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社会生态系统

2010-08-15王可为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

王可为 刘 盛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惠州 516057)

生态学创始于19世纪中期,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发展至今,有关概念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如社会生态学、政治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生态学研究法的好处在于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于一些较大的政治问题上。如果我们要对政治做出合理判断,必须把政治制度置于其周围环境之中,看出这些环境如何对政治选择施加限制,又如何给政治选择提供机会。”[1]9为此,我们从社会生态的视角来阐释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社会生态是由一个国家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习俗、风俗、传统、自然、社会成员的素质等所构成的特有的社会环境。每一个社会生态都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内需、社会特征及社会属性。”[2]329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作为一个政治事物,就是特定的社会生态的产物,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生态变量流转变迁的结果。反过来,它也可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生态环境施加影响。

一、经济生态环境

在社会生态环境中,经济生态环境具有基础地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作为一种政治事物必然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在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逐步通过商品和资本的输入,改变着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中国经济逐步演化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呈现出转型期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传统封建主义关系在经济上已经出现极大的危机并不断的衰落,但在社会经济成分中仍占有显著的优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发展起来,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但市场经济的原则并未得到广泛承认,而且,资本主义工业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随着新的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终于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破土而出,新的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群体形成并不断壮大,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前提和契机。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前后,上海有产业工人50万人;北京有产业工人2万人,还有其他工人10多万人;武汉有产业工人十几万人;长沙有产业工人2万人;山东的济南、青岛共有工人10万人;广州共有各类工人约30万人[3]15。这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产生和壮大构筑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使打倒资本主义的势力日增雄厚”[4]548。

二、政治生态环境

政治生态环境是与政治相关的事物运行和发展的动态环境,由政治、社会、地理等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也有着自身特定的政治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现实依据。政治生态环境通过内部的和外部的渗透力量来塑造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结构等特性。

(1)民国初政党政治的兴起。经过辛亥革命的洗礼,中国人思想上获得了一次空前的解放,各种思想、主义广泛流传,西方的民主政治被移植到中国,中国政治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各种政党组织如雨后春笋,其外在形式很有些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但“既入民国以来的政党,都是趁火打劫,植党营私,呼朋啸侣,招摇撞骗,傍大佬之粗腿,谋自己的饭碗,既无政党之精神,亦无团体的组织,指望由他们做出些改革事为人民谋福利,只和盼望日头由西边出来一样。”[5]79可是毫不讳言,民初政党的勃兴,“开近代中国政党制度之先河。它对于培养公民意识和政治意识,提高人们的政治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它为五四时期组建社团和政党高潮的出现,开了风气,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现代政党的产生和发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同时也为未来中国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走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6]33因此,“我们虽厌弃政党,究竟也要另有种团体以为替代,否则不能实行改革事业。”“这个团体……乃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7]79

(2)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辛亥革命后,旧的统治格局被打破,新的社会组织秩序尚未完全真正建立起来。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在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基础上确立,但从袁世凯到段祺瑞的历届北京政府统治时期,国家长期陷于分裂和纷争之中,人民遭受着痛苦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8]169黑暗的社会现实,引起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思考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与前途。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惟一无二的方法;舍此方法,试问政权不在手,怎样去改造社会?怎样去组织共产主义的生产和消费?”[9]116因此,他们“以为非组织与俄一致的(原理方法都一致)共产党,则民众运动劳动运动改造运动皆不会有力,不会彻底。”[10]113

(3)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的初夏,北京、上海和全国许多地方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在其开始,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当时运动中的右翼)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但发展到六三运动时,就不但是知识分子,而且有广大的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成了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了。”[11]700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积极参加了斗争,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适用性、战斗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推动青年向左走,构成一种爱好社会主义的风气,这是使共产小组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12]167五四运动前后涌现的社团,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建过程中也起到积极作用。“进步社团对推动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产生起到了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进步社团成长和锻炼出来的一批骨干成为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成员甚至发起人和负责人,如北京的李大钊、湖南的毛泽东、天津的周恩来等。二是进步社团的组织活动形式,锻炼了这些骨干分子的活动和组织能力,各地共产党组织成立后,能够迅速地展开活动,进行各项工作。因此可以说,这些社团是后来革命政党成立的准备或雏形。”[13]135-136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及组织上的准备。仅一年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就开始创建。

