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目标的信息教育课程个性化设计
2010-08-15赵雪云
赵雪云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河北 石家庄 050016)
导言
目前,高校内与信息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是“信息检索与利用”或“文献检索与利用”,大部分由图书馆牵头进行组织实施,按照1992年原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程教学基本要求》,选派合适的师资,提供培训进修,编著或选用教材,在高校教务部门的具体协调下进行。
1.强化职业发展目标是信息教育的本意
高校作为终端人才培养的基地,应着力输送合格的社会财富创造者,并使之具备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择业竞争的实践看,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信息素质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录取新人的指标之一。在现代信息环境下,网络搜索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搜寻信息能力得到极致发挥,缺少的是职业角色为核心的行业信息的规范性搜集技术和融合贯通、表达交流、判断分析的软实力。
与信息素质教育有极高相关性的文献检索课课程是零碎的、非系统的,选修学生占全部学生比例很小,缺乏与职业目标对应的系统性内容,不同年级和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被动接受程式化教学步骤,限制了学生结合职业规划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开放性教学手段应用偏少,互动交流发挥的环节设计不够,教学效果的考核偏重于记忆,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存在相当的差距。这是信息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2.文献检索课课程改革目标
文献检索课课程改革应考虑以下内容:
首先,课程主旨意义应确立,信息素质是职业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在信息社会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环境中越来越成为职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信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加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使之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备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和得到适合的发展空间,将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信息素质作为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重要依据,并贯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评估中。改革创新的第二点是,以职业发展目标联系的文献检索课普及化和规模化,从教学管理的环节出发,改变目前选课规模小、课时有限的现状,大大提高接受信息教育课程授课人数的比例,积极搞好高校教学系统内的协调,加强教学师资的培养和选调,提高信息素质教育高校系统内的合作化程度。改革创新的第三点是,教学模式上逐步改变完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现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增加与学习者的互动,细化研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习目标学生的需求内容,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意愿增强个性化学习指导,达到实践意义上的教学模式转变。
3.文献检索课个性化教学模式概述
个性化信息教育课程是在汲取现有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优化点的基础上,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的个性化信息素质训练平台,着力于层次化、丰富化,将文本传授、技术传授逐步过渡为开放性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大大增强学生评价信息、利用信息和表达信息的内容设计,从而达到全面提升信息素质的教学目的,其特点是大比例的互动学习内容,符合其发展目标需求的全方位的信息能力训练,具体创新内容是给予学生实习内容的决策权;信息检索实习围绕个人选定的职业行业项目检索进行,减少模本练习比例;教师在其中发挥着积极引导的作用。教学形式在通行的教师授课、上机实习的形式上增加了演说与写作(综合型信息表达训练),座谈与交流(团队互动训练)。其模式流程为:教师为主导的统一的基础课程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有序参与的实习决策→教师为指导的个性化职业发展项目的检索训练→教师参与的团队互动论证交流训练→成绩考核。
3.1 学生有序参与实习决策
在统一的基础课教学进行之后,进入到模拟检索实习环节,教师在自定的试题库中选择抽取题目供学生检索练习,学生对照相应的检索工具做出答案,这个步骤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安排,但是仍存在着同质化过高,差异性不足的缺陷,对教学效果有负面的影响。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制定供学生参考选择的分类实习习题包,指导学生选择检索工具和检索方向,提出个性化实习方案总纲,评价并改进实习内容。
3.2 个性化职业项目检索
在制定了个性化实习方案之后,学生根据分类实习项目进入个性化职业项目检索步骤。所谓分类实习习题包,是教师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的检索习惯,结合目前职业岗位的新要求总结制定的项目检索习题,根据大学生求职上岗的重点方向可分为若干系列:行政管理系列、教师教育系列、工程师系列、学术研究系列、经济与服务系列、一般检索知识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若干细化重点,如果学生有特殊要求,并且有比较成熟的实习方案,教师也提供参考支持。项目检索的具体内容是指学生自我选择发展方向有关的信息检索训练,大的方向包括学科领域、行业或职位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前景、预测评估,小的检索技巧包括学科学术领域的信息、考试、考证、求职、创业、企业信息、产品信息、经济活动等一切相关职业发展信息的搜集技能。
3.3 团队互动论证模式
学生在接受了课堂讲授,实习方案选择,项目检索之后,利用检索工具的技能得到了强化。本阶段注重学生信息表达与信息交流能力的拓展与训练。此项内容是文献检索课创新点,其运作模式为,将项目检索方向一致的学生组成2~3人的团队,以答辩形式进行设问、交流,强化表达训练,每个的学生都有机会为自己的检索项目和个人相关信息讲演和答辩,团队之间也可进行信息交流综述,互相补充论证,充分展示个性化检索成果,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着力训练学生整合信息与表达信息的能力。
3.4 教学效果评估与考核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技术性较强,以实践应用为特点的术科。迄今为止,并没有通用的教材,考试考核方法也各行其是,考核指标可细分为:积极饱满的学习热情,到课率指标;基础课部分结课及格指标;认真投入的实习态度,实习提纲设计指标;灵活广泛地利用检索工具,项目检索内容指标;团队参与积极性高,合作程度整体表现指标;信息交流和表达流畅、自然,个体表现指标等。
4.文献检索课课程教法改革优化点分析
在课程目标的框架内,课程内容丰富了,教学模式有所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概括,优化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提升了课程层次。迄今为止,大部分高校将文献检索课列为选修课,课时以30学时为多,但课程也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客观地说,如果学生愿意,自学也是可以完成的,我们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这个问题,在未来的虚拟数字时代,立体化的信息空间环境,信息素质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任何职业岗位对全面的可持续受益的信息素质的要求都是及其强化的。因此,文献检索课课程进入更高层级的课程序列,成为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使全体学生终身受益。
第二,提高了学生选课积极性。改革完成后的文献检索课,改变了单纯教给学生一些学完就忘记的具体的数据库名称和书本内容,以全方位的训练方式体现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求职就业以及学历深造方面的适用,更照顾到学生长远发展利益,持续发展的信息能力得到了培养,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好处,自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选课的多了,正面评价上升,良性影响力的扩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1]李建国.在河北省高等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研究会第四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发言 [J]河北科技图苑2007.(5):51-52
[2]杨光武.项目课程法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81-84
[3]张会珍,胡连海.高校在培博士生信息素质调查评估系统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