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尔沁右翼后旗镇国公喇嘛什希家族墓地考

2010-08-15王仙波

黑龙江史志 2010年9期
关键词:科尔沁喇嘛陵墓

王仙波

(白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吉林 白城 137000)

在大安市新艾力乡政府所在地东南1.5公里处,有一片被当地群众称为“陵界”的墓地,残砖废灰遍布其中,一堆堆显示出当年一座座墓穴之所在。占地面积南北、东西各400余米,这就是当年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镇国公家族墓地。其四周是村落,以蒙古族居民为多,大安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四年将这一带由原烧锅镇乡辟出,自成一乡,为大安市新艾力蒙古族自治乡。“陵界”以葬有清代科尔沁部扎萨克镇国公陵墓而得名。

“陵界”原由七个大小不等的陵园组成,大者面积约150平方米,小者面积约100平方米,每个陵园四周均由青砖砌成花墙,共占地约2平方公里。

蒙古科尔沁部始祖哈布图哈萨尔系元太祖铁木真之弟,明洪熙年间,科尔沁部被同族卫拉特部打败,徙居嫩江、洮儿河流域,归属于察哈尔部。清太宗天聪10年(1636年)初,清军平定察哈尔部,获元传国玉玺,蒙古其他各部部长前往贺捷。四月清太宗皇太极诏封科尔沁部设五扎萨克(后又诏令设科尔沁六旗),分领其众,赐亲王、郡王、镇国公、辅国公爵位有差。当时喇嘛什希被赐科尔沁右翼后旗扎萨克镇国公爵位,领右翼后旗封地,世袭罔替。

扎萨克乃是旗长之意。清初,将蒙古族部众编为旗,一旗之长名为扎萨克,以蒙古族亲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旗务,统治部族。制如一品,与都统等。镇国公乃其受封爵号。

光阴荏苒,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科尔沁右翼后旗第四袭扎萨克镇国公喇嘛扎布掌政,于春明景和之际巡视辖区。见境内地势平坦洼下,无崇山峻岭,多河渠川流,一望荒芜,极目榛荆。当来到今新艾力、烧锅镇、安广一带时,见丘陵起伏、连绵不断,似一条土龙头东尾西匍匐在地。西部、北部有洮儿河环绕,沿河沙丘似弓形椅背屏障其后,东部月亮湖水势浩淼宛若聚宝盆,南面则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真是一方风水吉壤。遂定现陵界处为家族墓地,找人划出范围、界限,广植榆杨,严格看守,外人不得擅入。

喇嘛扎布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病逝后,始葬这里,镇国公家族墓地便由此启基。“陵界”之称也在民间传播沿用下来。其后第五至第十二袭扎萨克镇国公及其家属均葬于此地,当地民众亦称“公爷陵”或“陵界”。

陵墓规模较中原地区的公侯陵墓略小,无牌楼、翁仲、华表等饰筑,建筑施工精细,磨砖对缝。垒木榫喙相连,干摆浆灌,光滑整齐,错落有致,别具一格,体现出了北方蒙古贵族那种简而不陋,朴而不俗的王者风范。

这些陵墓多为青砖砌筑,每袭扎萨克及其族属各成一园区,每一园区外有青砖砌成花墙,自成一体。园内主陵稍高,地下深一米有余,陵室外呈方或圆形,直径约5米左右,高3至5米不等,墓南面均刻有墓主人名讳、职衔、生卒年月,生平简介。陵内墓室四壁和券顶,绘有彩色壁画,内容为墓主人游猎、宴饮、议事等生活场景。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奢华生活。内放棺椁,停放中央,棺前设有供桌、并摆放香炉、长明灯、供果食品,还有外施红釉的陶缸,缸内盛油以供长明灯用,两侧有各种装盛五谷食物的陶制坛罐等随葬器物。主陵之后,西侧有一略小于主陵的陵墓,东侧各有多少不等又较西侧略小些的陵墓。按照蒙古族“西大东小”的习俗,其西侧者当为扎萨克原配夫人墓,东侧则为扎萨克其他侍妾之墓,多少不等。

在这些陵墓之中,以第四次袭扎萨克镇国公喇嘛扎布与第十二次袭的喇什敏珠尔的两个陵墓较其它为高,陵园也大。喇嘛扎布墓为圆形,红顶,通高约4米,顶尖呈宝葫芦状。

在七个陵园之外,还有几处没有围墙的小型砖室墓和土丘墓,也有青砖底座,但墓主人身份不明。当是与本袭扎萨克血缘关系密切者之墓,据说是布延德勒格尔和色旺多尔济及他们的妻妾和一些旁系但又属本族的亲属之墓。因九袭扎萨克中,第五袭布延德勒格尔和第八袭色旺多尔济因罪被革去扎萨克职务,故两袭扎萨克及其家属墓葬均没资格修成筑有围墙的独立园区,而是被葬于小型砖室或土丘墓中,墓前亦无文字刻着。整个墓区内共有大小墓葬近二百座。