三、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生态环境主要是指一个机构或一项制度赖以存在的社会思想意识、文化心态和观念形态的总和,它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也澎湃而来,导致中西文化不断碰撞、冲突、交融,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开始转型。“社会如果得不到保护,也就是说价值体系和文化传统遭到破坏的话,那么该社会就会面临主体性危机。一个社会的主体性危机往往会诱发经营和管理这个社会的政治体制的正统性危机。”[14]6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认识到文化觉醒、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于是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把民族复兴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隐藏在经济和政治功利背后的文化价值层面,使得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努力转移到思想文化领域。“从表面上看,‘五四’思想家们由于国家和人民的困境,而把矛头对准自己的文化遗产。”“然而……必须强调,当他们采取这种行为时他们自己也为该文化的伟大和复兴能力提供了证据;因为他们严厉地批判自己的社会和历史,毫不留情地、勇敢地揭露其最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确实,他们甚至毫无惧色地从西方文化中发现其批评的动力。但他们经常借鉴其观念的西方,却很长时间没有出现这样一种时代了。”[15]179新文化运动造就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文化生态: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等等纷纷亮相于中国社会。新文化运动中保守与激进的二元对立互补,自由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相生相克,相辅相成,价值多元,策略多元,共生合力,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奇观。但大浪淘沙,只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一开始能实现新旧文化范式的转换与交替,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境域来填塞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中国的话语空间,使马克思主义新范式在中国真正确立。而其他的主义、思潮不能挽救民族危亡,完成不了文化新旧范式的替换的重任。因此,经过比较鉴别,只有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并被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接受、宣传,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创设了文化氛围和精神底蕴。

四、国际生态环境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诞生和发展也离不开一定的国际生态环境。国际生态环境对中国共产党的渗透是一个多变量的载体,它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也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因素。本文仅从意识形态方面来探讨国际生态环境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相关度。

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一直寻求一种整合各种资源的最佳工具,以使自己摆脱内外危机。但历史实践证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争夺殖民地矛盾的激化,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次大战使西方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暴露无遗,引起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动摇,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人的信念中风光不再。“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成了无穷的罪恶,现在应该抛弃的了。”[16]正因为如此,中国先进分子不断反思,开始放弃资本主义共和国方案,继续探寻新的改造中国的方法。恰在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对于当时尚在救国救民道路上徘徊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可以直接借用的解决中国问题的理想模式,“忽然听到十月革命喊出的‘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这种声音在我们的耳鼓里,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17]正如毛泽东所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十月革命后,特别是共产国际成立后,列宁和俄共(布)一直十分关注中国革命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苏俄政府即宣告废除同中国缔结的不平等条约,并在不长的时间内即多次派代表来中国了解和帮助中国革命。1920年5月,俄共(布)派维经斯基·西比利亚科夫在上海建立了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并以此作为在中国开展共产主义宣传和帮助建立共产党组织的活动中心。在维经斯基的努力下,东亚书记处“中国科的工作进行得较顺利。依靠工人和学生组织,该科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汉口、南京等地为共产主义组织打下了基础。”[18]40共产国际派员来华的一年时间内,帮助相继成立了上海等八个地方小组;同时,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革命活动中,共产国际也为建立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在宣传发动、组织工人运动和后备力量培养上做好了积极准备。正如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诞生的。”这一论断全面科学地评价了共产国际在帮助中国共产党创立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研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关系的指导性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态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创办报刊、书社、工人补习学校,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有组织、有计划地积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使愈来愈多的人们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中国社会的面貌开始发生着崭新的变化。1921年7月,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转化成党的各地支部,开始了新的旅程。从此,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1][美]阿尔蒙德.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M].商务印书馆,1993:9.

[2]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29.

[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7:15.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518.

[5][7]李大钊文集(第 4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

[6][13]刘宋斌等.中国共产党创建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125-136.

[8]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A].中国现代哲学史教学资料选辑(上册)[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69.

[9][10]新民学会文献汇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13-116.

[11]毛泽东选集(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

[1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7.

[14][韩]李洪元.“世界化与社会保存”[J].国外社会科学,1995,(6).

[15][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M].王国良.东方出版社,1988:179.

[16]陈独秀《本志宣言》新青年,第7卷,1号,1919年12月1日.

[17]李大钊文集(下):十月革命和中国人民[EB/OL].http://cpc.people.com.cn/GB/71148/71151/4829407.htm l.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40).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