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育
2010-08-15董树理
董树理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大学生道德素质是指在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通过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形成相对可以长期发挥作用的、稳定的、潜在的道德品质。准确把握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状况,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状况成因分析
大学生道德出现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无疑与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紧密相联,而他们的社会化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这环境从空间来说,主要指社会、学校和家庭。而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互联网络和正在形成的社区是极为重要的方面。从时间来说,主要指学习和闲暇。闲暇是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时间空间,尤其应引起重视。当然,除了从上述的时空结构中反思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原因外,从纵向来看,多年来道德失误的历史原因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功利性与盲目性。“对大学生成长的第一位影响来自家庭生活和教育,是在长辈们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道德素质才得以养成。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家长为了子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忽视对子女做人方面的教育。”[1]在学校中长期有一种错误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将道德知识的多少等同于道德素质的高低—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评价标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认为“经济收入、个人能力发挥、适合个人兴趣”是他们择业的前三位因素。
(二)社会教育的多重性、矛盾性。当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在个人道德生活领域中的道德标准也出现了多重性的倾向,这种多重性导致了人们道德行为的多重性。问题在于如何在道德标准多元化、多重性的今天,为广大阅历浅、思想单纯的大学生树立或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具有层次性特点的道德准则。由于目前存在道德批评的不系统性,道德蓝图的模糊性与道德力量的无权威化等问题,更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社会道德教育的多元、多重和矛盾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仍将存在。关键是将其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在实际工作中联手合作,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三)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和形式化。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我国的高等教育都被认为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决定因素。更何况德育课程一直被各类学校确定为重要课程。一般学校的德育的实施途径大致两条,一是教师的课堂讲授言传身带,一是校园的亚文化。对于教师的课堂讲授,长期以来尽管在学校“德、智、体”的教育结构中德育一直居于首位,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往往就成了知识性教育的一部分,成为应付考试、争取考分而设置的一门课程。应试教育引出的种种弊端反过来又严重地冲击着德育。这样,显示现代德育课程真正意义的理性认识和行为指导的功用就相当程度被消蚀了。以网络文化为特征的校园亚文化,成为影响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这种亚文化自然存在着开放性、交互性、多重性、虚拟性,容易造成道德教育的误区。
(四)道德教育错位、失范、低效的深层次原因。家庭教育的错位,社会教育的失范,学校教育的低效,仅仅是大学生道德素质下降的浅层原因。从历史的纵向看,这种现象的发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重视和教育可谓经久不衰,而且伦理和政治一体化。传统的伦理实质上是服从政治统治的。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由于中国伦理价值系统与政治系统过于一体化,所以当政治系统发生震荡时,传统的伦理道德也会发生严重的危机。
二、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文化价值导向教育。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青年肩负着建设和发展祖国的光荣任务。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而且包括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发展。由于文化价值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殊本质,是凝聚全民族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与国家主权密切联系,失去文化特质的国家将丧失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文化价值导向教育,首先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进行文化价值导向教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青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统一。失去自尊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民族。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把青年学生的强烈的自尊心引导到更高的层面,转化为自觉维护民族独立和统一的坚强的意志,坚持同一切分裂、颠覆祖国的言行做斗争。
(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市场经济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这就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得不关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观念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认同的观念。这种观念有利于调动商品生产者的积极性。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具有两重性。这种经济行为的双重性体现了经济利益的差别,正是由于这种差别,使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发生矛盾。另一方面,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发展,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发挥,又进一步巩固和壮大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由于公共利益高于私人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所以当这三者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当以私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为原则,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所以,重视、维护和发展人们的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应有之义。
(三)树立良好社会公共道德意识。“公共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在经济活动与一般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起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法律得以正常运作的一种有效的支持和补充。”[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普遍性,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在道德领域的共同进步,许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道德规范,是世界各国不同制度下市场经济体制共同倡导的美德。也是各国间相互交往的共同道下市场经济体制共同倡导的美德。也是各国间相互交往的共同道德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着力注意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和实践。
总之,在全社会共同关注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素质教育更是倍受关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1]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63.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3]刘月霞、蔡金续.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及其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