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淮地区春秋青铜器研究现状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7期
关键词:徐国楚文化吴国

缪 鹏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江淮地区主要是指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这一片广大区域。

这一地区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由于长江、淮河与汉水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众多,水资源充沛,加上这一地区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与暖温带湿润气候的交界地带,历来农业发达。更由于江淮南部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在商周以来一直是中原王室地区所争夺控制的主要地区。

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小国,统称为淮夷。淮夷与徐夷都是东夷的分支,在两周时期力量相当强大,曾多次进攻周王室,与周王室为敌,而后被周王室兴师讨伐,在东周时期或被同化或消失于历史中。根据文献的记载,在今江淮地区林立、纷争的国家中,除了徐淮夷外还有与周王室关系良好的楚、吴等国。

自东周以来,周王室的统治地位下降,各主要诸侯国都陆续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进行兼并战争。楚国一直以来都是南方地区的大国,但自与晋国争霸失败后转为谋求向东扩张;吴国是周代宗室所建的姬姓诸侯国,自吴王寿梦登位以后,国力渐强,遂向中原地区挺进。作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江淮地区,则成为了吴楚争霸的战场。原来处于这一地区的小国游离于吴、楚之间,或被灭、或迁徙、或成为附庸,原来的疆域则越来越不明显,而相关的文献记载则很少,而且多数文献记载对于他们都只是一笔带过,对于他们建国、世袭传递、经济文化等多一无所知。春秋以后,楚国势力强盛,并扩张至这一地区,使江淮地区的商周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异姓小国为楚所灭,土著文化业就日益为楚文化所同化。[1]

楚国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的大国,在我国先秦史的研究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上世纪除以来,考古人员在原楚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先后发掘了大批的楚系文化遗址及墓葬。1933、1935和1938年,由地方豪绅及国名党军阀三次盗掘了李三孤堆这个古墓。这是楚幽王熊悍的墓……大家知道,寿春是考烈王迁去的楚都,是战国末年楚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周围出土的许多楚国遗物,以战国晚期的为多。[2]而在春秋时期,江淮地区正是处于吴楚争霸的主要地区,所以鲜有典型楚系墓葬出土,到了春秋晚期战国早期,随着吴越相继被楚国吞并,楚国的势力范围才扩大至这一地区,但是楚文化的影响则早就抵达此地。这就是在1955年发现的蔡侯墓[3],虽然此墓系蔡侯申之墓,墓中的青铜器组合与中原地区有些类似,但是墓中出土的绝大部分青铜器都很明显的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如此看来,随着楚国军事、政治势力的强话,楚文化已深深影响及淮河流域则是无疑的了[4]。这之后又于1979年在河南淅川下寺发现春秋楚墓,墓中器物的组合形式、青铜器形式等寿县蔡侯墓极为相似,发掘报告也将其定在春秋中晚期。[5]这为我们研究楚国文化因素对江淮地区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吴国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是周古公亶父之长子太伯、次子仲庸奔江南,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建立的姬姓国家。又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吴地,斗分壄(野)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临、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由此可知,吴国的势力范围也是相当大的,大致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全部、浙江北部、安徽的东部以及山东南部的广大地区。吴国在春秋中期寿梦登位之后,国力强盛,在北方重新与中原地区取得联系,在南方则打败了越国,向西则与楚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了不断的争霸战争。由于吴国是西周王室之人和当地土著结合而形成的国家,所以吴国的文化在一方面既有大量中原地区的文化因素,又有相当一部分的当地土著文化因素。而且在西周后期,随着吴与中原的关系受到阻断,吴国本地文化的发展则是相当迅速的,比如出现了典型的“越式鼎”。但是随着吴国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恢复,吴国文化又受到了中原地区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使吴国自己的特色消失。在今江淮地区曾经先后出土过春秋时期吴国青铜器的有六和程桥东周墓[6],青阳龙岗春秋墓[7],铜陵市金口领春秋墓[8]等,在这些材料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之间相会影响的现象,这些资料为我们研究这一地区春秋时期吴国文化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蔡国也是这一地区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限制,在春秋时期多被大国所胁迫,并且在吴楚之间摇摆不定。《左传》昭公十一年:“楚师灭蔡。”这以后蔡虽然于昭公十三(公元前529年)年在楚国的帮助下复国,并把国都迁到新蔡,但这以后蔡国为了摆脱楚国的控制转而于吴结盟,所以有蔡昭侯叛楚,楚蔡关系再度破裂,蔡国迁都于州来(今寿县)之事。我们可以看出蔡国既想保持自己的独立,但又受到周边大国的威胁与控制,后终为楚所灭。所以在今江淮地区很少发现春秋早期及中期的蔡国遗物,这与历史上蔡国早先并不是位于这一地区是有关的。但是到了春秋晚期,这一地区蔡国青铜器有了重要的发现,即春秋晚期蔡昭侯之墓,1955年在治淮工程中发现,墓中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因该墓年代确定,所以墓中大量青铜器是春秋晚期的标准器,可以作为铜器断代的标尺。[9]但此墓在前文中已归入楚文化青铜器类型下,而这一地区又少见其他典型的蔡国青铜器,加上蔡国自身实力所限,我们可以看出,蔡国文化因素在这一地区的影响是很式微的。

