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法国国家主义的历史演进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国家主义法兰西拿破仑

柴 红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天津 300071)

所谓国家主义,即强调国家在国内具有最高权力以及在国际上居于中心地位,[1]对内体现为整体主义,追求统一和秩序,对外体现为主权主义,追求国家利益和威望。国家主义伴随近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得以发展,在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形态。在法国,国家主义是一种超越于政府之上的国家意识,在制度上体现为高度中央集权和国家行政主义,是法国根深蒂固的政治文化传统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法国国家主义历史渊源的追溯去理解其国家主义的内涵。

一、大革命前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主义

早在中世纪,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一样,法国一直被诸种离心势力所包围。强大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了王权的力量,边境的可渗透性使法国的“建国”历程极为艰难,这使法国国王不能继续容忍离心势力的存留和蔓延。

路易十一在位期间(1461~1483),实现了国家统一,强化了国家机构,进而强化王权。16世纪末,长达36年的胡格诺战争(1562~1598)一度削弱了王权。然而波旁王朝建立后,国王亨利四世(1589~1610年在位)重新恢复了专制王权。路易十三(1610~1643年在位)统治时期,专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黎赛留任首相期间(1624~1642)称其抱负为“在法国建立一个使欧洲肃然起敬的绝对君主制”。[2]403为此,他采取了多项措施:第一,将国家利益置于教会之上,强迫教会交纳大量捐税。第二,集中军队指挥权,将其置于国王的直接指挥之下。第三,严惩叛乱贵族,迫使一切贵族效忠于国王。第四,加强中央政府行政权力,使贵族权力机构“国务会议”形同虚设;向各省派遣监察官,赋予其征税、指导工作、官员录用及公共工程等诸种权力,[3]13~14削弱由贵族把持的省长权力。第五,限制巴黎高等法院的权能,禁止其介入政治问题。第六,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从经济上巩固专制王权。第七,打击哈布斯堡王朝,使法国在意大利、尼德兰、德国和瑞典建立起自己的势力,为此后路易十四的欧洲霸权奠定基础。

路易十四在位期间(1643~1715),法国的专制君主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661至1715年路易十四亲政期间,①他大权独揽。为了保证他个人的绝对统治,他不设首相职务,一切事务均由自己裁断。宣布国务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非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布任何政令。为了削弱巴黎高等法院的进谏权,他亲临法院,发表“朕即国家”的讲话,亲手从法院记事录中撕掉有关“福隆德运动”②的记录,剥夺了其扣留国王敕令和对敕令提出异议的权力。法国三级会议也在这一时期被迫停止召开。为了加强对外省的控制,他将省长的任期缩为3年,要求省长必须住进王宫,并将军权交给由国王派出的总督,还亲自任命驻各省监察官。为了称霸欧洲和夺取广阔的殖民地,他还发动了一系列对外战争。

路易十四的专制集权君主统治,显现出王权至上且不可分割的政治理念,对法国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法国国家主义的摇篮。

二、大革命时期法国的国家民族主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它摧毁了旧的封建王朝,也引起了欧洲各国封建君主的极大恐慌和仇视,他们联合起来向法国发动进攻,妄图镇压革命,重新恢复旧的封建王朝。外来干涉和战争的危险,使法兰西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此危难之秋,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比尔向人民发出呼吁:“祖国在严重的危难中,全体公民应当被召唤来保卫她”,“大家应当关心她的生存和光荣”,并主张“取消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的区别,确立公民的普选权”。[4]87在罗伯斯比尔的号召下,法国人意识到,如果不能拯救民族危机,法国革命便将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干涉下被葬送,自由法国将重新沦为专制暴君的国家。1792年9月,瓦尔密战役中,法国军队高呼着“民族万岁”的口号冲向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取得了胜利,体现出一种民族主义的精神。

