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体育法学角度解读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

2010-08-15周加启李兴昌

运动 2010年8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体育锻炼

周加启,李兴昌

(宿迁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江苏 宿迁 223800)

从体育法学角度解读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

周加启,李兴昌

(宿迁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江苏 宿迁 223800)

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有与健全人一样的权利和义务。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残疾事业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程度的高低。为此,学校体育既要面向全体健全的学生,也要兼顾残疾青少年。从体育法学的角度,结合目前我国残疾青少年的现状,提出加强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运动参与的建议。

体育法学;残疾青少年;运动参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残疾人体育作为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体育锻炼为他们展现自我、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机会与途径。《体育法》第16条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保障他们的体育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方面”。

为做好这项工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不仅提供物质条件,而且从组织机构和立法上予以根本性保障。为推动残疾青少年正常社会体育活动向良性方向发展,仅就有关问题谈本人之拙见。

1 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意义

1.1 增强残疾青少年体质的需要

“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青少年时期,身体发育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残疾部位仍潜伏着功能发展和形态改善的可能。如果长期不锻炼、不活动,不仅谈不上发展,甚至连尚存的机能也可能退化,并且影响其他器官和系统,起连锁反应,使整个体质水平降低。如果经常参与锻炼,则能更好地促进残疾部位的血液循环和肢体的营养,改善部分生理功能和受阻部位的活动幅度。实践证明,合理的体育疗法和功能锻炼,不仅能避免残疾部位的肌肉萎缩和神经坏死,而且能使其功能得到恢复,更可能使功能得到补偿,获得超常发展。

1.2 改善残疾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需要

肢体和器官的障碍,限制了残疾青少年的运动幅度、强度和活动范围,使他们在运动时不能展现出同健全人相同的风采。因此,运动不足是大多数残疾青少年的通病,表现出免疫力下降和生理机能的退化,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水平。据资料统计,残疾青少年的心肺功能发育,要比同龄健全人落后近2年,而且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感染率比同龄健全人高出13%以上。因此,加强残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运动中来,显得更为重要。

1.3 可以激活残疾青少年的内心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残疾青少年对同龄健全人能快乐学习、生活、锻炼非常羡慕,而他们常常陷入自卑、烦恼之中,孤独、寂寞经常困扰着他们。摆脱这一困境的最好方法之一是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进行调节,提高抗病能力;通过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舒展身心、消除精神上的压力;通过锻炼可以使他们有较多的走出家门、结识朋友和社会的机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大自然的美好和可爱,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献身祖国的信念,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2 认真贯彻残疾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原则

2.1 锻炼内容因人而已原则

在锻炼项目的选择上,残疾青少年必须从个人的身体条件出发,要以发挥自己健全肢体优势为前提,并且兼顾残疾部位的功能恢复,如上肢单臂残疾,则可用另侧手打羽毛球、乒乓球、器械的推举等;单腿残疾,可用另侧腿做单脚跳等,增加腿部力量;即使双臂残疾也可以做立定跳、双脚跳、散步、跑步等;下肢残疾,双手还可以做划船、下棋、射击等。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颁布,极大地激发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他们运动参与的热情。应教育残疾青少年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和开拓,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盲人在跳远、跑步、溜冰等项目中,在常人的带领下,并适时发出一定的信号,同样可以完成。

2.2 锻炼地点灵活性原则

由于残疾青少年身体活动受限。因此,锻炼地点必须从床上、室内开始,在床上可进行伸展、仰卧等练习,并结合按摩、保健气功等项目,还可以增加一些移动、支撑、蹲起、转体、跨步和俯卧撑等,动作应由易到难,强度应由小到大,当能独立练习1小时左右,且不感到不适时,就具备了到室外锻炼的基本条件。

室外锻炼时,选择内容应由简到繁,先从力所能及的项目开始,如散步、日光浴、屈伸等,以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条件成熟时,可以从事一些徒手操、八段锦、简易拳以及增加肌肉力量的练习等。

2.3 锻炼负荷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是体育锻炼必须遵循的原则,尤其是对于残疾青少年。锻炼之初,要从小强度、低密度开始,逐渐增加。每练习20 ~ 25分钟,就休息2 ~ 3分钟,使疲劳部位得到缓解。一般情况下,锻炼时的平均心率应维持在安静心率的1.3 ~ 1.6倍比较适宜,如安静时的心率为75次/分,在锻炼时的心率应在98 ~ 120次/分。锻炼时,如身体感到不舒服、有虚汗,则说明运动量可能过大,应停止练习,待休息恢复后,再练习。每次锻炼应达到身体发汗、潮热并伴有惬意的疲劳感为宜。

3 采取灵活多变的体育锻炼形式

3.1 根据心理特点安排活动场地

残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敏感、自尊心强、孤僻、自卑,在体育锻炼时,常羞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运动。因此,应尽量安排他们在人少、清净之处锻炼,免除围观和外界干扰,使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练习。多安排一些室内场馆活动,并充分利用教室、家庭等室内场所,进行一些体能的练习。另外,要多建一些小型、简易、实用、符合残疾青少年身体特点的体育场馆设施,并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加强义务监督,以保证良好的锻炼效果。

3.2 根据体质状况进行个别指导

残疾青少年的受限部位不尽相同,体质状况也有差别。因此,体育教师应深入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掌握他们的受限程度,遵循个体需要,采用个别化教学方法,或适当进行分层次教学。在形式上,不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灵活机动的自主安排,通过体育锻炼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促进康复,主动地适应社会生活。

3.3 根据需要参与社区活动组织

应加强学校残疾青少年和社区残疾人体育组织的联系,有计划地开展日常活动和各种健身培训,参与残疾人全民健身活动,使残疾特征近似者可以同场活动、同场交流,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使多数残疾青少年能够掌握1~2项适合自身的健身项目,展示一些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引导他们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提升他们的生活品味。

[1] 宋卓平.残疾人社会保障研究[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2]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N ].1995-08-29.

[3] 刘绍曾.残疾人体育[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2.

[4] 李华敏.发展残疾人体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两个文明建设[J ].体育学刊,1998(2):36-38.

[5] 韩勇.体育法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G80-05

A

1674-151X(2010)08-155-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8.081

投稿日期:2010-07-04

周加启(1968 ~),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体育锻炼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我骄傲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