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抽样调查——以四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和两所省属师范大学为调查对象

2010-08-15汪津生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必修课基础课师范大学

汪津生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000)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服务的。课程内容和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依据。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相连,又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本文主要是针对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四所全国重点师范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两所省属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所做的调查。由于这几所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们希望通过调查材料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个比较概括的针对我国第一和第二类本科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认识。

一、被调查的六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介绍

1.陕西师范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五类,即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模块。共187学分。⑴通识模块。该模块又细分为三小类包括公共必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49个学分,占总学分的26.2%,主要课程为外语、计算机、政治、大学语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公共限定选修课共8学分,公共限定选修课共4学分。⑵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两小类。相关学科基础课共5学分,含高等数学和考古学两门课。本学科基础课39学分,占总学分的20.9%,主要开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和史学概论等课程,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课。⑶专业课程模块。共41学分,分为三小类。即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开设20门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开设12门,分为中国古代史系列、中国近现代史系列、世界史系列、其他系列等4个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开设53门。学校规定学生应从限定选修课中至少选修12个学分,要求每个系列都要选,并且要选修一个完整系列。至于任意选修课,学校要求学生至少修10个学分。⑷教师教育模块。共17学分,分为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类。必修课开设6门课程13个学分,限定选修开设两门课程4个学分且必须全选。⑸实践模块。共24学分。包括军事理论与训练、教育见习、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

2.西南大学。该校本科历史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六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自主创新学习。⑴通识教育课程。共57学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小类。必修课45学分,开设课程11门。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外语、政治、体育、计算机和就业指导等。选修课由学校统一开设,学生根据专业要求自主选择。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2学分,全部为必修课。课程主要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⑶专业发展课程。共111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小类。其中必修课21学分,开设课程6门,开课时间在第一至六学期。主要有中西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文选等。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八小类。包括专门史类10学分,5门课程;断代史类8学分,4门课程;晚清史类10学分,5门课程;世界史类20学分,10门课程;区域史类6学分,3门课程;博物馆类12学分,6门课程;民族学类8学分,4门课程;综合类16学分,8门课程。⑷教师教育课程。共34学分,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课12学分,5门课程。主要内容为:教育概论、心理学、中学历史教学论、教育技术应用、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等;选修课22学分,11门课程。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当代世界教育改革、教育美学、班主任工作等课程。⑸实践教学环节。共20学分,含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五项。⑹自主创新学习,不计入总学分。

3.华中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比较简洁,分为两大类。即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外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政治、教育学等课程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文选、历史科学概论、历史教育学等课程。可见,该校的专业必修课实际涵盖了外校通识类、专业基础类甚至实践教学类的课程,体现出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专业选修课大致开设有50门,涉及面比较广泛。

4.东北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五类。即,⑴普通教育课程类,开设有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和综合知识等,学校要求学生应修44个学分。⑵专业课程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系列课两小类。专业基础课共43学分,专业系列课共58学分。学校要求学生应修99学分。⑶教育理论和技能课,开设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实习和研究中等教育课程等,学生应修18学分。⑷专业实践,主要形式是文物考察。⑸副修课程,开设的主要是有关学科课,共20学分,但不计入总学分。

5.华南师范大学。同华中师范大学一样,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课程结构也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⑴必修课。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小类。①公共必修课。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其他公共课程;公共实践教学;教育理论与教师职业技能课程。②专业必修课。由三个部分组成,共69学分。分别是专业实践教学计16学分;学科基础平台计39学分;专业基础平台课群计14学分。⑵选修课。有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两种。①专业限选课。分为历史教学方向模块和历史研究方向模块,前一模块含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等10门课程,计28学分;后一模块主要是专题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等11门课程,计30学分。学校要求学生选中其中一模块,修满19学分即可。②任选课。任选课也分为两类,即专业任选课和公共任选课。专业任选课包括中国哲学史、欧洲哲学史、演讲学等六门课;公共任选课由学校统一安排。学校规定学生在任选课上必须取得16学分。

6.江西师范大学。该校历史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四个组成部分。⑴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共46学分。内含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两小类。前一类课程共36学分,后一类课程共10学分。⑵学科基础课程,共31学分。也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类开设8门课程,共25学分。选修类系指跨系跨专业选修6学分。⑶专业课程,共60学分。分为专业必修课程共40学分和专业选修课程任选20学分两类。⑷集中实践环节,共23学分,要求不少于25周。

二、课程设置的特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几所大学基本上都能立足自身实际,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显示出了亮点和自己的特色,下面分别叙述之。

