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七·凡物流形》研究综述

2010-08-15褚红轩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7期
关键词:李锐释文读书会

褚红轩 孔 颖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上博七·凡物流形》研究综述

褚红轩 孔 颖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 400715)

自2008年《凡物流形》图版、释文刊行以来众多学者就从文字释读、简序以及文章结构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笔者这里以占有的材料为依托,对《凡物流形》研究现状进行一下概括梳理。

上博七 凡物流形 研究综述

上博简作为重要的先秦资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2008年上博简第七册出版发行,该册一经发行就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中《凡物流形》甲乙本因其字句、文章结构的复杂性,争议最多,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据笔者统计研究论文已达100余篇。其研究内容涉及到文字的释读、简序、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凡物流形》篇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梳理。

一、文字释读

文字释读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进行全篇整体释读,一种是个别章句和字词的释读。

全篇释读研究方面有曹锦炎先生的《〈凡物流形〉甲、乙本释文》(以下简称《释文》)。《释文》对《凡物流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给出了较为准确的释读,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曹锦炎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以及李锐先生研究发表《〈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和《〈凡物流形〉释文新编》,对曹锦炎先生的释读做了不少修正。整体性的研读为我们把握文章概况打下了基础。在个别章句和字词的释读方面研究的学者有宋华强、廖名春、凡国栋、沈培、陈伟、秦桦林、苏建洲、季旭昇、王连成、曹峰、罗小华、王中江、高佑仁、刘云、丛剑轩、范常喜、郭永秉、杨泽生、陈耀森、郭静云、徐在国、单育辰、孟蓬生、何有祖、吴国源等先生。他们的研究对《释文》作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细致的研究方法。

以上的释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全篇的文字都给出了隶定和训释,但是这些隶定和训释还存在着广泛的分歧,未获得共识。今试择几处简文略示如下:

首先看一下对篇名的释读。本篇篇名见于甲本第三简简背,取篇首四字而成,曹锦炎先生释为“凡物流形”,义为万物受自然之滋育而运动变化其形体,认为与《易·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意思相同。此命名得到了大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同,同时也存在不同的意见。王连成先生就认为应该是“同(戙)物流形”,认为该文讲的不是宇宙生成论,而是讨论的造物论,也就是不包括天地形成的造物过程,从铸造的流体变为铜钟的现象出发,进而诘问其不同方面的形成原理。郭静云先生则认为第一字既不是“凡”字,也不是“同(戙)”字,而应该是“”或“”,而“”或“”为“旅”字的异文,又“旅”有“众多”之义,本篇应为“旅物流形”即“众物流形”,后又认为应隶定为“”释为“”的异体字,含义为“皆”或“众”,转用今字当为“众”或“摠(总)”。

下面再看一下正文中的两简,需要说明的是曹锦炎先生的《释文》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所以简序以及文字的隶定都暂以《释文》为据。

“時”曹锦炎先生认为是时候之义,李锐先生将其读为“待”,宋华强先生从之。“”字曹锦炎先生认为是“塞”字的异体字,解作“赛”,为报福神义,浅野裕一先生从其说;复旦读书会隶为“”,认为上从“六”罗小华先生认为此字疑从“穴”,“圣”声“,穴”旁疑为赘加形旁;季旭昇先生认为此字从“穴”“,”声,读为“隋”,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孟蓬生先生认为此字是双声符字,是在“穴”的基础上加“圣”为声符,为墓穴义;宋华强先生认为此字可能是“窟”字的异体字,义为墓穴;李锐先生疑读为“竃”或“造”;单育辰先生认为此字从“土”,“ ”声,读为“屡”;刘信芳先生认为从“六”声,读为“槱”,为祭天神之礼;凡国栋先生开始认为此字应释为“竈”,后来认为此字可能读为“腐”“、祔”或者“附”。字,曹锦炎先生释为“異”,读为“禩”,“禩”为“祀”的异体字;复旦读书会改释为“员”;凡国栋先生疑当读为“云”“,云奚”即“云何”,表示怎么样的意思;单育辰先生隶定为“異”,读为“祀”;季旭昇先生的意见是疑读为“焄”,为祭祀时的香气之义;孟蓬生先生认为“祭员”可读如“祭馔”;刘信芳先生认为“员”应读为“云”,不是祭品而是祭祀对象。字曹锦炎先生隶为“”,读为“升”;复旦读书会释为“(升—登)”;郭永秉先生认为隶为“逐”,训为“求”,苏建洲先生与其意见一致;凡国栋先生则认为此字是“”字的误写。

二、简序

曹锦炎先生在整理《凡物流形》的时候给出了一个简序,在此基础上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重新编联,研究成果如下(需要说明的是每一简的编号仍以曹锦炎先生整理的简序编排):

