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2010-08-15李双铭张继生
李双铭 张继生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武术教学研究】
试论高校武术教学对学生武德的培养
李双铭 张继生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武德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传统道德准则。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分析探讨武德的主要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武术教学中对当代大学生武德的培养及实施途径。
武术教学 大学生 武德 培养
1 前言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受中国传统自然观、哲学、医药学、兵法学、伦理学以及审美观、宗教观念等影响,尤其是受到中国两千年一直居于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浸染,因而带有浓厚的儒家仁学色彩,它产生之日起就被列入中国的伦理之道。武术从1954年起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它是目前唯一在全国运动会和学校体育中立足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是中国伦理文化和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在武术文化中的体现,也是武术文化中最直接、最理性的精华。目前高校学生中习武的人数占相当高的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道德意识渐渐薄弱;新世纪对于加强大学生道德意识的教育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是挑起社会进步的栋梁,在大学生中进行武德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武德的主要内容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武德”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言:“武有七德”——“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这里的“武”,指的是军事。由于军事与武术是同根共源,交叉发展的,后来武术也就将“武德”纳为己有了。我国人民历来祟礼敬德。古人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也以“德行”为首。因此,武术也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让它指引武术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一直置优秀的品德于首要地位,让它成为武术的灵魂;一直将有无优秀的品德当作评价武林人物最重要的标准,激励习武人士;一直用优秀的品德为有力的武器,鞭挞武林中的不良风气与败类。武德是习武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它包含着以下十个方面的基本内容:(1)武德高——爱国爱民,品德高尚。为武之道,以德为本。习武首先要重视武德的学习,要有好的思想品质,这是提高武技的前提;(2)武旨正——强身健体,卫国防身。学习武术的宗旨要正确,练武是为了强健身体,掌握武技为人民服务,保卫国家和人民安全,绝非恃艺为非作歹,损害群众利益;(3)武纪严——不斗凶狠,遵规守纪。有了一定的武术技能,不能逞凶斗狠,无事生非,应该遵守各项法规制度,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并能够主动同坏人坏事做斗争;(4)武风良——尊师爱生,互研拳学。在武林同仁中,要形成一种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互相尊重,共同研习武术的良好风气,为武术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5)武礼谦——抱拳行礼,谦和礼貌。无论习武者之间,还是与其他人之间,都应该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平易近人,谦虚诚恳,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败坏武德;(6)武志坚——意志坚强,百折不挠。武术,是一项内容繁多,技术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这就要求习武者有坚强的意志,不怕困难,立志为武术事业献身;(7)武学勤——拳不离手,勤学苦练。要学习好武术,就应该拳不离手,坚持不懈地朝演夕练,勤学苦练。历史上武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勤学的结果,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好武术;(8)武技精——钻研武技,精益求精。“艺无止境”,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非一朝一夕所能穷尽,必须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才能使武艺精湛;(9)武仪端——举止庄重,容端体正。习武者应该仪表端正,举止文雅,表现出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不能衣装不整,体态不端;(10)武境美——环境优美,井然有序。练习武术,要主动保持练习场地、生活环境的卫生,特别是训练场地、衣物、器件等要摆放整齐,爱护公物,让习武环境、生活环境优美整洁。
3 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当代大学生武德的几个方面
3.1 发扬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历代以来都被武林同仁们当作共同信仰的人生座右铭。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曾把武术精神归纳为“振起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推而言之”的尚武精神。忠于国家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历代的仁人志士均视“寸寸山河寸寸金”、“甘心赴国忧”。这一优秀传统在武林人士身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数百年来许多武林豪杰在关键时刻纷纷挺身而出,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甘洒热血。如抗击匈奴的李广,抗击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的戚继光,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关天培,以及灭洋的义和团众,均出身于武林,他们是杰出的民族英雄,在抵御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从反抗外国和外民族侵略的角度看,中华武术培养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国内和本民族来看它培养的就是中华民族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当代“自强不息、为国争光”,除了包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外,还应具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习武之人应知法守法、勤奋好学、乐于助人,遵守社会法律与道德秩序,积极维护我国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其次,在当今大力提倡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口号下,我们应对武术中优秀、精粹的文化传统进行发掘与整理,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起到推波助澜之功效。第三,在武术对外交流、传播中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力争在各类国内、国际性比赛中争金夺银,扬我国威,振我民族之魂。
3.2 培养能够维护正义、讲究诚信的良好社会责任感
武术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能够在一定的情况下,表现自己的正义感,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武德一贯褒扬的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即是武林重义轻利的最高体现。有了这种精神,即使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也在所不惜。从《史记·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到近代揭竿而起赴国难的义和团,无一不是如此。他们以自己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理想实践了自己的精神信仰。武德是以儒家仁学为中心的,由于“信”在儒家思想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因此,“信”在衡量武林人士的道德标准中是很重要的一条标志。“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守信用,重承诺”成为中国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成为武林俗尚。重义守信是武林人士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它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这种行为的本身包含有胜负和抗暴意识,意味着对社会不平的反抗,对邪恶势力的惩罚,同时,它也包含着自我表现的欲望,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在困难面前不畏艰难,在利益面前舍己为公,在同敌人搏斗时奋不顾身、敢于献身,面对邪恶敢于伸张正义。另外,大学生应该信守诺言,为人民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神圣而又平凡的本色。可以看出,重义守信对武林人士和大学生都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不论武林人士或者大学生,都应该做到信守诺言维护正义。所以,在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时,我们可把中华武德中的重义守信引进并加以正确运用。一方面要教育他们以正义为重,敢维护正义,扫除邪恶。另一方面,要教育他们把“信”作为自己人生道德的一条准则,上至国家、单位,下至朋友、同事,要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3.3 培养尊师重道、立身正直的个人优秀品质
