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阶级斗争”和“改革”的关系

2010-08-15郑琳琳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阶级生产力手段

郑琳琳

(渤海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 辽宁 锦州 121013)

“改革”这个字眼大家是非常熟悉的,无论是用在国内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更或者是国外的各个国家,都是需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本文强调的“改革”是从作为无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角度去探讨,“改革”对于无阶级社会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在当今时代,在当今社会,在当今国家“改革”与“阶级斗争”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之间有什么联系,以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手段有什么样的重要性问题,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方向不会出现差错,才能保证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不会走弯路。

一、阶级斗争和改革之间的联系

首先,阶级斗争和改革都是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就是说阶级斗争和改革都是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只不过是存在于在不同的社会性质的社会里。在存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阶级斗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没有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反抗,不会有奴隶们的人身自由。要没有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的反抗,就不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要没有工人对资本家的反抗,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说,在有阶级社会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正式由于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对立、斗争,才会导致社会形态的不断进步。在无阶级社会里,那怎么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呢?手段是很多的,但从本质上来看,从社会的基本性质入手的话,社会的整个状态是不存在阶级划分的,因此也不会出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存在了,那什么才能够在无阶级社会里,促进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呢?根据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来看,我们发展生产力的着眼点也就是着眼于生产关系上,于是让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只有让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进社会的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得对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同时改革也就作为无阶级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次,阶级斗争和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阶级斗争是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是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每一个社会历史形态的变更,都伴随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飞跃。这也就表明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结果都会带来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在无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目的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对当前生产关系的改革,也就是为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阶级斗争和改革之间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区别表现在采取的方式不同。阶级斗争和改革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采取的方式确是不一样的。阶级斗争,是指的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对压迫、剥削阶级的一种斗争,这种斗争是具有暴力性质的,是血腥的,通常都是采取“起义”、“战争”、“革命”的手段,具有“残害”性质。但是改革作为无阶级社会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是比较“温和”的,它是通过对当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地方作出一定的调整和改变,不存在硬性的战争和革命。它是对各方利益的调整和改变,不存在阶级对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其次,两者的区别表现在适用的条件不同。阶级斗争和改革同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适用的条件不一样的。阶级斗争存在于有阶级的社会里。而改革存在于无阶级的社会里。这就需要我们判断什么样的社会是没有阶级的社会,这就需要探讨什么是阶级,阶级是区分社会地位的标志,阶级是划分社会地位的标线,存在阶级划分就表明存在着阶级对立,就表明在这个社会形态里,存在着压迫、剥削和被压迫、被剥削群体的存在。在有阶级社会里,正是由于有了阶级之间的对立,才会有二者之间的斗争。正式有了二者之间的斗争,才会促进阶级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无阶级社会里,不存在阶级之间的划分,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综合体,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剥削和压迫社会地位之分,所以也就不存在二者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所以,对生产关系的改革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再次,阶级斗争和改革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产生的最后结果是不一样的,阶级斗争最后的产物往往标志着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而改革引起的结果还是还保持着先前的社会性质。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斗争,最终进入了封建社会,农民和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的斗争,最终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最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每一次阶级斗争最后的结果都是标志着进入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而改革最后的结果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最后结果就是不断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革的最后结果就是能够使人们真正的达到向往的大同世界,不会改变原有的社会性质。

三、“改革”在中国发挥的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在清楚的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改革之间的关系问题基础之上,才能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做出分析。前面已经讲过改革是在无阶级社会里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那中国现在在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算不算是没有阶级的社会。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中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无阶级社会,阶级斗争已经完全消灭。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按照马克思、恩格斯阶级斗争原理就不存在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但是另一方面,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在我们国家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究竟应该是以改革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还是以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从国际环境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一直存在,国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对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侵蚀和破坏,我们国家内部就会有一部分人禁不住引诱和压力,一些人就会变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敌人。从国内环境来分析,中国是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剥削和压迫的意识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让人们摆脱这种封建意识。于是,又出现一部分人在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成为人民的敌人。通过上面的分析,得出阶级斗争在中国现阶段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的。

其次,此时所讲的“阶级斗争”与我们在上面分析的阶级社会里所讲“阶级斗争”是不同的,“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1]第一,当今阶段所讲的阶级斗争的对象是“反革命分子”、“敌特分子”、“各种破坏社会主义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分子”、“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的新剥削分子”。[2]它是不同于在阶级社会里所谈的阶级斗争之间两大阶级的对立。第二,当今阶段所讲的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更不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而在阶级社会里所讲的阶级斗争,它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三,当今阶段的阶级斗争是通过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对社会主义敌对分子进行处置,不是向阶级社会里所讲阶级斗争是一场政治运动。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当前我们所谈阶级斗争的性质,千万不可与阶级社会里所谈阶级斗争相混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阶级斗争应该持这样一种观点,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会存在,但是我们既要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对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放松警惕,只用这样,我们才不会把阶级斗争看得过于严重。

再次,通过邓小平同志对中国现阶段“改革”的分析,得出当前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以“改革”为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不断变化和经常改革的社会,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没有出路。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同志“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条”。[3]尤其是针对中国在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过“如果现在不进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被葬送。[4]由此可见,改革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重要。改革就是要改变掉落后的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的管理方式,使改革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因此,邓小平进而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5]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只有深刻理解到改革和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保证社会主义的准确方向。只有深刻理解到现阶段中国进行改革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保证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高。只有深刻理解到中国进行改革的目的性,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0,113.

[3][4][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150,113.

猜你喜欢

阶级生产力手段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最不受欢迎的手势语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
临机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