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现存石刻看福州风俗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摩崖石刻福州

陈 静

(福州市博物馆 福建 福州 350001)

福州多山,也多石头。唐代到现代福州保存的摩崖题刻、碑刻有1000多条,其中保存不少福州风俗,有的已经消失,有的还延续,这对我们研究福州风俗史提供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我不自量力,希图从现存的福州石刻中勾稽一些福州风俗的资料,个人见闻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希望抛砖引玉,逐渐完善。

一、一段石刻反映一段习俗史。鼓楼区闽王庙,原是唐闽王王审知故居,土墙壁内镶嵌一块花岗石质的石碑,竖刻隶书四字“乞土胜地”。据民国《闽侯县志》卷二十二“风俗”记载:“《游宦纪闻》:‘三山之俗,立春前一日,出土牛于鼓山之前’倾城出观,云看牛,则一岁利市。’《闽小纪》:‘会城迎春,必于忠懿王庙前乞土,作土牛始成。’明曹学佺诗:‘马从太守分骖去,牛向前王乞土来。’是日,啖春蔬、春饼,宋蔡襄诗:‘春盘食菜思三九。’林迥诗:‘青韭供盘饼面圆。’”原来古代于立春前一日,地方官发动春耕,抬土牛游行,造土牛时必须到忠懿王庙(闽王庙)内取点土,据说只有这样,土牛方能制成,于是闽王庙内才有这块“乞土胜地”碑,这段习俗从宋一直流传至清。土牛迎到东门春牛亭,还搞一个祭祀仪式,这个春牛亭在晋安区第一中心小学前面,50年前还在,立有几块石碑,现拓为三八路。

二、修桥铺路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至今仍是善举,受人称赞。福州自宋代以后就有不少石刻记载此事,当然其中也有为了祈求父母延寿或冥福等。

福州马尾区闽安镇城隍顶(以下地名均省略“福州”二字)摩崖石刻有“众缘铺砌石路一条,时元祐二年(1087)仲□□十有六日,□□□□□右班殿直监闽安镇□□□。”[1](石刻内容引自黄荣春著《福州摩崖石刻》,页 362。下略书名,只注页码)

鼓山镇东山佛舍岭一石有两段摩崖石刻“大观戊子年(1108)募缘□题,及礼佛会收□二百余贯,铺砌古岭并□洋官路一条二千余丈,至宣和五年癸卯(1123)毕工,共成胜事,庶□不朽之功,利济荐亡之福。十一月初三日谨记。大乘化士僧海务、居惠、居讚。同化郑兴、陈□、郑□、高仅、张问、张满、郑才、陈生、林忻、王八妹、林三娘。”[2](页327)有超度之意。

鼓山镇牛山村后山摩崖石刻有“当境萧邻开石阶一条,使船海道,并父母乞保平安,各延景福。政和乙未岁(1115)十有一月日□。”[3](页327)此为父母延寿。

马尾区亭江镇盛美村状元帽摩崖石刻有“当山募缘砌阶六十丈,糜金三百缗,自院之外门至官道傍,时绍兴己未(1139)夏毕工,爰纪于石。”[4](页363)

马尾区亭江镇东岐村观音岩阴刻一座宝塔内摩崖石刻有“僧义璋、妙宝募缘建会坪田亩,结基铺路计二百二十丈,庆元丁巳(1197)鸠工,开禧丁卯(1207)告毕,爰纪于石。”[5](页360和页 388)

马尾区君竹村登龙岭摩崖题刻有“林显与室吴四娘舍钱三十贯□□□修道路,愿延景福。时庆元五年(1199)正月日谨志。”[6](页367)此为自家延寿。

北峰宦溪镇捷坂村独屏盾山摩崖石刻有“孝义里林仙才与室许四娘舍铺路壹仟丈,陈达与室王三娘舍铺路壹佰丈,劝首林益之□□,庚申庆元伍年(1199)六月。”[7](页376)按庆元伍年干支为己未,此处有误。

鼓山更衣亭石壁摩崖石刻有“比丘善文绍定癸巳(1233)砌二十丈。”[8](页104)