法国大革命时期,曾经执政的雅各宾派认为,民族与国家的存亡只能靠这个民族和国家全体成员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参与才能得以拯救。要激发起人民的爱国热情,就必须将人民与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紧紧连在一起。为此,雅各宾派当权者通过法令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通过土地将农民与祖国连接在一起,使祖国对于农民不再是一个抽象和模糊的概念,由此而激发广大农民的爱国主义情感。雅各宾派还采取了国家救济措施去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利,去换取人民对国家的热爱与忠诚。

雅各宾派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法国人感觉到“祖国”是他们获取自由、平等和幸福的源泉,一旦失去她,他们将会变得不幸和一无所有。此种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纽带将人民与祖国连成一体,使法国人以高昂的民族热情和民族精神,击退了外来入侵,保卫了革命,拯救了法国。

法国大革命前,法国人尊崇“神授”的“君权”,并不存在民族国家的观念。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天主教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5]290法国大革命使法国人真正认识到,法国不再是国王和贵族的国家,而是公民享有权利的国家,是法国人真正的“祖国”。使法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对国家的依赖,感受到法国作为民族国家的存在。同时,法国人深受启蒙思想家卢梭“公意”思想的影响,将国家视为聚集个人并居于个人之上的有机体,它具有基本的和可知的社会准则,拥有一种不屈从于占任何比例的个人要求的“意志”,[6]164是一种超越于个人和政府之上的国家意志。

三、拿破仑当政时期法国的国家行政主义

法国大革命后所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实行议会民主制,然而却使法国陷入了严重的无政府状态。1804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帝国,重新恢复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国家行政官僚体系,构建起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国家行政制度。

拿破仑当政期间(1799~1815年)确立了国家行政权力的至高地位。名义上国家行政权力分属三位执政,然而第二、第三执政仅为提供咨询所用,拿破仑本人作为第一执政始终大权独揽。同时,他还通过亲自指定立法机关议员、分割议会权力等方式削弱立法权,使立法机关沦为帝国的附属机构。[7]214

这一时期,拿破仑建立起自上而下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将所有行政事务的运行均纳入到一个稳定的职权模式下。中央政府行政机构划分为五个部,进而划分为若干司、局,一些部还在巴黎以外设立办事处。拿破仑创立了行政法院,使之成为政府的控制机构。他还对地方行政区的层级进行了调整,建立省、郡、公社三级地方行政体系,各级地方政府完全隶属于中央政权。其中,省作为中央的分支机构行使区域管辖权,向内务部负责。省长作为中央和地方联系的纽带和中央权威的代表,由拿破仑直接任命。省以下各级地方行政长官(除地方市长与市议会议长之外)均由拿破仑直接任命。通过此种方式,中央将地方事务置于自身的严密监控之下。

拿破仑当政期间,对旧的官员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功绩主义的行政官僚体制。他制定了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公务员条例》,建立起以才能为标准的官员选拔制度以及官员等级、薪金和培训等相关制度。[8]240他还创办了综合性技术学校,对官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拿破仑所建立的现代官僚体制,对于完善国家机器、强化中央集权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拿破仑当政时期还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式的现代教育体制。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应当是用统一的思想培养为帝国服务的人,因此国家必须控制教育。1802年5月,法国以法律形式颁布全国教育计划,规定:“未经政府许可,不准开办中等学校”,高等学校皆为专业学校,原则上由国家开办。将开办学校的权力掌握在国家手中。1806年和1808年,拿破仑政府又相继颁布了两个教育法,核心内容为建立“帝国大学”,将之作为法国教育行政的最高领导机关,负责组织全国的教育工作。还规定:“设教育大臣一职,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总督学若干人,负责监督学校工作;全国分29个学区,由学区长主持学区内教育管理工作;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只有监督权,监督辖区内的中小学。”拿破仑所创立的大一统教育行政体制,提升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使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成为“处理事务的机器零件”,[9]117~122构建并强化了维护国家意志的体制基础,实现了国家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