复旦读书会把简1+2+3+4+5+6+7+8+9+10+11+12A+13B+14+13A+12B+22+23+17作为第一个编联组,简27为单独一组,简16+26+18+28+15+24+25+21作为第三个编联组,第四个编联组为简19+20+29+30。

李锐先生认为简序有可能是1+2+3+4+5+6+7+8+9+10+11+12A+13B+14+15+24+25+21+13A+12B+22+23+17+26+18+28+16+19+20+29+30并认为27简不属于《凡物流形》篇。

王中江先生针对复旦读书会编联的三个板块彼此无法连接问题给出了另一种编联方案1+2+3+4+5+6+7+8+9+10+11+12A+13B+14+16+26+18+28+15+24+25+21+13A+12B+22+23+17+19+20+29+30,顾史考先生与王先生的编联不谋而合。

三、文章结构方面

文章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锦炎先生的《释文》、浅野裕一先生的《〈凡物流形〉的结构》。曹锦炎先生认为《凡物流形》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面四章为一个部分,主要涉及自然规律,后五章为第二部分,主要涉及人事。并认为《凡物流形》与《楚辞?天问》非常相似。浅野裕一先生认为《凡物流形》是由完全不同的两个文献连接起来的,分别为《问物》和《识一》,并认为《问物》篇可视为苗族创世歌与《楚辞?天问》相连的中间形态,而《识一》篇论述的乃是得到宇宙本根源“一”就可为君的统治理论,与《老子》极其相似。除此之外,曹峰、王连成、李锐以及顾史考等先生对本篇的结构与内容也有专门的论述。

综上我们可以将《凡物流形》的现有研究成果归纳如下:一全篇文字都给出了隶定和训释;二简序分歧不大,趋于统一;三文义部分疏通;四对文章结构有所关照。以上是取得的成果,但是以往的研究还存在着不足和薄弱之处,总结如下:1.虽然文字都给出了隶定和考释,但是普遍存在分歧,未获得共识;2.文义未完全疏通,简序研究尚有空间;3.文章结构研究不足;4.研究成果繁多,缺乏汇总梳理和综合性研究的成果。

[1]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范常喜:《〈上博七·凡物流形〉短札一则》,简帛网.

[3]罗小华:《〈凡物流形〉甲本选释五则》,简帛网.

[4]季旭昇:《上博七刍议(二)·凡物流形》,简帛网.

[5]季旭昇:《上博七刍议三·凡物流形》,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6]王连成:《〈上博七·戙(同)物流形〉“事鬼篇”释义》,简帛研究网.

[7]郭静云:《曹锦炎先生所命名为〈凡物流形〉之第一字绝非“凡”,又非“戙”》,简帛研究网站.

[8]郭静云:《上博七原名为〈凡物流形〉篇名考》,简帛研究网.

[9]宋华强:《上博七〈凡物流形〉散札》,简帛网.

[10]宋华强《上博(七)·〈凡物流形〉札记四则》,简帛网.

[11]孟蓬生:《说〈凡物流形〉之“祭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12]宋华强《〈凡物流形〉甲本5——7号部分简文释读》,简帛网.

[13]宋华强《〈凡物流形〉“五音才人”试解》,简帛网.

[14]刘信芳:《〈凡物流形〉槱祭及相关问题》,简帛研究网.

[15]凡国栋:《上博七〈凡物流形〉简4“九囿出牧”试说》,简帛网.

[16]廖名春:《〈凡物流形〉校读零札(一)》,简帛研究网.

[17]李锐:《〈凡物流形〉释文新编(稿)》,简帛研究.

[18]李锐:《〈凡物流形〉甲乙本简序再论》,简帛研究网.

[19]李鋭:《〈凡物流形〉释读再续(再订版)》,简帛研究网.

[20]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21]王中江:《〈凡物流形〉编联新见》,简帛网.

[22]曹峰:《从〈逸周书·周祝解〉看〈凡物流形〉的思想结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23]顾史考:《上博七〈凡物流形〉上半篇试探》,简帛网.

[24]曹峰:《上博楚简〈凡物流形〉文本结构与思想特征》,简帛研究网.

[25]浅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结构》,简帛网.

[26]浅野裕一:《〈凡物流形〉的结构新解》,简帛网.

[27]浅野裕一:《上博楚简〈凡物流形〉之整体结构》,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

[28]吴国源:《上博七〈凡物流形〉零释》,简帛研究网.

褚红轩(1984—),男,山东济宁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字学;孔颖(1981—),男,山东曲阜人,曲阜市委办公室信息化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李锐释文读书会
10月经典读书会推荐书目《名人传》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李锐作品
摄魂相机
摄魂相机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