北峰寿山镇芙蓉洞旁摩崖石刻有“当山赐紫僧师贤,谨抽囊资叁拾肆贯文,是舍铺岩前路贰佰丈,奉为四恩三有及自集祈平保安,愿延廷华。己未年四月。”[9](页377)此无年号,但为宋刻无疑。“四恩三有”为道家语。道家认为人们应报之恩有四种: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三有包括有情、有识、有缘,修道之人要做到。

马尾区亭江镇东岐村码头摩崖石刻有“瀛州大道。岐阳江福境信士黄天裕舍造崎头道、魁龙道□壹拾壹丈伍尺并宝塔壹座,求后嗣子昌盛,寿命延长,吉祥如意。□□□□□□仍舍须下石路一条壹佰丈。嘉靖肆拾伍年岁次丙寅(1566)蒲月吉旦立。乾隆岁在丁未(1787)桂月,黄道绣等继承祖志,捐资重修。”[10](页360)此为子孙延寿。又有“道光十七年(1837)蒲月谷旦,黄应容等重整魁龙道。”[11](页360)东岐村为黄姓聚居地,故为黄姓捐资。

于山北麓观巷登山石路边摩崖石刻有“于山:天君殿后门阶座至吕祖宫口止。民国甲戌年(1934),善长清河张重修,道纳郑至辉敬颂。”[12](页183)善长为信众的头目,姓张,清河是张姓的郡望。

鼓山白云洞摩崖石刻有“居士陈培锟捐洋五十元,倡修由寺到山路。叶良鉴廿元、郭则寿十元、郭辅衷十元、蒋质庄廿元、程慕贤卅元、陈□伊三十元,文经募五十元。”[13](页183)陈培锟(1877-1964),福州人。此为民国间的事。

鼓山灵源洞石阶边摩崖石刻有“到鼓山建路。胜堂。”[14](页210)当亦民国间刻的。

三、古人对有字的纸十分爱惜,因为木刻印刷十分不容易,造纸工艺复杂,印刷品很少,爱惜字纸,显得对知识的尊重。福州字纸炉有对联云“:字正千金惜,炉真万古传。”古时福州建有很多字纸炉,今已荡然无存。近年,有人在福州鼓山镇远洋村重建字纸炉。于山九仙观山门旁摩崖石刻有“奉劝:敬惜字纸,戒杀放生。”[15](页289)不乱杀动物,保护环境,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台江区淮安村边摩崖石刻有“放生”[16](页356)二大字。现在不少人还买龟、鸟、鱼等放生。

四、闽人喜建庙,今日仍然如此。马尾区闽安镇城隍顶有4段摩崖石刻,其中两段为宋刻,一段仅“龙门”二字,还有一段是“岁次乙丑腊春日重建斯庙,劝缘镇典□□。”[17](页362)此为宋刻,“腊春日”指立春在前年十二月里,即福州人常说的“年里春”,宋代“乙丑腊春日”只有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才有。

五、古时福州遇旱,往往玩祈雨的把戏,自宋至清,祈雨不绝。福州最有名的祈雨故事,要算妇婴保护神陈靖姑。“元和二年(807)天大旱,蓝潭(岩石)发火井没泉。靖姑脱胎去祈雨,真身避体下江中,头带法额手执剑,左手龙角腰缚裙。”后遭长坑鬼暗害,得道古田县临水宫。今仓山区龙潭角陈靖姑祈雨处香火不断,为旅游胜地。这个故事至今闽剧、评话盛演不衰。鼓山镇鳝溪摩崖石刻有“守刘瑾、倅张知古、令叶宗古、法椽雷尧,元丰六年癸亥(1083)季春十六日祈雨,至此灵渊。”[18](页 325)

鼓山绝顶峰摩崖石刻有“绍定壬辰(1232)夏六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遍走群祀,未效。大帅番阳李公以石鼓闽重镇,其下众水所汇,必然出云为风雨,乃命属吏南昌徐鹿卿致祷。丙申,诣寺斋宿。丁酉黎明,登屴崱,礼毕而雨。是夕大雨,戊戌又大雨,己亥雨止。槁者获,涸者流。刊而识之,侈神之休。”[19](页104)

鼓山灵源洞摩崖石刻有“福防分府欧阳示为晓谕事:照得鼓山喝水岩奉祀观音大士石像,每因乡民求雨争迎滋事,兹本分府增塑金像两尊,嗣后各乡求雨只许迎请金身,不得再迎石像,其各遵照,特示。”(页15“5)清代福州府在闽县东南设海防分府,鼓山为其辖地。”[20](页155)

