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探讨

2010-08-15计颖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考核

计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之一。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紧迫任务,也是高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与其他课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政策性、时效性、理论性、现实性非常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其成为学生喜欢并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实现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成为高校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中宣部、教育部都做出过明确规定,各层次各科类高校都要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纳入学籍管理。然而,一些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如,有的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公共必修课;有的高校即使将其列入公共必修课,但实质上并未按公共必修课进行建设,组织机构、课程建设、师资构成与培训等方面管理失范[1],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考核等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所需的场所、设备、经费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的效果和质量。

2.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各高校一般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师资队伍主要由辅导员、机关党政干部和部分专业课教师组成,能够连续开设该课程的教师不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日常事务的繁杂、一些兼职教师教学准备不足,再加上专业水平有限,理论讲不深、讲不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加之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不重视,在考核评价上,对任课老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实行统一尺度,教师的积极性受挫,导致不少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维持状态。

3.教学形式单一。由于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一般采取大课堂教学,每个教学班约百人,很难开展课堂讨论等互动式教学,因此基本停留在教师讲解这一模式上;一些高校开展多媒体教学,仅限于单纯的放录像、看光碟,没有将书面知识与视频资料等有效组合;外出参观、交流等实践教学的机会更几乎为零。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无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认知能力,影响了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4.教学内容缺乏深度。一些高校在编写教案过程中,对网络或报纸中的新闻资料不作加工、总结和提炼,不能将国际国内形势、国家政策、时事热点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分析,使教案成为新闻报道的简单复制品。教师在授课中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关注社会热点,不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对热点问题的认识不深刻,只看现象而不能准确认识本质,不能树立观察形势和理解政策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

5.考核评价缺乏科学标准。据调查,多数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论文。因此不少学生认为,听不听“形势与政策”课都无所谓,学期末抄抄报纸或从电脑里剪辑一篇就可应付考核。于是,“形势与政策”课变成了“形式课”,上课不听讲、缺勤成了经常现象。就老师来说,面对上交的学生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因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使部分学生积极性受挫。这种缺乏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降低了该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规范组织管理

1.明确学科定位与规范教学管理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是介于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国际国内形势、时事热点,解决学生认识领域的问题。各高校要在明确“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定位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特定的教学目标及课程特征,将其纳入相应的课程建设体系。同时,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正规安排课程,加强教研室建设,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切实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课程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树立大德育观念,将“形势与政策”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领域。以教学为主要方式,以学生工作和政治思想宣传为辅助载体,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各级团组织等多部门联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为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促进“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可以成立由校党委分管书记任组长,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及各系(部、院)党总支负责人为成员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领导组,负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及任课教师资格的认定等,形成高效有力、协调有序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二)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专题研讨、案例教学、课堂辩论、课堂提问等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如笔者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两会”期间,“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都会安排两节课的“大学生看‘两会’”主题研讨。学生围绕自身所感兴趣的“两会”热点话题,走上讲台发表5~10分钟的感想。这种把“时间和讲台交给学生”的做法,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形势与政策”课应积极开辟实践教学新途径,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实践基地,将该课程与学生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该校把“形势与政策”课同“五个一”活动相结合,即要求学生参加一次动员会、听一场辅导报告、参加一次专题讨论会、做一次专题发言、写一篇学习体会。学生在“五个一”活动中的表现是课程成绩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2]。

3.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要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和影视音像素材,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光盘、《复兴之路》、《大国崛起》等影像资料配合理论教学,增加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与形象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是现代媒介教学不仅仅是放录像,看电影而已,它也有多种组合的模式,如展现事实,呈现过程型;提供示范,逻辑分析型;创设情景,设疑思维型等[3],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高校还可以开设“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便于学生进行“菜单式”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三)精心安排内容,提升教学深度

1.时事政策与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现代社会已进入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较快,学生从报纸、电视、网络看到的信息较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往往出现学生考倒老师的现象。因此,课堂的内容不仅要新,还要有更强的理论深度,更深刻的透视力,以帮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全面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并在了解、识记的基础上,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这些现象,进而达到分析身边事件的目的。授课内容既要以政策、报道资料为基础,又要将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并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理论深度。编写的讲稿不仅应是一个简单的教案,更应是一篇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有观点、有实例、立意深的论文[3]。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听的必要。

2.社会热点与学生特点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课时较少,而一年内的新形势、新课题很多,所以在选题上既应顾及国内外热点问题,又要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热点。如,毕业生多关注当前的国内外局势对就业的影响,新生更多留意于当前局势及政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不仅要“站得高”,还要“离得近”,要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内外形势与个人前途的紧密联系,从而提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另外,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量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低年级,基础理论部分可以多一些;到了高年级,因为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独立分析形势的能力,可以适当减少基础理论的比例。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水平

1.多渠道组织与分专题培养相结合。“多渠道组织”,即选拔途径,壮大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遴选一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专职教师,面向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选拔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的兼职教师。同时,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教师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其他学科的教师以及校外专家补充“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力量。“分专题培养”即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将课程内容分成国际形势专题、国内形势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组成各专题的教师讲师团[4],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加强培训与提高待遇相结合。针对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以兼职为主的局面,高校要对兼职教师进行长、短期培训,经常开展校内外教学交流活动,组织参加学术报告,举办教学观摩活动,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为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和特点,高校对教师的课酬方面应给予适当倾斜,单列计算课时量,适当提高课酬,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奖勤与惩怠相结合。高校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资格认定,通过事先安排听课、随机听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检查评估,并以教学检查评估结果与学生评分为主要依据,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对兼职教师进行每学年一次的任课资格认定,并发给兼职教师聘任证书聘期一年。对在教学检查中发现有突出问题或学生反映存在严重问题经查证属实的教师要随时解聘;对表现好的任课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5]。

(五)完善考核标准,科学检验学习效果

1.认知考核与认同考核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最终教学目标是解决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因此,“形势政策”课不仅要考察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认知程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和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认同程度。在考核内容方面,高校要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如,有的高校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识记部分(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理解部分(主要指对国家政策和国内外形势的正确理解),应用部分(怎样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与当前所学的政策形势联系起来,与自己身边的生活变化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真正发挥该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2.终期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实践证明,仅凭学期末交论文或开卷考试的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毫不重视,考试前紧急突击,日常学习却敷衍了事,极大地影响了课堂质量,降低了“形势与政策”课在全校课程中的地位。笔者认为,目前,高校应尽快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开展过程考核,将过程考核结果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在总成绩中可占30%—40%。这就意味着,学生即使在终期考核中成绩优秀,如果日常表现差,同样可能拿不到学分。终期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压力与动力并存,“形势与政策”课才能从“形势”走向“实效”。

[1]周本贞,任祥,余冰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

[2]操菊华,邓新洲.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探索.煤炭高等教育,2009,(9).

[3]罗华丽.试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4]高平平.浅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程孝文.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点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家庭年终考核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