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五十五)——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朝鲜族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8期
关键词:朝鲜族

龚 强

四、朝鲜族的生产技艺

朝鲜族科技史源远流长。早在古朝鲜时代,就以制造青铜短剑而闻名于世,特别是琵琶型短剑和细型铜短剑负有盛名。三国时期,冶炼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窑业技术也很发达。此外,天文历算、地理学、医学和土木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高句丽绘制的天文图、百济使用的“元嘉历”和编制成的地理志,新罗于7世纪初修建的瞻星台,以及《三国史记》中有关日蚀、彗星的观测记录等,都是典型的例子。新罗瞻星台是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建筑遗迹。

统一新罗时期,在地理志、地图的编纂方面取得了成绩。公元8世纪新罗著名佛僧、古代大陆旅行家慧超撰写的《往五天竺国传》三卷就是其中的一例,它翔实记载了航海至印度遍诣佛迹的经过,为研究南亚和中东各国历史、地理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高丽时代科技发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刷术的发展、火药的制造

和棉花栽培的试种成功。13世纪初,发明出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这比德国人谷腾堡15世纪中叶发明的金属活字早2~3个世纪。14世纪后半期,高丽著名军事科学家崔茂宣经向粗知焰硝采取法经验的元朝商人李元“谘问”,终于学会了火药技术,开始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当时火器已达17种之多。14世纪60年代,棉花传入朝鲜半岛试种成功,高丽的棉花生产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改变了民众的衣着质地。高丽的青瓷不仅款式美观大方,而且色彩明朗,花纹雅致,实用性与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闻名遐迩,享誉四方。

李朝时期,在天文学、农学、医学、印刷术、火药制造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明创造,取得了新的成绩。天文历法方面,不仅制造了日晷、天球仪浑象、浑仪、测雨器等,而且还编纂了《七政算》内外篇等较完整的历书。在农学、医学方面,出版了《农事直说》、《衿阳杂录》、《医药类聚》、《乡药集成方》、《东医宝鉴》等极其珍贵的图书。印刷术方面,为适应文化的发展,铸造了大量的金属活字,陆续出版了《高丽史》、《东国通鉴》、《李朝实录》、《东国舆地胜览》、《东国兵鉴》、《历代兵要》等有关历史、地理、军事方面的文献。

19世纪40年代,大批迁入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民开始在浑江试种水稻,1875年通化县下甸子试种成功。“三人锹”是朝鲜族过去修筑水渠和田埂的重要工具,使用的方法是一个人握住长锹把,其他二人拉引系在长锹把上的绳子,把产起来的土扔到几米以外的远处修渠筑埂。就是用这些方法,他们开垦出一片片水田种植水稻。之后的几十年中,朝鲜族农民通过对东北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了解,在总结几十年稻作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采用点播和插秧的方法种稻,进而由乱插秧改为正行插秧,并摸索积累了高寒地区种植水稻一系列防冷御寒的生产经验。如培育在霜前成熟的早熟良种;合理密植,使有效分蘖截止期提前;加强田间管理,以浅、晒、深、湿等灌溉技术提高地温;搞好农田渠系建设,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土温等。他们总结出的这套高寒山区水稻生产的综合技术,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稻作文化,为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20纪60年代以来,朝鲜族不仅继承了历史传承下来的古代科技知识,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帮助下,学习、建立起了现代科技体系,还培养了许多科学技术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五、朝鲜族的文学艺术

文学 迁入初期的朝鲜族文学继承和移植了朝鲜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有民谣、传说、民谭(故事)、民间剧等多种形式。在新的生产、生活条件下,又创造出反映现实社会并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形式,通过神话、故事、传说、民谣等,记录下朝鲜族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并反映出他们的智慧、才能、思想感情和民族风俗以及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传统民谣历史悠久,数量最多,反映了朝鲜族早期的劳动、生活风貌。《越江曲》和《盼君调》唱的是迁入初期“昌禁潜耕”,骨肉天伦亲情的《摇篮曲》、《太福悲歌》、《月亮,月亮》,妻泪送郎君的《阿里郎》在朝鲜族中广泛流传。《插秧歌》、《农夫歌》描绘出朝鲜族的勤劳风貌和乐观天性。也有讽刺贪官污吏的《墨册谣》、《阿也歌》和《牛大吼》等以及描写青年纯贞爱情的歌谣等。