在这几代扎萨克镇国公中,要属第十二次袭的喇什敏珠尔最受皇帝恩宠,“荣誉”最高,故其子在他的陵前立有为其歌功颂德的墓碑。现存的这座残碑为钢筋混凝土凝制,全碑通高217厘米,宽114厘米,厚45厘米。碑首、碑身、碑座浑为一体,阴刻碑文。碑文多为汉字,向有少许蒙文,因字迹脱落,碑文全文无从察考。从残存碑文中我们得知这是巴彦那木尔为其父第十二袭扎萨克镇国公喇什敏珠尔树立的功德牌。喇什敏珠尔袭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放荒有功”于光绪十九至三十三年间多次蒙皇上召见。因援例献帑助(有功),赏戴双眼花翎……穿貂皮马褂,骑串朝马加紫缰……御前行走……。可见当年喇什敏珠尔颇得皇帝恩宠,曾是何等地显赫荣耀。碑文落款为“康德五年历月日巴彦那木尔立。”

巴彦那木尔在伪满洲国统治东北期间,仍任科尔沁右翼后旗旗长。伪康德五年(1938年)立此碑时曾在墓地搞了规模盛大的祭奠活动。曾对整个陵园进行了修缮,并于五月五日(农历)在当地举行了祭祀仪式。祭祀仪式较为隆重,除本旗大小官员外,还有邻近旗县代表和日本官员参加。祭祀仪式后,还举行了赛马、摔跤等活动。并在陵林中按照蒙古族的习俗摆设了野餐,用马奶酒、手把肉、奶食品等蒙古族风味的菜肴款待了来宾。到场的民众也分得了些“合士格”(蒙语:祭祀用后的祭品),吃了一些残汤剩饭。喇什敏珠尔墓的水泥碑即当日所立。这是在这块墓地上举行的最后一次祭奠,随着旧制度的灭亡,墓地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当年墓地附近建有陵界村,世居者有阿拉木斯、白斯冷、阿民布合、道尔吉、七十一、德斯坦等十户蒙古族百姓,为看守“陵墓”的奴仆,即“鬼奴”。数百年来,他们世代看守着“陵界”的一草一木。逢年遇节,要到陵前烧香、磕头、燃点佛灯、清扫陵园。除夕之夜,“鬼奴”还要到陵园“守岁”……

当年的“陵界”风景秀丽,景色殊异,远近闻名。“陵界”四周,古榆垂柳,遮天蔽日,花木扶疏,斗艳争奇,陵园即掩映于古树花草之间。树巅上鸟雀鸦鹊云集,争鸣赛唱嘤对啭答,灌丛中獾兔狍獐结队,啼吼啸叫彼伏此起;地面上树叶鸟粪掺杂厚盈数尺,落足之处如踏棉絮;空气中草芬花芳交融浓郁清新,吸之如甘霖。园中陵墓高低参差错落棋布,青砖花墙因势起伏环绕四周。各园陵墓形状不一或圆或方,颜色各异或青或红,长序有别或大或小,年代不同或整或残,一派野林古墓景色。加之陵前墓碑耸立,墓后狐洞蛇窟,褊狭侧道隐现,晓禽暮兽吟吼,整个“陵界”显得既绚美清幽,又肃穆静谧。苍茫色景,实为祖国北疆千里草原中难得一景。

当地的蒙古民众,对这里的一草一木,称谓前原都冠以“陵”字:曰陵树、陵林、陵花、陵草、陵院、陵墙等,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物事。故这一带的树木既古老又粗大,花草既茁壮亦繁盛。当年一棵古榆,直干探天,腰可数围,曾被奉为“神树”。每逢天旱季节,种地人家必捐款捐粮,杀牛宰羊前来祭祀,并请喇嘛念经求雨,还要在“神树”下埋设锅灶,煮肉食粥,男女老少聚集树下,享受“神树“赐予的酒食,也有一番热闹。

星移斗转,日更月替,随着时代的变迁,喇嘛什希家族埋葬袭沿亦于解放后中断,“陵界”变墓地为风景游览区,至新中国建立后这里仍是方圆几十里内小有名气的风景区。每当春夏之季,方圆几十里内的学校都组织师生到这里野游,附近的村民也在茶余饭后来这里散步游玩,陵园变成了公园。后因无人看护,“陵界”逐渐成为人们捕鸟猎兽、伐木砍柴的场所,陵园围墙的青砖逐步被拆除,有些陵墓逐渐遭到人为的破坏,有些则在大自然的风剥雨蚀中坍馅。所剩不多的陵墓也不知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陆续起走,陵园日渐荒芜。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这里的树木大部被砍伐,用于抗旱打井。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则彻底清除了“四旧”,陵园遗风荡然无存。近年来,当地政府将陵界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这里有的辟为耕地,有的又造树成林,碎砖弃土中,唯见一块残碑躺卧地下。吉林省大安市唯一在史书中多有记载的历史人物古迹,今只能做为一处遗址,记述于文物古迹之中,当年之风貌气势已是无法恢复。

注释:

吴喜才.《白城地区文物古迹》[M].长春:吉林省文史出版社,1990年。

猜你喜欢

科尔沁喇嘛陵墓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
“神灵沟通”的秘语——科尔沁蒙古博神歌艺术
科尔沁永恒的眷恋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喇嘛洞
“科尔沁杯”读者园地摄影月赛入选作品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试论内蒙古科尔沁民歌的风格特点
大喇嘛和小老鼠变革要重塑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