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
2010-08-15彭洲
彭 洲
(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党校,重庆 401336)
把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考
彭 洲
(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党校,重庆 401336)
从重庆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出发,分析了把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阐述了从提升城市能级、切实加强区域协作、更加重视软环境建设等方面把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策略。
区域经济;国家中心城市;重庆
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在国家城镇体系中处于顶端的,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在全国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并能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城市,是国家综合实力最强、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最大的城市代表。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中心”,取决于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取决于它的人才、资金、资源、交通和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取决于它对周边地区发展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本文从重庆的历史基础与现实条件,谈谈把重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一些思考。
一、重庆担当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与实力
(一)历史上,重庆就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1]
汉代,重庆就是巴郡对外交通的枢纽。宋代,川江“商贾之往来,货泉之流行,沿溯而上下者,又不知几”,便是其作为长江上游物资交汇集散中心的写照。明代,重庆便是全国工商业发达的 30多个城市之一。乾隆年间,重庆成为川东和黔北的经济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开埠后的重庆成为仅次于上海、天津、汉口的洋货销售中心。抗战前夕,重庆工厂(场)数量是当时四川省工厂(场)总数的 71%,资本和工人均占四川省的 2/3,成为四川省工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大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重庆金融业的兴盛。当时,重庆公营和私营银行的总行达到 9家,中外和外地银行的分支行处达到 27家。抗战时期的重庆工矿企业达到 1 694家,工业职工达 10万人;大小公司、商店发展到 17 481家,商业同业会达 123个;省市县银行 6家,商业银行 57家,外商银行 2家,钱庄、银号、信托公司等 24家,保险公司 53家。那时的重庆是大后方的工业、商业、外贸、金融的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重庆又成为中国唯一的外汇交易和管理中心。以重庆为中心的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运输网络,更是覆盖西北、西南,接通滇缅、滇越和中苏。
(二)建国以来,重庆就是我国区域开发的重要节点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中国东西结合部以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区结合部。长江水道将重庆与“长三角”相连,渝黔大通道把重庆与“珠三角”贯通,成渝经济区使重庆与“西三角”紧密融合,特殊的地理区位使重庆在我国“三线”建设以及区域开发战略的“T”字型战略、H型战略布局中,成为区域开发布局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如 H型发展战略,“H”左边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右边是沿海地带,中间“一横”——长江经济带将沿海经济带与西部开发带贯通,龙头的上海把沿海经济带紧密衔接,龙尾的重庆则把西部开发带衔接沟通。
(三)直辖来的成就奠定了现实基础
1.快速增长的经济,使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6 5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 14.9%,增速排名全国第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 31.5%和 1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1.83亿元,增长 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749元,实际增长 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4 621元,增长 12%[2]。
2.渐趋合理的产业结构,奠定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2009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 9.3∶52.8∶37.9[2]。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能源工业和轻纺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支柱产业体系。服务业迅猛发展。2009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31.2%,占 GDP比重达到 6%;会展业加快发展,直接收入增长 36%。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9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150余项,专利授权量增长 56%。新增高新技术产品 501个,新产品产值率达到 32.8%[3]。
3.完善的水、路、空立体交通网,构筑了中心城市便捷的流通渠道。2009年,重庆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1 577公里,密度达 1.9公里/百平方公里[2],是 1996年的 13.8倍,位居西部第一;“二环八射”高速交通网络搭建起“畅通重庆”的主骨架,对外高速通道达到 10个;加紧建设的“三环十射三连线”高速路网将实现区县全覆盖,出境高速通道达到 19个;铁路营运里程 1 258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4 337公里;与重庆正班通航城市 69个,其中国际 (地区) 8个。
4.崛起的内陆开放高地,增强了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以西永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期封关运行、北部新区、永川等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的加紧建设、重庆铁海联运国际大通道的正式启运等为标志,重庆开放格局已经形成。截止 2009年,世界 500强已有 154家[4]落户重庆;实际利用外资 40.4亿美元、内资 1 468亿元,分别增长47.7%和74.2%;服务贸易总额达201 348万美元,同比增长 21%[3]。
二、重庆担当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影响力不够大,难以凸显经济的中心地位
城市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它在国家或世界商贸、会展、物流、制造业等方面的地位。2009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1.95%,占西部十二省 (市、区)地区生产总值的 9.8%。同样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北京、天津、上海、广州,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是3.54%、2.24%、4.44%、2.72%。与成都 (4 502.6亿元)、西安(2 719.10亿元)、武汉 (4 500亿元)相比,重庆在经济总量和规模上也不占绝对优势。