民间故事歌颂真善美,抨击邪恶丑,其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代表作品有《金达莱》、《海兰江》、《烧炭的小伙子》、《沈清的故事》、《春香与李道令》等。

朝鲜族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朝鲜族神话有《檀君神话》、《高朱蒙神话》、《先门后门》、《朴赫居世神话》、《金首露王神话》、《木道令与岛女成婚》、《昔脱解王神话》、《金阏智神话》、《创世记》、《史妹结婚》、《巴里公主》、《成造本歌》、《帝释歌》等。朝鲜族民间传说有历史传说、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和动物传说、植物传说等。风物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的代表作品有《百日红》和《三胎星》等。民谭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主要的作品有《年轻的大力士》、《红松与人参》和《母子情深》等。这些故事在人物关系上,美与丑、善与恶的对比十分鲜明。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小说、诗歌等开始发展,诗歌和小说有《闻安重根报国雠事》、《感中国义兵事五首》、《晨星》、短篇小说《梦天》等。“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展开,朝鲜族文学蓬勃发展,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歌谣和戏剧,揭开了现代朝鲜族新文学的序幕,其中如《反日歌》、《民族解放歌》、《统一战线歌》、话剧《血海之唱》等,为朝鲜族文学增加了抗日救亡斗争的新内容。这一时期短篇小说和诗歌的代表作有《暗夜》、《名落孙山》、《北斗星》、《五月的红心》等。另外,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解放以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多样,作品丰富,异彩纷呈。

音乐 朝鲜族的民间音乐和朝鲜半岛的民间音乐一脉相承。按本民族的传统分类,朝鲜族音乐可分为民谣、歌乐、舞乐、器乐、“板嗦哩”(说唱音乐)、唱剧等6类。

民谣:朝鲜族古老的民族文化艺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是从民间歌谣开始的。古老的《迎神歌》、《黄鸟歌》、《箜篌引》等抒情民谣,2000多年前就已流传在民间,并用汉字记录下来。民间歌谣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既有农谣、神歌、杂歌、“盘索里”,又有新民谣。根据反映的题材与演唱形式,歌谣又可分为劳动歌谣、爱情歌谣、生活世态歌谣、讽刺歌谣、轮舞歌谣、仪式歌谣等类型。在众多的民谣中,流传至今,男女老幼都能唱的有:《道拉吉》、《阿里郎》、《月亮月亮》等。《道拉吉》是不仅在劳动场合,而且在各种喜庆场合,都可自由演唱的歌谣之一,演唱时常常伴之以轻松愉快的舞蹈动作。《阿里郎》是一首在朝鲜族人民中间流传最广,曲调优美的传统民歌之一。

东昌府区现为全国最大的葫芦种植、加工和销售基地,葫芦种植区域以堂邑镇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梁水、闫寺、柳林等乡镇[2]。目前,东昌府区葫芦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年产葫芦6000余万个,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葫芦加工企业40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加工葫芦4000万余个,占全国60%以上的份额。东昌葫芦不仅销往国内市场,而且还出口至美国、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近3亿元,形成了颇为庞大的葫芦文化产业规模。

歌乐(典雅的音乐):以民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朝鲜族音乐具有清新、柔美、婉转、明朗、轻快的旋律和丰富多彩的“长短”节奏之美,闻名中外、饮誉八方,在我国民歌歌坛上独树一帜。传统音乐,一般分乡乐、唐乐、雅乐几大类。乡乐指进入宫廷里演唱和发展起来的民间音乐;唐乐指由中国传至朝鲜的音乐;雅乐指来自宋朝的宫廷祭祀音乐。

朝鲜族民间乐器原有4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有伽倻琴、唢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筚篥(Pili)等 10余种。