拿破仑当政时期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不仅延续了法国的集权主义传统,还发展了作为法国国家主义特征之一的国家行政主义传统。这些制度在巩固法国国家政治统治方面显示出其有效性,因此历经法国的政治更迭,始终得以保留和沿用。

四、二战时期及当代法国的国家主义

长期以往,在欧洲大陆持续不断的战乱中,法兰西民族一直扮演着悲剧性的角色。大革命后,尤其是拿破仑当政时期法国国家主义制度与意识的形成,使法兰西的民族精神日渐强大,一度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法兰西”。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德国的入侵,使这个伟大的民族悲剧再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军队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弃战求和。1940年6月,贝当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将位于法国北部和西部的主要工业区分割给德军掌控。协定签订后,贝当政府匆匆迁往南方小城维希,建立起“维希政权”。维希政权的软弱无能和对纳粹德国的俯首帖耳使法兰西民族蒙受巨大的耻辱,使法国陷于“山河破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

在此种情况下,戴高乐将军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抵抗的火焰不能熄灭,也绝不会熄灭。”[7]629他在伦敦筹建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组织起武装力量。此时,法兰西民族的尊严遭到践踏也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热情,一批批爱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投奔戴高乐报效祖国。1944年8月,法国境内爆发了巴黎人民起义。巴黎人民经过数日的浴血奋战,赢得了胜利。巴黎人民起义的胜利,加速了法国全境的解放。1945年5月,法国人终于迎来了反法西斯的最后胜利,使法兰西民族得以雪耻。

经过战争洗礼的法兰西民族,更加渴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更加坚定了集权主义的价值取向。[10]35~45战后法国不仅延续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还使其国家职能明显扩大。不仅继续实现纵向集权,还进而实现横向集权,使国家行政权力进一步得以膨胀,强化了法国国家行政主义的价值取向。二战时期乃至战后,法国的国家主义继续得以发展,无论在法国的国家制度中,还是在法国人心中,都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总之,法国漫长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国家主义成为其最为显著并具有深厚根基的政治文化传统。它萌芽于法国封建君主专制时期,伴随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形成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当政期间,建立起高度集权的国家行政体系,使其国家主义思想渗透于国家制度中。二战时期德国入侵给法国人的耻辱感强化了法国人的国家主义意识,使国家主义的传统在战后进一步扎根于法国。作为一种民族意识,法兰西人信仰和推崇国家主义,在他们看来,国家能够给法国人带来秩序和繁荣。尽管此种国家观在当代受到个人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挑战,但法国的政治发展不可能完全扬弃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根基,只能在改革和传承其原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前行。

注释:

①路易十四于1643年继承王位,但因当时年幼,直至1661年才亲政.

②又称“投石党之乱”,包括“高等法院福隆德运动”(1648-1649)和“亲王福隆德运动”(1650-1653),是发生于法国17世纪中期的高等法院贵族与王室的冲突,最终以国王的胜利而告终.

[1]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3).

[2]周一良.世界通史—中古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B.Chapm an.The Profession of Government:the pu blic service in Europe[M].Londo n:Allen&Unwin,1959.

[4]王养冲,陈崇武.罗伯斯比尔选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孙铁.影响世界历史100事件[M].北京:线装书局,2003.

[6][美]迈耶等.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和理论[M].罗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7]张芝联.法国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8]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9]Bassie,Louise Pierce.The School and the Spirit of Nationalism[J].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 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34,Vol.175.

[10]John,L.Comaroff&Paul C.Stern.NewPerspe ctives on National is mandWar[J].Theory andSociety.1994,Vol.23,No.1.

猜你喜欢

国家主义法兰西拿破仑
“拿破仑大军”
拿破仑美言惑敌
天空中的法兰西骑士——幻影2000战斗机
阿伽门农:王权的兴起与灭亡
边疆治理现代转型:从“国家主义”到“国家社会互构”
雕塑家的仇人
通识少年·拿破仑
近代新法家的法治主义思想建构及其时代功用
李斯特国家主义理念思辨
“32小时围捕”震惊法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