六、福州人喜欢诅咒,至今不变。有名的要算清初的福州人、《古今图书集成》编者陈梦雷揭露李光地背信弃义、贪功卖友的《告都城隍文》(见陈梦雷《闲止草堂集钞》)。鼓山镇鳝溪摩崖石刻有:“切见古人因为此水不均,经官陈告,乃设石限为定。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间被洪水沙石填压,以致水利不均。今二境乡人黄兴宗、陈旼广等鸠集众人,将原限公同均分。今后毋得潜塞,如是故违之人,合家遭瘟疫之报。时永乐二十年(1422)六月日立。”[21](页325)这比陈梦雷要早200多年。

七、梵语“南无”含祈求、恭敬的意思,普遍的有“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亦称无量寿佛,据说,有功德的人死后会被阿弥陀佛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福。因此人们对阿弥陀佛等菩萨十分崇拜又很敬畏,无处不有阿弥陀佛,祈求保佑,此风至今不变。

福州自宋代以来这样标语式的石刻很多。鼓山灵源洞[22](页 210)、更衣亭东西侧[23](页213)、大罗汉台[24](页214)、半山亭[25](页221)、茶亭[26](页 221)、白云洞[27](页112)、龙脊[28](页223)、二天门[29](页224)都有摩崖石刻“南无阿弥陀佛”。均无年代。北峰岭头摩崖石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恶。林宠敬书。”[30](页380)林宠,字异卿,闽县(今福州市)人。明天启间秀才,擅写楷书。

仓山区怀安村石岊山摩崖石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康熙乙酉(1705)孟冬……永定净业弟子张天锦……”[31](页356)

鼓山更衣亭摩崖石刻有“阿弥陀佛牢记。衲合西敬。”[32](页21“2)阿弥陀佛。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之无差别。持名弟子德明敬奉,持名弟子法香书。”[33](页213)鼓山大罗台摩崖石刻有“无量寿”[34](页215)鼓山灵源洞摩崖石刻有“无量寿佛”[35](页115),鼓山更衣亭摩崖石刻有“南无无量寿佛”。[36](页214)

其次祈求观世音菩萨的也很多,鼓山二天门和北峰宦溪镇摩崖石刻都有“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37][38](页224、页382),鼓山更衣亭摩崖石刻“南无观世音菩萨”[39](页215)。

鼓山罗汉台摩崖石刻有“南无昊天护尘诸大菩萨。皇清康熙三十一年壬辰长夏,楚竟陵读易楼学人董汴敬书。”[40](页15“6)观世音菩萨、南无释迦牟尼佛、金刚不坏佛、宝光佛、龙尊王佛、精进军佛、精进喜佛、宝光佛、宝月光佛、现无愚佛、宝月佛、无垢佛、离垢佛、勇施佛、清净佛、清净施佛、娑留那佛、水天佛、坚德佛、旃檀功德佛、无量掬光佛、光德佛、无忧德佛、那罗延佛、功德华佛、莲华光游戏神通佛、财功德佛、德念佛、善名称功德佛、红炎帝幢王佛、善游步功德佛、斗战胜佛、善游步佛、周匝庄严功德佛、宝华游步佛、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普贤菩萨。”[41](页157)

八、古代中国妇人受人歧视,有诸多限制,甚至出现溺死女婴的现象,这在福州石刻中也有表现。乌石山望耕台摩崖石刻有“王石。女人不上。”[42](页44)虽无年代,但可推断为清代以前刻的,因为民国以后,妇女与男人已趋平等。近年,仓山区台屿村发现一块民俗石碑,现藏仓山区博物馆,碑用花岗石刻的,中间直书“奉。永禁溺女。”两边小字刻“光绪元年(1875)”和“杨崎保婴局公立”。“杨崎”也作“阳岐”,为严复的家乡。“永禁溺女”碑,各地都有,福州保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了。