长鼓:打击乐器,亦称“杖鼓”。长鼓为古代细腰鼓的变体。隋唐时期已用于宫廷九、十部乐中。宋代《乐书》:“杖鼓、腰鼓、汉魏用之。大者以瓦,小者以木类,皆广首纤腹。”沈括《梦溪笔谈》:“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日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元代记载尤详,《元史·礼乐志》:“杖鼓,制以木为匡,细腰,以皮冒之,上施五彩绣带,右击以杖,左拍以手”。鼓身木制,呈圆筒形,两端粗而中空,中段细而实。全长70~80厘米,鼓面直径约40厘米。两端鼓腔大小不一,蒙皮也有别。粗的一端蒙牛皮、马皮或猪皮,细的一端蒙鹿皮或狗皮,皮膜以铁圈为框,由皮条或绳索绷紧并可调节张度。鼓身外涂红漆。因鼓腔大小和蒙皮薄厚有别,可发出两种不同音色,粗端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为清脆明亮的高音,一般为四度或五度音程关系,并可根据需要调节音高。演奏时,坐势,置鼓于架上;立势,将鼓挂于奏者身前,右手执鼓棰敲击细端鼓面,鼓棰用细竹条做成,长40厘米左右,棰头稍大;左手拇指放在粗端鼓框边,用其余四指拍击。演奏技巧丰富,左手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和闷鼓点四种,右手有单鼓点、单花点、双花点、滚奏、震奏等多种。现流行于吉林、黑龙江、辽宁朝鲜族地区的长鼓长约70厘米,鼓身木质呈圆筒形,鼓的两端粗空,鼓面蒙皮,鼓腰细小而中实。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高。演奏时,右手执细竹条敲击,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节奏交错,技法丰富。在乐队中,将鼓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中一般将鼓挂在身前。常用于声乐和舞蹈的伴奏。

细筚篥:朝鲜族吹奏乐器。流行于朝鲜族聚居地区。用细竹管制成,长约25厘米,开有8个按音孔(前7后1),哨长4厘米,双簧。用于独奏和民间歌舞的伴奏。它的装饰性颤音颇具朝鲜族音乐的特色。

伽倻琴:为朝鲜族传统弦乐器之首,是民族色彩很浓的弹拔乐器。它的形状近似于汉族民乐器古筝。伽倻琴由共鸣箱、琴弦、琴码三部分组成。共鸣箱长150厘米,宽25厘米、中间厚5厘米。质料分别用梧桐树板和桦木板制作。琴线用蚕丝制作。共13根弦,琴弦的两头各固定在琴头和琴尾,在琴头有弦枕。13根琴弦用码子支柱,琴头可以左右移动,调节音阶。伽倻琴富有表演力,是善于表达民族柔和情感的民间乐器。

短萧:朝鲜族吹奏乐器。朝鲜语称“单扫”(音译)。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形制如汉族洞箫,短细,长约35厘米,传统短萧,上端开一吹孔,管身开五个按音孔,可吹奏五声音阶的曲调。解放后改革的短萧,开七个按音孔,有的加键,并在吹孔与按音孔间加镶铜插口,可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音色柔和高亮。

舞蹈 朝鲜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朝鲜族舞蹈动作幅度大,多为即兴表演,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和谐一致,长于表现热烈、潇洒、欢快的情绪。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表现细腻、柔和悠长。尤其是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著名的朝鲜族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巫舞、僧舞、假面舞、剑舞、鹤舞、绩麻舞等。

长鼓舞:流传于朝鲜族,历史非常悠久。在敦煌北魏(公元386~534年)壁画中,已有类似长鼓的击鼓舞乐图。长鼓舞源于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个人表演,最早以男子独舞为主,后来,舞台上的即兴对唱表演对长鼓舞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使长鼓舞有了男、女长鼓舞、双人长鼓舞及长鼓群舞等多种形式。目前,长鼓舞在朝鲜族广泛流传。

现代长鼓舞有两种击打法:一种是女舞者用鼓鞭(一尺左右细长的竹鞭)兼用鼓槌(一端圆粗,长约尺许的木槌);一种是只用鼓鞭不用鼓槌。前者开头只用鼓鞭按慢鞭拍子边击边舞,鼓插在长鼓上,舞至高潮时,方抽出鼓槌进行技巧表演。后者持鼓鞭随乐起舞。

扇舞:持花扇表演的女性舞蹈。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两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松弛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利用手中的扇具可组合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

扁鼓舞:持扁形鼓表演的舞蹈。扁鼓原为朝鲜族古老的打击乐器,后发展成为男女舞者胸前系鼓而舞的舞蹈。扁鼓舞伴随着激动人心的鼓声,给人以欢快、热烈而跃动的情绪感受。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快乐,以及现代人的欢快情绪等,都是扁鼓表现的内容。扁鼓舞不仅能表现朝鲜族妇女细腻的内在感情,还可以表现男性爽朗乐观的性格特征。

