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010-08-15叶清华李光荣
□叶清华 李光荣
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叶清华 李光荣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全社会的不懈努力。在新的形势下,高度重视和善于做好群众工作,是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水平的要求,是推进城乡改革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紧迫需要,是加强基层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当务之急。
强化情感纽带,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前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情感是维系干群关系的纽带,也是化解群众矛盾的桥梁。大量事实表明,当前许多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乃至激化,往往与干群关系紧张有直接关系。一些干部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诉求束之高阁,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把为群众解难济困看作是一种“恩赐”,把群众正常的上访看成“找麻烦”,把敢于提不同意见的群众看成“刁民”,致使一些群众心生怨气。改变这种状况,根本在于各级干部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时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情感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各级干部必须学会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做到尊重群众而不漠视群众、无私奉献而不与民争利、全心全意而不敷衍塞责,时刻注意重视群众的诉求,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加强交流沟通,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途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重大突发事件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一些干部缺乏见微知著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缺乏经受艰苦环境的锻炼,缺乏做群众工作的经验,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塞责,对简单的矛盾视而不见、见而不闻、闻而不办、办而不力,久而久之,导致群众怨气淤积沉淀,最终酿成严重后果。化解群众矛盾,关键是要加强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变“截访”为“接访”,变“上访”为“下访”。拓展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让群众把所想、所难、所困等说出来,在经常的交流沟通中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深、讲实,在坦诚的交流沟通中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切实做到“润物细无声”。要提高交流沟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中开展工作。要注重解决某些特殊性问题,对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教育他们勤劳致富、合法致富,致富不忘国家,不忘社会责任;对困难群众,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认清前途,振奋精神,自强自立;对有合理要求而暂时无法满足的群众,耐心说明原因,争取理解,并积极创造条件尽早解决。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多元、多变,人们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出现了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纠纷。集体上访与群体性事件增加,特别在企业改制、城镇拆迁、农村征地等过程中群众矛盾尤为突出。要正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发生的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科学分析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变化和利益诉求,立足于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增进理解,建立健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调处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完善信访制度,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对于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突发事件,不能退避三舍、不闻不问,要坚持“四宜四不宜”的原则,即宜稳不宜激、宜散不宜聚、宜快不宜慢、宜实不宜虚。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群众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同志不懂得与时俱进,拘泥于传统的套路,语言干瘪,方法单一,居高临下灌输多,平心静气沟通少,行政命令多,教育引导少,“空对空”的说教多,真情实意的帮助少,群众对此多有厌倦。而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掌握沟通化解,恳谈启发和说服等技巧,综合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经济调节和依法调处等手段,多角度、多渠道地化解基层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做到“三懂四会”,即懂得群众心理、懂得群众语言、懂得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
[见习编辑:郑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