徐国本是淮水流域的一个大国,史书上称之为“徐戎”,其故地在今江苏省泗水一带,由于周人的压迫,徐人逐渐南移[10]。这与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次见到以徐夷为首的诸夷进攻周王室,被周王室形式讨伐的记载相吻合。比如中原地区曾出土的驹父盨盖[11]、兮甲盘[12]、虢盨盖[13]等即记载了周王室与淮夷的战争、经济关系。到了春秋前期,徐国力量仍然很强大,曾与齐、楚等强国想抗衡,但后来国势衰微,以致在春秋中后期,吴楚在江淮争霸的时候,徐国就已经无足轻重,并于公元前512年被吴所灭。但是徐作为江淮地区的大国,西周的劲敌,其文化也应该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但是近年来出土徐国青铜器的地方多数在徐国以外的地方,而在徐国故地的泗洪地区却很少见到。例如在山西侯马墓地出土有庚儿鼎[14]、在绍兴塘坡306号墓也出土有两件有铭的徐器[15]。综上所述,虽然徐国青铜器的出土很少,但是作为春秋早期江淮地区的一个大国、诸夷的领袖,徐国文化和江淮地区的淮夷文化是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典型的续任的墓葬,所以对徐国文化面貌的认识仍然是略显模糊的。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今江淮地区南部的一片地区在春秋时期是群舒的势力范围,如《左传》僖公三年:“徐人取舒。”孔颖达注疏引世本曰:“有舒庸、舒□、舒鸩、舒龙、舒鲍、舒龚六名,恐皆同宗异国,统称之曰群舒,大致宗国在今安徽省舒城县,而散居于舒城县、庐江县至巢县一带。”后在成公十二年又见“群舒叛楚。”根据《左传》的记载,在襄公二十五年:“楚子以灭舒鸩赏子木。”这是群舒最后一次在左传中出现,可知也是在这一年,即公元前548年,群舒为楚所灭。自上世纪以来,考古人员曾先后在今安徽舒城周围发现一批古代春秋时期墓葬。包括有舒城凤凰嘴[16]、舒城九里墩[17]、肥西金牛乡[18]、舒城河口镇西南[19]、寿县肖颜湖[20]以及六安毛坦厂[21]等地。这一批墓葬都相继出土了一大批以兽形牺鼎、蝉纹鼎以及带把盉为显著特征的青铜器组合。根据地域判断,这一地区在春秋时期正好是群舒故地,而且在出版的报告中,发掘人员也多将这一批墓葬的年代定在春秋早期及中期偏早。这样看来,地域基本一致,年代大体吻合,所以上面这一批墓葬则多半是群舒的墓葬,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

江淮地区自建国以来,屡屡有重要的考古发现,上文即对春秋时期江淮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建国以来对这一地区的研究多数集中于吴、楚等文献记载中的大国,以及被考古发掘所发现和证实的小国。除此之外,对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研究则是很少。江淮地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作为春秋时期南方诸国北上争霸与北方诸国南下称霸的必经之路,既有原本就根植于此的土著文化,又有北上争霸受挫转而东进的楚文化,还有于楚进行争霸战争的吴文化。可以说,这一地区就是一个各个国家、各个文化类型的交汇与融合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化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土著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与分析江淮地区多种文化交融现象的产生与发展。

[1]杨德标杨立新《安徽地区的商周文化》《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70.

[2]余伟超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先秦两汉考古学论文集》:218.

[3]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4]朱凤涵《古代中国青铜器》:897.

[5]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314.

[6]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和程桥东周墓》《考古》1965,(5).

[7]青阳县文物管理所《安徽青阳龙岗春秋墓的发掘》《考古》1998,(2).

[8]张国茂《安徽铜陵市金口领春秋墓》《文物研究》1991,(7).

[9]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10]曹锦言《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1984,(1):28.

[11]吴大淼罗英杰《陕西武功县出土驹父盨盖》《文物》1976,(5).

[12]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

[13]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1957.

[14]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上马村东周墓葬》《考古》1963,(5).

[1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绍兴地区文化局、绍兴市文官会《绍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1):10.

[16]《安徽舒城出土的铜器》《考古》1960,(10).

[17]《安徽舒城九里墩春秋墓》《考古学报》1982,(2).

[18]《安徽肥西县金牛春秋墓》《考古》1984,(9).

[19]《安徽舒城县河口春秋墓》《文物》1960,(6).

[20]《寿县肖严湖出土春秋青铜器》《文物》1990,(11).

[21]《安徽六安县发现一座春秋时期墓葬》《考古》1993,(7).

猜你喜欢

徐国楚文化吴国
Optimal Control of Heterogeneous-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covered-Susceptible Malware Propagation Model in Heterogeneous Degree-Bas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GLOBAL STRONG SOLUTION AND EXPONENTIAL DECAY OF 3D NONHOMOGENEOUS ASYMMETRIC FLUID EQUATIONS WITH VACUUM∗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吴国平
光影视界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