剑舞:又称剑器舞,是手持短剑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剑的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造成一种战斗气氛。舞蹈节奏为“打铃”。剑舞原为男性舞蹈,经过长期流传,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缓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剑舞种类较多,一般为4人舞。还有一种由流浪艺人流传下来的少年剑舞,其风格似武术,具有战斗性。剑舞的音乐基本上以“打铃”节奏的曲调贯串始终,并与剑声相谐。

巫舞:对整个朝鲜民族舞蹈的产生和发展,曾起到过重要促进作用。在巫舞中,有“神游舞”、“请神舞”、“送神舞”、“娱神舞”、“逐鬼舞”等种类。巫舞又分“降神舞”、“世袭舞”两大类,有多种表演形式,如纸钱舞、神剑舞、花舞、扇舞、铃舞等。

戏曲 朝鲜族仅有的戏曲艺术是唱剧。产生于20世纪初汉城的唱剧,由盘索里(板嗦哩)脱胎而出却高于盘索里。它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包括歌唱、说白、器乐、舞蹈等在内的综合艺术。它以唱为主,唱白结合,并融合舞蹈,用于多种艺术综合手段,分场、幕演出。其音乐有固定调式和丰富多彩的“长短”。主要剧目有《春香传》、《沈清传》、《兴夫传》,以《春香传》为传统唱剧之首。

舞剧是朝鲜族艺术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创的新剧种,它运用朝鲜族舞蹈的优雅舒展、细腻深沉及肢体语言丰富、节奏复杂的特点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剧情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

朝鲜族对话剧有着浓厚的兴趣,20世纪初,开始编演话剧。他们在传统朝鲜剧的基础上,运用西洋话剧的形式,重新排演了古典剧,创作了反映现实时代生活的剧目。

曲艺 板声:又称“板嗦哩”,是朝鲜族一种叙事性的说唱艺术。板嗦哩一词是朝鲜语的直译音,意思是在大庭广众面前演唱的歌。演员以唱为主,说唱结合,一个人可以出演成多种人物出场,情节复杂的大型作品,流行于东三省朝鲜族聚居地。板声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由当时名歌手何汉潭、崔先达根据民歌音调创作而成。板声的传统作品有12种,内容取自民间传说和古典小说,如《春香传》、《沈清传》等。板声由“唱”和“叙唱”组成。一个曲目大多以“短歌”(一种抒情叙事歌)开头,在“唱”中又常常插入民歌。表演时,“一人立,一人坐,而立者唱,坐者以鼓击之”用长鼓伴奏,演员的舞蹈动作、手势、面部表情,也是有力的表现手段。板声具有较强的叙事性,被称为“唱优之戏”,是朝鲜族喜闻乐见的传统综艺节目。此外,漫谈也是朝鲜族曲艺之一,这种由单人表演、不化妆、不用道具的曲种,多以讽刺题材为主,表演者运用各种语言技巧,通过“说学逗唱”,滑稽、幽默,动作逼真,深受群众喜爱。

美术 朝鲜族绘画的历史年代久远,三国时期高句丽的绘画艺术已渐至成熟。朝鲜族传统美术是墨画。最初,墨画是由唐朝传入朝鲜半岛的。后来,朝鲜画家将中国的国画糅之以朝鲜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风情,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墨画。墨画笔法细腻,线条繁杂,而且色彩多样。内容以山水、禽兽、人物为主,有很深的意境。

朝鲜刺绣反映了朝鮮族妇女美好、细腻的生活情感。朝鲜族妇女自古以来创造并发展了自己固有的刺绣技法,到了今天,它的形式和技法更加完美。刺绣品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手工刺绣品,另一种是装饰生活环境的机绣品。手工刺绣亦称绘画刺绣,主要描绘美丽的自然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等现实。手工刺绣以多样化的形式、材料和多种刺绣技法装饰完成刺绣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反映出刺绣家们的苦心思索和不懈探求,创造热情和坚持不懈的毅力。机绣是用机器在白地布上用色线绣各种花纹的刺绣形式。(未完待续)

更正:本刊2010年16期龚强文章《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五十四)——马背上的英雄民族蒙古族》,标题应为:《黑龙江冰雪文化礼赞(五十四)——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朝鲜族》

猜你喜欢

朝鲜族
东北地区朝鲜族稻耕文化保护与乡风文明建设探析
朝鲜族传统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中韩学界对跨国朝鲜族女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朝鲜族传统建筑门窗装饰艺术探析
KORE A TOWN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朝鲜族教师教育体制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