尊师重道在中国武术文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尊师”指的是尊敬师傅长辈,虚心求教;而“道”的含义有三层:其一,是习武之人自身的涵养、道德、修养;其二,是师徒之间传承的武技、理论;其三,是习武之人要遵循的练功养生之规律。习武者必须要在提高自身道德涵养的前提下,接受师傅的传授认真探索练武的规律,在师傅长辈的指点下循序渐进。武术界各门派的师门规矩历来甚严,要求凡在本门习武之人,习武之前必先修其门规;当然这些门规在各门派之间形式上差别很大,但并没有质的差别。在当代,也就是学生对老师要有礼貌,在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武术礼节,同时教师与学生要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与训练。尊师重道、重德尚义是武林人士,也是体现武术社会价值的重要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是武功与个人品格的综合体现。
所谓“立身正直”,是指品格高尚、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气凛然,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益所动,不为美色所惑。在当今,学武之人应不为利益所诱惑,重利轻义;不为黑恶势力做帮凶,做出危害社会人民财产安全的事来。尤其在当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培养学生“立身正直”的品格,这对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4 教学中对学生武德培养的途径
4.1 教师应将武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
全面推进武术教学的基本条件就是将武术技术和武德教育一起抓,开设武德教育课是进行武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武术教师要把武德教育课与技术课摆在同等的位置上。通过武德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中华武德的传统内涵与现代内涵,明确习武的真正目的,树立正确的习武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使学生在了解武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发扬尚武崇德的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另外,要将学生武德操行按照一定比例的分值列入专项考核标准中,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训练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武德操行评分。
4.2 通过武术教师起表率
由于历来习武中所形成的崇尚师傅权威和尊严的传统,加上武术教学与其它教学相比更具直观性,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言行的表率作用极为重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武术教育工作者只有自己具备了正派的武德、武风,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否则,教师不仅丧失威信,甚至有可能失去教育人的资格。
4.3 通过武技传授来渗透
“崇武尚德”是所有习武者必须遵循的准则。所以武德的教育要贯穿于武技教授之中。通过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练习培养学生刻苦顽强、永不自满的品质。在散打教学中要鼓励双方,勇字当头,敢字当先,锻炼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通过让学生相互“喂手”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引导学生养成讲礼守信的良好习惯。
4.4 通过武术礼仪来体现
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就是“礼仪”,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为此,在武术教学中应注重加强武礼的传授和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方法,明确其涵义,还要善于利用师生问候、递接器械以及辅导、练习、考核等渠道,使学生养成应用武礼的良好习惯,做到动则功夫到家,静则修养有素,行则彬彬有礼。
4.5 通过德育环境来暗示
“良好的德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暗示教育效果,往往是一些明示性的德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首先要摆正武德教育的位置,把武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其次要对武术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和标示。比如制定系统的武术教材,严格规定武术习练场地和服装要求,制定统一的演练礼仪等,进而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外在约束,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见物思武,见武而明德”的条件反射。另外要注意课堂气氛的民主,营造精神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后在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比如利用网络、多媒体播放相关影片,介绍相关书籍等,指导学生从中吸收有益的东西。
5 结语
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由于高校学生群体的特性,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武德进行价值转换,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武德的灌输和培养,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使之更好的服务于国家与社会。
[1]张继生.中国民族传统体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2]王 岗.礼: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核[J].搏击·武术科学,2008(3).
[3]朱瑞琪.浅谈武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1).
[4]王 静.中国传统文化对武德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6).
[5]朱汉民.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周 明.重构现代武德内涵的必要性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
[7]杨中平,张云涯. 加强高校武术专业学生武德教育的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2).
[8]郭小晶,陈郴良.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Morality in College Wushu Teaching
Li ShuangmingZhang Jisheng
(College of P.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100)
Wushu morality is formed in thousands years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and practitioners drawed the nutritions and intelligence from Chines excellent traditonal culture,and gradually form the traditonal moral rules.With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 of Wushu morality,and combi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the study explores the practical ways for developing Wushu morality in college Wushu teaching.
Wushu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Wushu morality development
G85
A
1004—5643(2010)03—0063—03
1.李双铭(1 9 7 8~),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张继生(1 9 6 9~),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