活动中心”为载体,组织农村党员进行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政务村务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积极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通过党员关爱活动,使每一位党员在关爱他人中体味快乐,在被人关爱中体会幸福。再次要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方法和作风。要增强群众观念,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南,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二、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做到发展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主张以人为本。当前,农村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不等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相反,矛盾产生于与农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农村发展,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因素。

首先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开发集体资源,办好村办集体企业,同时利用各种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要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加农户的经营模式,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措施。没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三农”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是一个大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方针。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引导一些企业投资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无可置疑20多年的农村改革在经济的层面已取得很大成就,与此同时,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政治需求也随之增加。即在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还包括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改善。所以,在解决好农民生产经营中的农资供应、技术、信息、资金等问题之外,还要解决好与物质文化不相匹配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问题。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满足农民不断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

三、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健全农村各项制度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以要实现长期和谐的根本保证是制度规范化。

首先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具体来讲,就是做到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农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其次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针对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在规范化建设中,必须建立科学的操作流程。使村干部依靠流程来执行,老百姓依靠流程来监督。

四、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的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对实现和谐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结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应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为此,必需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农村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要防止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所带来的化学污染和其他污染,摒弃那种高消费、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浪费的发展模式,推行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进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靠,缓解对环境的压力。要通过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扬长避短,合理选择适合各地特点的优势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牧业、水产业和经济作物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结构,促进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环境承载力。

五、构建和谐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民国民待遇

解决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是农村社会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有赖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医疗保障、劳动保障、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应覆盖农村。要首先将农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如乡镇企业职工、私营个体劳动者、外出打工者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然后逐步扩大范围。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农民可放弃土地使用权,以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扩大公共支出来改善农村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等方面的软件服务,使不同地区的乡村基层的最低限度的基础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得到保障,为全面小康创造条件。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营造和谐的新农村必须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为己任,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只有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了农村经济,才能保持农村的长治久安,我们各级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农民科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