1.西南大学。⑴在通识教育课程这块,比较重视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培养。为此,在第二和第三学期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I和程序设计Visual,两门课学分达8分之多,且课时达144个。相较其他被调查学校同类课程,无论是学分还是课时的分值都是相当高的。⑵在学科基础课程这块,基本开设的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也是他们的一个比较独特之处。⑶在专业发展课的必修课程安排上,他们非常重视史学理论、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安排的多是此类课程。看得出该校在这一块比较强调对学生方法论的教育,力争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在专业发展课程的8类选修课安排上,他们除了做到了“广”和“博”外,还兼顾了西南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表现为开设了一些区域史类课程,如川渝地方史、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等;还开设了民族学类课程,如西南少数民族史、藏族历史等五门课程;以及博物馆类课程等。⑷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安排上,该校非常注意贴合实际,注重对学生教师技能的培训。在必修、选修的16门课中,紧密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课程就占到了11门之多。⑸在实践教学这块,除了正常的教育实习、论文写作等以外,他们还专门在第六学期给学生安排了一个有1学分和18个学时的课堂教学能力训练课。该课正好放在教学实习的前一学期,对实习的开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陕西师范大学。⑴在通识模块这块,和西南大学一样,该校也非常重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别在第一、第二学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和V F程序设计,两门课学分达7个,课时达162个。⑵在学科基础模块的本学科基础课这块,除了一门史学概论外,安排的都是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表明该校对通史课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基础地位的认识。⑶在专业课程模块的必修课安排上,他们除开设了中西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文选、历史地理学等课程外,引人注目地开设了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⑷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特色是专和广的结合。必修课只安排了6门13学分,但选修课却达到了29门之多,学生从中选修4学分即可。

3.华中师范大学。⑴在历史系基地班的教学中,该校压缩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课时和学分,由原来的720课时40学分减至450课时25学分;增加了选修课程,并将选修课分成专门史和专题研究课两类。他们拓展了课程内涵,注重前沿和学术特色。开设了一批新课,如博导专题课、中国文化史、西方文化史、国学元典导读等;设置了一部分有助于提高专业素质的课程,如史学论文写作、史学信息介绍等。⑵历史系师范专业的教学上,该系强调加强基础,注重科研;拓宽领域,提高技能(师范技能);形成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强中外文化史、经济史、世界主要国家现代化史、国际关系史等课程的开设。

4.东北师范大学。⑴在课程体系方面,在基地班的教学中,打破了以往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压缩了专业基础课,增加了专业选修课;增开相应的文史哲、文理科交叉的概论课和技能课。经过系统调整,该系的课程体系已基本与“高素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⑵该校重视“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重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的教学。⑶还开设了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课程,如东北民族与边疆史、奉系军阀史、中俄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等专门史课程。

5.江西师范大学。他们在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下,既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又兼顾课程的现实性、地域性和实用性,力争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为此,在开设了本科生应掌握的一般专业必修课的同时,该校在专业选修课上动脑筋,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陶瓷史、万寿宫文化、江西地方史等课程供学生选修。考虑到中学历史课改的趋势,他们还为学生开设了西方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西文化比较、现代化问题研究、普通自然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等课程,应对课改提出的新要求。

6.华南师范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一样,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省属师范大学。该校历史系的课程设置也充分考虑了这个前提。在课程设置的特色方面,他们留给我们最大的印象是在第五学期开设的专业限选课。他们把专业限选课分成历史教学方向和历史研究方向两个模块,规定学生任选其中一个模块的所有课程。历史教学方向的课程主要为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设计,主要有经济学说史、中国文化史、广东地方史、客家学概论、西方政治思想史、领导科学、人生观通论、政府经济职能与宏观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历史研究方向的课程则以断代史、专门史等专题课为主,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深度,为学生毕业后进一步深造做好准备。

三、启示与借鉴

1.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这个特点主要体现在几所重点师范大学身上,在课程设置上他们努力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目的,并不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在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时,大多做到了优化基础课淡化专业课,纷纷压缩了通史课的学时和学分。优化基础课就是要使基础课同时满足就业市场需求、个人可持续发展、后续课程奠基、继续深造等多元目标。

2.加强选修课程的设置。进入21世纪,随着各学科的不断交叉、融合,边缘学科的不断涌现,在人才培养上人们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即单一的专业知识训练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开设恰当比例的选修课程是尊重学生个性与个人成材选择的重要表现。

3.课程设置除了应保证基础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还应突出地域性、民族性和实用性。被调查的六所高校根据课程设置的适应性原则,在公共类课程中都十分重视大学英语、计算机这两门实用性强的课程的教学,以应对对外交流和往来日益频繁及网络时代的现实要求。

总之,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课程设置的各种因素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因此课程就要随着社会进步、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冲击而发生变革,适应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前进,进行相应的调整、修改和再修订,跟上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步伐。通过对课程设置的经常考察和调试,为社会输送大批拥有良好知识结构、心智健全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必修课基础课师范大学
鲸宝宝的必修课
评注是法学生的必修课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让有效沟通成为医生的必修课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