九、古时福州村头巷尾屋前祠旁等多竖立一块“石敢当”石碑,据说可以辟邪。于山碑廊有一块我国最早的石敢当碑,“文革”期间发现于仓山区江边村。碑用花岗石刻的,横刻“石敢当”三字,直刻“奉佛弟子林进晖,时维绍兴载,命工砌路一条,求资考妣生天界。”“绍兴”为宋高宗赵构年号,前后32年(1131—1162)。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唐大历5年(770)“县令郑押字记”石铭说:“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不知何时,有人又加上“泰山”二字,作“泰山石敢当”,流传更广,清福州王廷俊《樵隐笔记》记载,石敢当为古时勇士名字,山东泰安人。泰安在泰山下面,故有此说。过去福州“泰山石敢当”碑很多,今日已罕见,鼓楼区西门高桥保存一块清代的“泰山石敢当”碑。近年,有人也新刻“泰山石敢当”石碑立在鼓楼区孝义巷内拐弯处。

十、乡规民约碑各地不一样,很有特色,文献记载少,民间不重视,毁弃的很多,保存下来的已不多了。闽侯县南屿镇际上村口古榕树下,竖有一块石碑,上横刻“奉宪”二字,下竖刻“福州府侯官县正堂周示:严禁乞丐、麻疯、军流(?)徒犯不许入乡□□。同治元年(1862)腊月吉日立。”(照片见《福州晚报》2006年2月20日25版)北峰寿山乡上坂村有一块清代石碑,原文抄件没有找到,一时无法补抄,原文大意说:近年发现有人将已死的乞丐尸体丢在别人门前,进行敲诈勒索,官方立碑严禁。际上村立碑,不许乞丐、麻疯等人入村,大概为了避免制造麻烦。

鼓楼区文儒坊墙上镶嵌一块石碑,为城市里巷的“公约”碑,碑也是花岗石刻制的,碑文说:“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材等物。光绪辛巳年(1881),文儒坊公约。”此碑主要预防火灾发生,其次避免影响交通,有碍观瞻。这里应刻提一下“不得私行……奉祀神佛”,原来福州各条坊巷口多在墙上开个公共的神龛,供奉神佛,可点香火,据说这能够让人敬畏,不敢随地大小便,歹人不敢作恶、侮辱妇女、偷窃抢夺等。这种设施,我们在鼓楼安民巷口、闽山巷口还可以看到。

有人违反了乡规民约怎么办呢?台江区城门镇谢坑村泰山庙戏台旁有两块花岗石质的捐钱碑,一块《同治陆年(1867)重修泰山庙》内刻有“泰山庙原为清净之所,岂容亵慢!如再敢安顿木胄楻(按即方形的大稻桶)、水车、烟屏以及什物等,定必拆毁徏除。庙内椅桌作物,不得私借。如敢私借,察出,罚戏全台,无违。特谕。”(亦见《福州晚报》2003年2月18日《城门发现罚戏碑——为罕见的福州民俗古文物》)泰山庙是公共场所,私人不能乱占用放东西,违反者定遭拆毁扔掉。泰山庙经常演出福州戏,同时全乡聚餐,椅桌是公物,个人无权借出,违反者要出钱请戏班,让全村人看一本戏。措施十分强硬。

鼓山镇远东村凤洋金将军庙内戏台东侧也有一块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罚戏碑。花岗石质的石碑上额大书《铺路碑》三字,碑文罗列了程、孙、徐、冯、陈、吴、李、倪、阮、柯等各姓的捐钱铺路的姓名和捐款数目,最后附刻一段文字:“一、公禁路边不得私创火堆、住集粪草,不遵规者,先罚后撤(拆),罚戏壹台。”此碑揭示了三种民俗:一、出钱铺路,做善事。二、乡规民约,注意防火,搞好环境卫生。三、违反乡规民约要罚戏壹台。

福州现存石刻保存很多历代民俗的信息,影响至今,十分宝贵,也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许多石刻还未被我们发现,藏在深山人未识。即使被我们发现了的石刻,不知什么时候又毁灭了,令我们深感痛心,比如,以前台江区中亭街观岐巷河边立有一块“禁倒垃圾”之类的石碑,随着城市建设,河也填了,碑也没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因此,纪录、发现、保护、研究石刻刻不容缓,这里当然不单单因为关系民俗,我们应该动手去做。

参考资料:

[1]~[42]黄荣春著《福州摩崖石刻》,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1999年.

猜你喜欢

摩崖石刻福州
中外石刻大不同
西狭颂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