(二)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城市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是城市经济、社会、科技、环境等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0)显示[5]:在全国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实力评价方面,重庆位居第 36位,上海、北京、广州、天津、成都、武汉、西安、分别排列在第 1、2、4、5、11、17、32位;在全国 56个重点城市的人才本体竞争力、企业本体竞争力、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公共部门竞争力、生活环境竞争力、商务环境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社会环境竞争力8个分项竞争力评价中,重庆仅在主要产业本体竞争力、公共部门竞争力和生活环境竞争力三项进入了前 10名,分别排在第 6、6、 7位。
(三)对外贸易水平还不高,区域对外贸易的中心地位还不十分突出
对外贸易水平是衡量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重庆在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过程中,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其他几个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主要城市相比,仍然比较落后。2009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额 77.1亿美元,是上海的 1/33、北京的 1/25、广州的 1/10、成都的1/2.3、武汉的 1/2.2;在西部十二省(市、区)进出口总额中仅占8.43%。
(四)城乡发展差距大,制约国家中心城市的尽快形成
2009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 3.5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3∶1),高于北京 (2.23∶1)、天津 (2∶1)、上海 (2.34∶1)、广州(2.61∶1)、成都 (2.62∶1)和西安 (3∶1)。区域发展差距大。2009年,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 77.8%,是渝东北和渝东南两翼地区生产总值之和的3.5倍。两翼地区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
三、把重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对策
(一)努力提升城市能级
城市能级是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和对周边地域的影响力。它是一种内在综合素质及其地位与作用的表征,主要表现在城市功能水平、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经济增长水平和城市影响与控制力水平等方面。
重庆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需要规模和体量,需要强大的实力和完善的功能,需要城市能级的提升。重庆必须立足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五大定位,在内陆国际化功能、门户枢纽功能、战略产业功能、区域带动功能、政策示范功能等方面下功夫,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现代商贸流通、会展、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业层次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创新城市形态布局,加快以轨道交通为轴线、开发区和节点城镇于一体的城镇体系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把外环以内打造成区域龙头产业、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把外环以外打造成传统产业承接地,使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互动、融合;加快开放步伐,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以宜居为目标,不断完善和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二)切实加强区域协作
中心城市既是特定范围内经济运行的枢纽,又是集聚和辐射中心,为腹地发展提供服务;同时,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又离不开腹地的滋养,中心城市必须与其影响地区——腹地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重庆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地缘经济关系互补的原则,发挥差异优势,与辐射城市形成互补强、联系紧的地缘经济匹配关系,拓展中心城市的腹地范围,提高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一是加强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的联系往来;二是要利用成渝经济区、西三角这两个重要区域协作平台,加强与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南贵昆特色经济区的密切协作;三是继续实施内陆地区的开放高地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平台,创新开放模式,积极融入全国乃至国际大市场。
(三)更加重视软环境建设
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同时也体现在软环境上。良好的软环境,是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人才向往的高地、商务成本降低的盆地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福地。重庆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软环境建设必不可少。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一个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改善法制环境。良好的法制环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有效集聚的基本保障;三是加强金融、商业环境建设,让投资者有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商品流通渠道、配套协作体系;四是继续推进“五个重庆”建设,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宜居的城市环境、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五是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唱读讲传”活动,以唱读讲传来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通过“唱读讲传”活动、“五个重庆”建设,提振城市精气神,把重庆建成一个宜居、平安、健康、畅通、生态环境美好的中心城市。
[1] 裴家常.重庆市志·经济地理志[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8.
[2] 2009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重庆日报,2010-04-02(A 11).
[3]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N].重庆日报,2010-02-02(A 1、A 3).
[4] 2009年世界 500强在渝投资分析[EB/OL].http:// www.cq.gov.cn/zwgk/qw fb/188698.h tm.
[5]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10-10-18
彭洲(1973—),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F299.21
A
1007-7111(2010)11-0011-02
(责任编辑 周江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